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清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析

2024-11-26汪国庆田祖晨

乡村论丛 2024年5期

摘要:乡村振兴,清廉赋能。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和道德支撑,还可以通过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促进乡风和谐、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因此,厘清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各环节的内在联系,分析当前基层清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的路径,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基层清廉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23年度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3Z44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有必要加强清廉文化建设,营造文明乡风,确保基层政治清明。

一、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乡村全面振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深入挖掘乡村红色资源、文化遗产中的廉洁文化元素,对于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强化乡村“微腐败”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联系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还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能够确保基层干部在落实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时更加透明、公正,避免资源和资金的挪用或浪费,保证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执行力。其次,清廉的乡村治理环境能够优化投资环境,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二)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联系

人才振兴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清廉文化作为一种强调廉洁、公正和诚信的价值体系,对于乡村人才振兴具有助推作用。首先,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可以塑造公正透明的工作环境,促使乡村治理人才专注于工作本身,避免贪腐或权力滥用。其次,清廉的治理环境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各类人才,能够激励有能力、有志向的人才投身乡村事业,参与到乡村建设和发展中。最后,基层清廉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清廉文化的核心理念包括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等,这些价值观念能够渗透到乡村的教育和培训中,促使乡村人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

(三)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联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灵魂工程。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能够激活乡村传统文化活力,促进乡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廉文化元素,能够在助力清廉乡风建设的同时,满足乡村地区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清廉文化在乡村地区的推广能够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重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联系

清廉文化建设可以与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相结合,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一些乡村地区出现的非法采矿、乱砍滥伐等现象常常是基层干部的腐败和监管不力导致的,基层清廉文化建设能够有效遏制这些破坏生态的行为,同时确保生态保护项目的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五)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乡村组织振兴的内在联系

组织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通过加强清廉文化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和公信力,可以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治理效能。清廉文化倡导廉洁自律,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防止和减少“微腐败”行为,提升村民配合度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治理效能。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清廉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基层清廉文化建设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建设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

(一)对清廉文化认识不足

一是政治站位不够高。在基层清廉文化建设实际过程中,部分基层干部对清廉文化建设的政治意义认识不足,没有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去理解和推进这项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导致在落实清廉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时缺乏力度,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清廉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是目的认识不明确。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培养干部廉洁从政、人民守法的意识,是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但在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中,有些地方对建设目标和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工作开展盲目,缺乏针对性;有些地方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缺乏长远规划,更多注重短期效果,忽视了清廉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此外,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导致相关工作难以量化和评估,进一步影响了工作推进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清廉文化制度建设不完善

一是制度设计缺乏系统性。首先,一些基层清廉文化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例如,某些制度设计过于繁琐和复杂,基层工作人员难以遵循,导致执行效果不佳;某些要求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相关要求在基层难以落地。其次,一些地方的清廉文化建设制度碎片化,各项制度之间缺乏协调性和一致性,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整体效果。

二是执行机制不完善。首先,许多基层单位在清廉文化建设的制度执行方面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其次,制度的执行流程不够明确和规范,导致基层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随意性和不一致的现象。最后,清廉文化建设的制度执行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从而影响了制度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监督问责机制薄弱。首先,清廉文化建设缺乏信息公开机制,一部分乡村地区出现了群众对于基层清廉文化建设工作事前不知情、事中无支持、事后无监督的现象。其次,当前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监督主体单一、监督手段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村民作为监督主体之一的作用,使得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未能形成合力,导致监督效果不理想。最后,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问责机制不完善,导致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和处理。

(三)清廉文化建设方式缺乏创新

一是理念创新不足。首先,在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中,一些村干部仍然沿用传统的反腐倡廉教育模式,未能对新形势和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导致本地区的清廉文化建设没有亮点特色。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基层单位未能充分了解和回应群众需求,导致清廉文化建设脱离实际,效果不佳。

二是手段创新不足。首先,一些乡村地区在清廉文化建设中不能充分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其次,清廉文化建设本应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如传统戏剧、手工艺品制作等。然而,很多乡村地区未能发挥文化活动在清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要摆脱当前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的困境,必须立足乡村全面振兴,结合具体的乡情民情,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问责机制等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对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

解决基层清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思想认识问题应从强化党内教育、重视宣传教育手段创新、营造清廉氛围等多个方面入手。

在强化党内教育方面,应重视乡村党建工作,将党员干部充分发动起来。一是党内学习系统化。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定期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清廉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政策,增强其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村党支部书记应带头讲廉政党课,分享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将清廉文化建设与干部的绩效考核等挂钩,公示清廉文化责任分工与进度推进情况,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以“1+X”的方式发挥基层党员的清廉文化联络人作用,以点带面,扩大清廉文化宣传教育范围。

在宣传教育手段创新方面,一是实现广播、海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有机结合,广泛宣传清廉文化建设,让清廉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定期开展家庭助廉和家风家训故事讲述活动,举办清廉家风作品展览,将广大基层群众发动起来,增强群众参与度和认同感。三是通过剖析典型案例,特别是身边的反面案例,使基层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到清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选树一批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典型人物,宣传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干部和群众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在营造清廉氛围方面,一是打造廉政文化阵地,利用好村委会、广场、乡村小学等已有的公共场地,设立家风馆、廉政文化长廊、宣传展板等。把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同乡村书屋建设相结合,设立廉政文化室,陈列廉政书籍、音像资料等,供干部群众学习和参观。二是把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铲除乡村“微腐败”等相结合,将清廉文化贯穿乡村振兴工作各个环节,通过实际行动传播和践行清廉文化。

(二)加强基层清廉文化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的不足是制约基层清廉文化建设有效推进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强化整体规划、完善执行机制等入手,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强化整体规划,构建系统化的制度框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应加强综合调研,了解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确保清廉文化建设制度符合实际需要。二是形成协同发展、层级分明的制度体系。基层清廉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具有内在联系,在实践中将清廉文化建设与基层治理工作相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

完善执行机制,确保制度运行畅通。一是强化资源配置。选优配强队伍,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负责清廉文化建设工作,确保工作队伍的专业性和执行力。鼓励乡村大学生、退休村干部和村民积极分子等参与清廉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工作队伍。同时,申请设立清廉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清廉文化建设提供支撑。二是建立健全执行机制。结合乡村实际,在加强基层清廉文化建设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确保清廉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细化责任分工,明确相关人员在清廉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制度落实落细。建立常态化评估反馈机制,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评估,确保及时发现清廉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估内容涵盖建设现状、工作效果、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评估。

(三)建立健全基层清廉文化建设监督问责机制

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能够防范“微腐败”行为、提升乡村治理透明度,增强群众对乡村治理的信任感。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作用,村级纪检委员定期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专项监督检查。二是群众参与,成立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社会人士组成的群众监督委员会,定期对清廉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设立意见箱、热线电话、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三是定期公布清廉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清廉文化建设进行独立的评估和监督,确保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完善问责程序和标准。一是确保监督流程规范化。制定规范的监督工作流程,包括监督的启动、实施、反馈和处理等环节,确保监督工作有序进行。二是制定详细的问责制度。根据清廉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详细的问责制度,明确问责的对象、标准、程序和处理办法等,确保问责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将清廉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干部考核、评优评先和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定期总结问责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全会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4-07-19(001).

[2]刘丽伟.中国式乡村文化振兴:理论内涵、价值耦合及未来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49-58.

[3]吉乃衣布子.“廉旅”融合打造廉洁文化示范村[J].廉政瞭望,2023,(11):85.

[4]袁光宇,葛晓华.让清廉之花多彩绽放[N].邵阳日报,2024-04-15(001).

[5]曾志庆,张建伟.乡村文化振兴中戏曲的文化价值、挑战与使命[J].四川戏剧,2023,(12):134-137.

[6]张琦.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建构路径[J].国家治理,2023,(10):68-73.

[7]朱顺超.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24,(01):15-17.

[8]赵荣.弘扬廉洁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乡村振兴,2020,(12):66-67.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