从一片桑叶到一片锦绣
2024-11-26敖淳熙
一缕缕丝线,在上下五千年里,参与了悠悠华夏历史的织绘。缕缕细丝,从蚕宝宝口中吐出,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传播到五湖四海。
我的家乡在湖州,千百年来,这儿生产的蚕丝、绸缎,“坐”上小船,从湖州城里的骆驼桥出发,载着水乡人的期许,再登上车马驴驼,去往世界各地,装饰人们的生活。
养蚕是获得丝绸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一片桑叶,甚至是一缕微风,都有可能使丝绸的生产出现问题。春日到来,桑树的枝节间冒出嫩芽,翠绿如翡翠,它们的长势是养蚕人最关注的焦点。
养蚕人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采桑叶,采完桑叶也不能闲下来。因为桑叶一直堆在一块儿,水分会丢失,所以要赶快备好竹匾,把桑叶均匀摊开。刚从卵里孵出来的蚕叫“蚁蚕”,又黑又小,将它们养得白白胖胖需要个把儿月的时间。
我被那些微小而神秘的生命所吸引。一次,趁大人不注意,我偷偷捉了几只,放进一个小盒子里,开始了育蚕生涯。不养不知道,原来养蚕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每天我都要挑选新鲜肥美的桑叶喂养蚕宝宝,它们吃的桑叶不能有粉尘,也不能有雨水。每天我还要清理蚕沙,用生石灰粉末消毒。虽然这些工作很繁琐,但是看着它们“沙沙”地吃着桑叶,一天天长大,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喜悦。
喂上个把儿月,蚕就吐丝作茧了。这个时候,往往是养蚕人最忙的时节:养蚕人要绕“龙灯”,布置结茧的草龙;要整理好蚕“上山”的房间,独立封闭,干净无异味,防虫防鼠……
过了一个星期,蚕吐丝差不多都结束了,变成了一个个乳白色的,摸起来还有些粗糙的茧。人们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抽丝、剥茧、做绵斗,这时候,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是一幅热闹的景象:大土灶里的开水“咕嘟咕嘟”直响,蚕茧在里面上下翻腾。随后,人们用缫丝机抽出一缕缕细丝,或直接将蚕茧剥开,缠在手掌上,做成绵斗。这些半成品就成了丝绸和丝绵的原料,销往各地,加工成各种丝织品,最终做成旗袍、汉服,卖到世界各地……
丝绸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吧!
(指导教师:陈玥)
丝绸之路
湖州丝绸文化历史悠久,六朝时期就已经出口海外,唐代被朝廷列为贡品,明清时期,辑里丝成为宫廷织造和各地丝绸名品的首选原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开埠,湖州的丝绸业开始与世界贸易接触。1910年和1915年,中国丝绸参加意大利都灵国际博览会和美国巴拿马博览会,均获大奖。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国际贸易,湖州丝绸始终是中国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