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背景下声乐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4-11-26陈彤蒋快安
摘 要: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系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中也都发生着变化。声乐课程是一门融合传统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美育课程,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多以师傅带徒弟的线下一对一形式为主,其教学内容、教师选择和考核方式往往呈现出固定化的特点。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声乐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迎来了变革的机遇,声乐教学在保持艺术本质的同时,具备了更高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声乐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与实践,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分析和反思,结合数字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字化;声乐课程;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4-0-03
数字化赋能是在信息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工具、平台等赋予主体某些技能或动力,以此提高赋能主体的“生产力”,实现效果最优化。近几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益重视、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实施开展,各高等院校对课程方面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一线教师也是热情高涨,诞生了很多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这些课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为主,同时尤其鼓励线上精品课程的设计、制作及开展。而这也是基于目前国际数字信息技术的革命,科技创新的基础。众所周知,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推动下,高校中有部分老旧固化的常态教学模式课程现在难以满足学习者多元个性的学习需求。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敢于打破传统教育边界,重构教育方式与流程,将课程设计教育数字化,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形成开放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新生态则成为必要的方式之一。为打破当前高校声乐类在线课程“静态”与“封闭”的困境,本文提出构建数字化声乐在线开放课程,使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自然融合、教学资源全国名师共享、教学模式线上线下协同前行、教学评价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与数字化教育新生态双向适应。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数字化的应用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AI+数字化”与传统声乐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趋势下,国内外涌现出众多声乐在线学习平台,优质慕课资源不断丰富,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享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始应用于歌剧、音乐剧等声乐作品的情景教学,数字化教材、资源库不断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此外,人工智能开始助力教学决策,一些高校利用教育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智能诊断学生的学习难点,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参考。在教学评价方面,越来越多的声乐教师采用在线考试、电子学档等数字化手段,以增强评价的连续性与综合性。尽管如此,高校声乐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还需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深化变革,必将涌现出更多声乐教学的智慧化解决方案,推动声乐艺术教育迈向智慧时代[1]。
(二)声乐课程介绍
声乐课程是一门集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专业课程,面向大中专、本科综合院校、理工院校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课程以科学发声及作品导入为主,由浅入深,帮助学习者掌握歌唱的理论知识与科学演唱,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认知。课程采用“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坚持“以美育人”思想,自然融入思政要素,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我校声乐课程已经入选2021年广东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学堂在线”平台开课7期,线上学员近3万人。课程在人民网、新华网上线,由50个教学视频及30个思政案例库视频组成,由艺术学院5位老师主讲各类声乐内容。2023年3月,课程组邀请到4位国家级声乐名师的加盟,其课程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课程目标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始终渗透“思政、美育、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具备扎实基本功、良好艺术审美,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最终达成“理论习得-创作演唱-美育育人”的思政教学总目标[2]。
二、课程理念、设计、模式、评价体系的创新实施
在数字化赋能思维的引领下,声乐课程构建了基于学堂在线、粤港澳大湾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数字化赋能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支持设计、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本文将从数字化在声乐课程方面内容应用及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应用方面具体阐述(见图1)。
(一)课程理念及内容方面的应用创新
传统的声乐课程在内容方面的设置基本是以线下课本谱例的形式呈现,或以声部为教材内容或以作品体裁为教材内容等,而数字化赋能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生对痛点问题的反馈,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后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程度设置,难度适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构后内容共十五章,在学堂在线、粤港澳大湾区平台、国家高等智慧教育平台同时呈现,其中包含作品教学视频十一章,作品思政案例库三章、作品素材项目库一章。内容精选中外经典声乐作品,知识点全面。教学中采用目标问题导向式挖掘优秀作品故事内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发声、用心歌唱的能力。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价值选择,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3]。
声乐课程建设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理念,专业课程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意志品质;采用“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声乐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思想,教学自然融入民族音乐、历史文化等思政元素,积极服务社会并参与美育浸润,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格局。声乐课程的“课程思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多重有效“反馈”。重构“教与学”内容及流程,重构后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难度适宜。在教学中挖掘优秀声乐作品故事内涵,培养学生用情感融入作品的能力,同时引导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与价值塑造,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此外,数字技术使得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化需求定制作业成为可能。教师可以确定每个学生的特点、基础及痛点问题的领域,为其提供个性化作业来协助其提高等[4]。
(二)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的应用创新
声乐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线下师傅带徒弟、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课程采用“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数字化手段来助力课程内容发展,同时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数字化”+“素拓项目”式“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评价反馈。具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课前自主学习-学生有准备进入课堂。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学堂在线”之“声乐在线公开课程”,教师已在线上发布相关教学资源的视频。教学视频中融入了专业课的“思政”内容,渗透贯穿在教学过程;课中为线下实操的声乐授课阶段。学生在观看完在线课程的声乐教学资源后,教师引导提问并组织讨论;学生查阅文献、自我演唱、归纳总结,形成文字或实际演唱汇报,教师根据表现进行点评。课中阶段,教师重点讲解难点和疑点,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后,学生获得多重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在讨论环节的反馈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把握重点难点,并调整相关教学资源。所有的考评环节结束后,将对所有学生进行课程的目标达成度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重构“教”与“学”流程。在课程形成性评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在各教学环节中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每学期配套8学时的线下艺术实训舞台展示项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艺术创作,并通过师生共同投票选出优秀节目进行集中展示[5-6]。
(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方面的应用创新
声乐课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在线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使用在线工具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表现,及时跟踪学习进度,并提供关于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反馈。数字化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和考核打分方式。一对一师傅带徒弟的授课方式已转变为资源共享、名师荟萃的形式;考核方式从线下单一演唱考核发展为基于在线课程的多方位综合考评体系,如通过在线资源、在线视频和线上评价、线下学习等进行评估,整个过程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声乐课程组经过3年在线开放课程的数字化实践,将声乐课程中最难解决的评价体系由单一的线下考核评价改革创新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性、过程性且具量化的评价体系[7]。
课程组优化声乐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以课程教学内容第六章第四节《把一切献给党》中国民歌的教学及评价体系为例。教师通过在课堂讲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把一切献给党》的专业内容,通过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线下过程教学、课后拓展教学,不但解决了教学内容中的基本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增加民族自豪感。在专业教学内容中把握“说字”的歌唱技巧,掌握歌唱呼吸、语言与作品的文化属性所传递的中国民族音乐之美;不但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更能使学生在作品演唱中自然产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在如何评价学生对《把一切献给党》内容的掌握上,课题组尝试用数字化形式进行具体量化,具体从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歌唱情感 、团队协作、二度创作、美育传唱等多维度、线上线下多形式进行综合思政考评[8]。
三、结束语
我校声乐教学团队负责的省一流本科课程——声乐课程在数字化方面的应用,改变了高校声乐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单一、信息化不明显、思政考核体系难于量化的问题。声乐课程在内容的重构、评价体系中有一定的设计及创新,反馈及评价甚好。声乐课程数字技术实现了天南地北学生共享精品课程、课程名师荟萃、评价体系多元化等。为及时线上的反馈提供了可能,为线下及时的互动提供了便利。课程负责人已经在全国20所高校举办“数字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美育课程的创新与实践——以声乐课程为例”讲座,带领团队在省内外举办50余场中小学教师美育师资培训活动等[9]。
数字化赋能为声乐课程内容的更新和评价体系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学员的地域差异明显,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乡村,特别在偏远山区,学习设备和技术接入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城乡之间经济条件的差异、技术设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程度不同,或者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入数字设备,导致学习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其次,课程评价方面的另一个挑战是线上评价体系中如何具体化课程思政。比如,演唱中的情感表达是感性的,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精准表达和评价这些感性情感,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化赋能下的声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课程组将继续坚持先进的理念、模式、流程及评价体系等,不断为我国高等院校声乐课程的思政改革和创新贡献力量,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徐倩.数字化赋能中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探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
[2]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08):70-72.
[3]吴珊珊.互联网赋能红色音乐文化传承:逻辑,价值和实施路径[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2(05):90-92.
[4]白一童.OBE理念下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探究与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23(02):78-80.
[5]胡启立.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2):36-38.
[6]张贵.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音乐,2022(10):55-56.
[7]陈柳江.立德树人任务下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2(10):67-69.
[8]夏爽.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声乐课程红色文化的应用[J].教育艺术,2022(03):56-58.
[9]周璟.解读技术赋能视角下陇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文化产业,2022(3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