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数字化习作教学的实施途径

2024-11-26李秀梅

成功密码 2024年4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要利用多元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习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表达的主要载体。但是,习作已经成为部分学生学习语文时遇到的老大难问题,他们在面对习作要求时束手无策,或者无话可说,或者有话说不出来,或者写出的文章过于刻板、缺乏自我观点和感情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将数字化教学方法运用到初中语文习作课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给予学生更为个性化、针对性的习作引导和辅助。教育数字化发展为习作教学带来新体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传统的习作教学带来创新的力量。

一、依托数字化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学生的习作兴趣是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喜好进行调查和研究,以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发展需求为依托,来设计和优化数字化习作教学活动。在具体的初中语文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灵活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以动画、视频、图片或文字描述等方法,与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认知进行关联,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习作主题和内容的探究兴趣,为后续的习作活动作铺垫。

例如,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教学活动为例,该单元的习作主题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指出了习作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教材中指出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是因为拿起笔后无话可说,存在畏难心理。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教学软件来开展师生之间的交互式探究,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从后续“写作实践”板块中选择一项作为学生的习作任务,要求其阅读内容并提炼出具体的写作对象。以第二个实践活动“刚上初中,对新见闻、感受和想法进行描写”为例,进行数字化交互习作探究。其次,课件中应显示这个主题下可能会探究的话题,具体包括学校的环境变化、自我的变化感知、新校园里的人,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进行后续习作的探究;随后,以“新校园中的人”话题为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选择对象的外貌特征、个人信息,到最吸引自己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数字化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习作思维,习作主体结构也慢慢搭建,这种习作教学自然发生,将极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依托数字化教学创设学生习作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数字化教学常用的手段,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有效方法。在初中语文数字化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习作要求,从实际生活中选择相关的案例或元素,进行电子课件的设计和展示,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真实的情境来推动学生的探究进程,让学生在情境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上和认知上的波动,以此来形成习作探究的动力源泉。

以“十年后的我”的习作教学活动为例,部分学生在看到这个习作命题时,会表现出无从下手的茫然,对十年后的自己缺乏联想和想象。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模拟软件来展现出十年后自己的具体形象,包括外貌的变化、身体形态的变化,然后再结合日常的工作场景完成角色的替代,最后制作成“十年后的教师”视频进行播放。通过对比现在的教师和十年后的教师,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变化如此之大,十年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外貌上,还体现在日常的精神面貌上,这种直观的对比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了抓住十年之间的变化,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描写“十年后的我”做好准备。

三、依托数字化教学丰富学生习作资源

学生因为个体认知差异,会对同一个习作主题的理解出现较大的差异。在组织习作的内容时,同样会出现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的巨大差异。鉴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资源的重整和优化,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习作资源,并从中找到习作的灵感。

以“我的偶像”的习作教学活动为例,为了描写出自己偶像的特点和形象,凸显偶像最吸引人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软件,来演示有关的人物资料。首先,结合自己对偶像的认知,梳理出自己了解的具体内容,圈画出自己想要描写的重点作为探究活动的核心内容;其次,利用书籍和互联网来查询偶像的有关资料,具体可包括网络文字信息、赛事记录、人物评价等内容;再次,将这些查询到的内容与自己梳理出来的内容进行有效关联,重组自己习作的基础资料,完成资料信息的分类和归纳;最后,以偶像吸引自己的地方为描述重点,结合偶像的外貌、神态、语言或行为等进行细节描写,力求通过这些具体描写内容来凸显偶像的特点,说明自己崇拜某个偶像的原因。

四、依托数字化教学搭建学生习作框架

搭建习作框架是学生进行习作构思的主要任务之一,优质的框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整个文章的情感基调,规划文章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标注出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描述重点等,让习作过程变得更为直观。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将原本抽象化的写作思路以具象的、直观的形态进行呈现,让原本“摸不到看不见”的习作框架跃然于纸上,并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此来完成习作框架的搭建,为后续的习作活动奠定基础。

以“我的烦恼”的习作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思维导图来进行习作框架的搭建。首先,学生需要从自己的生活中挑选出让自己当下感觉烦恼的事情,如“被别人比较”“自己的爱好不被家人支持”“某项学习内容让自己无头绪”等话题,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习作框架中的核心词;其次,在写烦恼时,学生可以在“烦恼”核心词处分出四个分支,分别为“时间”“事件”“原因”“结果”,将每个分支作为习作描写的主体框架;最后,从每个一级分支关键词出发进行内容的添加,以文字来描写当时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以此来引发他人的情感共鸣。

五、依托数字化教学提升学生习作效果

要想提高初中生的习作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进行有效辅助,还需要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给予及时、科学、针对性强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跟随教师的评价内容,一起对习作作品进行分析和反思,找出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圈画出描述到位的地方,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和优化,以二次提交来实现习作水平的提升。

学生在完成第二项写作实践活动后,要将完成的习作上传到语文学习平台上,等待教师和同学的阅读和评价。首先,教师要圈画出梗概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中心内容,观察其是否符合原文要求;其次,观察整个梗概的文字使用是否简洁明了,以波浪线标出还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范文的局部内容,让学生完成该部分的认知强化和能力提升;最后,针对语言的连贯性进行检查,以三角的标注来提醒学生对其进行优化,避免因为过度追求简化而导致意思跳跃的现象发生。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初中语文数字化习作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数字化教学在初中语文习作课程中的有效落实,实现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数字化创新,培养学生的语文习作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发展需求出发,灵活利用数字化习作教学方式方法,摒弃传统习作教学的观念和模式,以个性化、生动化、趣味化的数字化手段给初中习作教学注入新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情绪感知和认知经验来优化习作活动,真正以数字化教学手段来推动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达成习作教学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