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4-11-26孔晓洁
在新课标背景下,国家与相关部门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融合多种信息技术,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合价值,并深入探讨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合路径,包括开展课前导入、化解数学教学难点、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及管理学生课后活动等内容。
一、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融合价值
(一)打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往往有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随时随地对数学知识点进行复习,打破时间的局限性。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户外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空间,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因此,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模式下,数学知识点会显得枯燥乏味,部分学生会无法集中注意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化元素,对学习产生更加直观化、立体化的感知体验,产生学习热情。
(三)优化教学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从教学备课到教学评价,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管控,有效地推动整体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提升。例如,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仔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要求和学情特点,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融合路径
(一)开展课前导入
除教学过程之外,正式教学前的课前导入工作同样至关重要,会对整体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课前的备课、教学准备、教学导入工作。考虑到多数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化的导入情境,将不同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融入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的趣味动画、逼真画面中,使抽象的数学教学更加具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发挥感官的协调作用,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使教师能够顺利且高效地完成教学导入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地使用语言向学生描绘四边形的概念,学生对四边形由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形成的概念无法形成清晰的认知,不利于后续特殊四边形教学内容的学习。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绘制生活中常见的花坛、建筑、稻田等景物的外观轮廓,之后使用信息化设备向学生放映所绘制的景物,在直观化的体验下学生将会迅速地发现不同的景物具有不同的形状,对生活中常见的四边形和特殊四边形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为后续对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化解数学教学难点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现实价值和实用价值。数学教学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疑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解。教师可以将动态图像技术和教学难点问题相融合,有效辅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图形、直曲线、图形符号等进行更加直观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概念和图形符号向可视化的图像转换,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的y=ax2 教学工作中,教师如果向学生讲解y=x2 的图象类似投篮或抛掷铅球时,球在空中画出的弧线,部分逻辑思想和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可能无法将知识点和具体的函数图象进行关联。此时,教师可以将几何画板与动态图像技术相结合,展现该函数的曲线变化规律和性质特点,辅助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态图像技术展现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图形和公式的变化规律,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相结合的教学难点问题。
(三)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信息工具开展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工具,以及合适的信息化软件绘图,清晰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点。
例如,在“几何图形初步”的教学中,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精度要求高,教师利用直尺、三角板和粉笔等工具进行绘图,可能无法保障图形的精准度。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对直线、线段、射线和不同角度的角进行绘制,在计算机中下载专门的几何画板软件,打开软件后点击左侧工具栏中的“线段直尺工具”选项,可以在画板上绘制线段,之后选择其中的直线和射线进行绘制,并且可以选择“多边形工具、显示角度方向”等功能,绘制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不同类型线段和直角、锐角、钝角的特点,掌握角平分线、余角、补角等概念。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在此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最后,对部分知识体系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相关程序、算法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感知不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异,在脑海中形成知识框架,进一步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四)管理学生课后活动
除教学过程之外,教学结束后的课外教学活动同样受到密切关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管理。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双减”政策和“互联网+”的背景,适量布置线上形式的课后作业,简化作业流程,增强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作业完成效率。在线上信息平台上,可以设置答疑解惑功能的模块。如果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除了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之外,还可以向答疑解惑功能模块咨询问题。在完成课后作业后,学生可以将作业上传到信息平台系统,系统可以对作业进行自动评判打分,之后学生能够观看打分结果,自主改正作业中存在的错误。信息系统可以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教师反馈,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分式”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线上信息平台上发布分式的乘除、加减、整数指数幂、分式方程等不同类型的计算题作业,引导学生使用几何画板作为草稿纸演算题目,之后将计算结果输入线上作业平台系统中。与传统的纸质计算题作业相比,线上作业平台具备互动反馈等功能,学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分式的概念和相关运算表达技巧,进而学会运用分式计算技巧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工程施工问题、列车行驶问题、容器容积问题。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开展不同的课后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记录活动过程和美好瞬间,如果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可以利用电子信息设备向外界发布求助信息,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解决问题。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打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显著优化教学效果。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发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