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合实践”推进幼小双向科学衔接的实践研究

2024-11-26刘霞

成功密码 2024年4期

近年来,幼小双向衔接这一概念备受关注,它实际上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衔接过程。自2021 年3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来,江西省很快出台了《全面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双向科学衔接实施方案》,从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小学等不同维度指导各地科学实践,有序推进幼小双向衔接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幼小双向衔接政策指导,湘东区以“儿童为本、幼小协同、共研共进、规范管理”为原则,探索“三段联合”加强专业引领,“层级组合”深化联合教研,“双向融合”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三关汇合”创新衔接实践,“内外兼合”加强督导检查,“多元整合”改革教育评价的“六合实践”,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将深化教育改革,特别将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作为幼小衔接的核心焦点。精心设计和实施这些教育措施,旨在帮助幼儿更加顺利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一、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还促使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与新课程标准中分别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幼小双向科学衔接是一个连续、合作、双向教育的过程,是儿童品德启蒙拓展的重要途径。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小双向衔接不仅关注智育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全面的衔接有助于幼儿在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家庭、幼儿园、小学以及政府部门联合,可以共同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幼小双向衔接强调在幼儿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幼儿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同时,幼儿双向衔接也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按时作息、整理书包、认真听讲等。这些习惯的形成将为幼儿未来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小双向衔接帮助幼儿逐渐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包括新的学习环境、社交环境等。这种适应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减少过渡期的不适和焦虑。在实践中,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实践经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幼小双向衔接强调在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将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五)促进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

幼小双向衔接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沟通。这种合作有助于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使其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连续和一致的教育支持。在实践中,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等,可以促进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二、“六合实践”推进幼小双向科学衔接

(一)“三段联合”加强专业引领

幼小衔接目标和理念的形成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融合行政职能与教研职能是有效推动双向衔接的有效手段。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幼儿园)、家长三段联合,在制度、人力以及经费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不断改善幼小双向衔接的内外部环境。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与校(园)联合。成立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为组长的专家指导小组,联合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三个领域的管理人员、教研核心人员,确保衔接工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以行政为引领,组织开展区级教研联盟顶层规划—乡镇教研共同体设计—(校)园教研组落实,三级联动,采取专题研讨、案例分析、个案跟踪等形式推动幼小双向有效衔接。

二是小学与幼儿园联合。开展中心小学骨干教师+ 幼儿园园长+ 家长代表的“项目式”交流研讨活动,通过前期对家长、教师、社会各界人士的问卷调查与访谈,以问题为导向,三方协同提炼核心问题,从现有资源上思考规划设计路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根据研讨记录表和过程观察表等工具梳理研讨与实践过程循证反思。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结伴活化“万师访万家”,着眼于从打动一个老师、一个家长到影响一个群体,形成从1 到多的正能量传递格局。

三是教育部门与社区联合。建立互动机制,教研联盟小组定期面向社会组织“幼小衔接”专题宣讲或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自项目启动以来,湘东区开展了“尊重规律呵护成长”“‘心的遇见’助力启航”“家园携手共筑成长”等主题宣讲活动,从教室走向社区,从教师走向家长。

(二)“层级组合”深化联合教研

联合教研是学习共同体和县区教研室相结合的一种深化形式。在推进幼小协同机制的建立、加强县域内幼小双向深度教研交流与合作、发挥教研的整体优势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建立幼小教研联盟,推动双向联合教研。随着《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结合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双向科学衔接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湘东区聘请专(兼)职幼教教研员,组建区级幼小教研中心团队,探索幼小教研联盟共同体发展模式,探索1+2+2 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围绕一个共同愿景,结合幼儿园和小学两方面特点,整合两个学段师资、基础设施、实验实训等资源,共同设计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建立教研会、汇报会联合教研制度,践行提出问题—探寻现状—拟定策略—实践思考—推广应用“五部曲”主题教研路径,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

二是打造幼小衔接实践基地,探寻联合教研实践路径。选取相邻的小学与幼儿园,建立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实践基地,形成“一对一”对点衔接,抓典范,广辐射,以点带面。例如,湘东区实验小学与湘东区中心幼儿园形成幼小教研联盟共同体,并签订协议,以幼小交互课堂、走进小学、幼小混龄课堂等形式将幼小衔接与小幼衔接紧密联合;东桥镇中心小学与东桥镇中心幼儿园以“课间十分钟”为主题的联合教研活动,从理念、资源、场地等方面找寻衔接点发起研讨,从有什么到做什么,再到有什么用,思考某次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提出“孩子眼中的课间10 分钟是什么样的”问题,从儿童的视角设计活动,生成课程,两个学段的老师既能“向下延伸”,又能“向上观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双向融合强化教师专业能力

做好双向融合规划是实现两个学段有效衔接的针对性举措。每学年初,幼小教研联盟共同制订教师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梳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幼小衔接的要求及“五大领域核心经验”中幼儿的发展规律,厘清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指导要点,帮助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从心理发展、行为习惯、认知技能等方面做好双向引导,切实提高教师科学实施有效衔接工作的专业能力。近年来,湘东区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研、课程建设上融通幼小两个学段组织相关培训。线上+线下双向推进,充分发挥专家引领、名师点评、骨干示范作用,探索“四项融合”[培训+ 问题研讨+ 案(课)例研究+ 交流展示],落实教、研、训一体化,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构“自主+ 同步”学习空间,每月推荐相关文献和推出专题讲座直播供教师参考学习,形成幼小学习共同体,相互促进,相互成长。

(四)“三关汇合”创新衔接实践

关注家长需求,汇合沟通渠道。湘东区依托幼儿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家长需求,汇合沟通渠道,鼓励幼儿园和小学利用家长会、专题讲座、开放日等途径开展幼小衔接家长培训。例如,东桥镇中心幼儿园联合中心小学组织的“我心目中的小学”幼小衔接活动,以半日开放日的形式邀请家长带幼儿共同参观小学、观摩小学课堂、与对接班级共绘“我的期待”;活动后由小学教导主任和业务园长分别围绕入学适应和入学准备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小衔接科学育儿理念,缓解家长的焦虑,效果显著。

关注课程发展,了解对方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以教研和培训活动为契机,强化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双向互动、对接。在教学实践中创新课程设计,集体活动设计不再以单领域或单学科经验发展为主要目标,而是将领域内容整合,关注幼儿知识与技能发展,也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与习惯。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数学、语言、社会领域等核心经验的发展;课程组织形式多样化,运用集体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从教师教幼儿学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儿童自主探究,集体或小组共同检验,教师总结梳理的“教”“学”互促的模式,以培养儿童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关注儿童发展,汇合多维度思考。推行“幼小互通”策略,定期组织小学教师与幼儿教师互入教学基地跟岗,开展“换位宣讲”活动,相互了解与理解,把握“零”的起点与尺度,以案例呈现、课例支持、理论佐证等方式,从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教育方面阐述幼儿园教育模式对幼儿进入小学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五)“内外兼合”加强督导检查

督导检查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关注基础教育过程发展的同时,确保幼小衔接相关政策、决策或工作部署有效执行和落实,通过检查、纠偏促进教育质量的改进和提升。湘东区建立督导幼小评估管理体系,实现督导管理常态化,关注评估形式的多样化与内容的整合性,对存有“小学化”倾向、超前教育倾向的园所下发整改通知书,情节严重者予以取缔。自2020 年至今,湘东区民办园由原来的37 所减至20 所,整体提升了全区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保教质量。同时,严抓师德管理,2022 年出台了《湘东区中小学校(园)2022—2023 学年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抓实抓严师德建设,严禁在职教师组织、参与或挂名参与幼小衔接培训。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设立校培机构管理中心,依据《江西省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办法(试行)》管理条例,明察暗访,双管齐下,对接受学前儿童违规开展培训的校培机构进行严肃查处并列入黑名单,自2021 年至今,先后注销学科类培训机构18 所。

(六)“多元整合”改革教育评价

幼小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有助于确保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连贯性。通过统一或协调的评价标准,可以避免教育过程中的断层现象,确保幼儿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湘东区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导向,整合评价方式、评价路径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改革教育评价。

一是整合评价方式,编制《湘东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自评指导手册》,修订《湘东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试行)》,将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纳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和义务教育办学质量评估体系。实行每学期一次的幼小教研组轮岗观摩制,关注幼儿的社交能力、情感发展、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改变传统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重视“无纸化”测评的事实,要求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跨学科整合检测内容,减轻家长与幼儿的压力,创造更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更全面地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二是整合评价路径,由教研室牵头以推门听课,幼小课例展示、典型经验交流,家长满意度调查等形式或途径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具体性和真实性。

三是整合评价结果的应用,将督导结果运用于绩效考核、表彰奖励与政策支持,针对实践基地的评价结果,评选出年度校(园)“优秀示范实践基地”。

三、结语

幼儿时期接受的品质教育和养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将影响终身。幼儿园要以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契机,研读课程改革政策,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