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味
2024-11-25吴莉娜
主题阐释
优秀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中,小人物的百味人生、百态生活、嬉笑怒骂、油盐酱醋,体现出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原貌,使读者能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其实,这些小人物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他们与我们一起,食人间烟火,感人生起落。他们将爱播撒于人间,用情将人与人相连。让我们感谢他们、赞美他们,向他们学习的同时也和他们一起,构一方绚烂星空!
人物传奇
程洋、陶艳萍:无声世界,有爱高歌
在江西省于都县特殊教育学校里,有一对聋哑教师夫妻程洋、陶艳萍,他们用无声的温暖传递着对聋哑学生们真挚的爱。
程洋在学校教数学、美术、篮球等课程。他指导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曾多次获奖,其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于都县优秀教师、赣州市模范教师、全省优秀指导老师等。陶艳萍是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骨干成员,其参演的舞蹈《摸音乐》《那一片天空》在第六届、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比赛中荣获铜奖,目前在学校教授舞蹈、插花、剪纸等课程。
多年来,从批改作业到日常交流;从律动舞蹈到插花学习……在无声的世界里,程洋和陶艳萍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在篮球、绘画、舞蹈等许多领域屡获佳绩。孩子们表示,程洋和陶艳萍比自己的父母更能帮助自己、理解自己。在无声的世界里,程洋和陶艳萍用自己的方式关爱、教育学生,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让孩子们看到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解读
人的一生应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是由自己选择的。程洋、陶艳萍夫妇就用自己特殊的经历,书写了“没有翅膀也要飞翔、没有声音也要歌唱”的人生答卷。他们的故事让千万网友感动,这是整个社会对真与善的敬意。
人生虽有意外,但这不仅不会把人打倒,反而能激发生命的潜力。身为聋哑人,程洋和陶艳萍的世界万籁俱寂,但他们没有害怕,更没有怨天尤人、悲伤失望,而是坦然面对、乐观坚强。这种乐观、坚强和坦然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毕竟,生活总是会给向善向上者以阳光,生命的精彩也总是属于不屈服于命运的奋斗者。
把生活的苦变成人生的甜,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每一个人,只要努力生活、热爱生活,终能撑开一方晴空。
吴积新:放映电影近50年
农村流动电影放映员,这个带有历史刻痕的职业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吴积新是为数不多的仍然坚持手动放映电影的放映员。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吴积新和他的老伴林连芳,带着电影放映机穿越田野、山冈和村庄,为成千上万的村民放映电影。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和智能手机走入家庭,吴积新的观众越来越少,但他仍然对电影放映有着热情。
20世纪80年代,吴积新和妻子骑着自行车,驮着上百斤重的发电机、放映机和电影箱,穿梭在电白区的乡镇间,那是吴积新人生中的一段风光日子。当时的人们有多爱看电影?晌午时分,吴积新和他的放映机还没进村子,就已经有大人小孩在路口等候,村民们会主动帮忙搬设备、架幕布,性急的人早早地带着马扎占位。吴积新夫妻会被村干部当作贵客招待。到了90年代中期,电视逐渐普及,看电影的人少了,放电影挣不到钱了,最困难的时候,只能上山砍柴卖钱。在那些年,很多电影放映员离开了这个岗位另谋出路,混得好的当了镇干部,混得差的只能四处打工,为生活奔走。但吴积新仍在坚持,他始终相信,露天电影可以在新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解读
陪伴亦是一种坚守。作为一名农村流动电影放映员,吴积新坚持放映电影四十多年,陪伴电影近半个世纪,足见他对电影放映的热爱与坚守。不忘初心,从一而终,我们终将因这“傻傻的”坚持而获益。
毛董莱:用手语架起“无碍”沟通的桥梁
2023年,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的开幕式上,“手语姐姐”毛董莱为一位视障女孩的诗朗诵进行伴演,用她那近似舞蹈的手语表演惊艳全场。
毛董莱生长在一个无声家庭,父母均有听力障碍。她也因为用药事故,小小年纪就告别了有声世界。手语成了家庭的“官方语言”,也是毛董莱学会的第一门语言。
在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期间,除了担任火炬手与参与开幕式表演外,毛董莱还担任多项比赛的手语解说。为了服务更多听障人士,她牵头建立了“手语姐姐”志愿服务团队,并建立手语教学平台,推广国家通用手语。
作为杭州市的一名残疾人志愿者,毛董莱全身心投入这一盛会,因为她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能够推进她的理想——在听障者和社会之间架起“有爱无‘碍’”的桥梁。身为一名听障者,毛董莱是无障碍建设的受益者;身为志愿者,这二十年来,她更是无障碍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杭州、浙江乃至全国,“手语姐姐”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公益品牌。而毛董莱所做的,是一直用热爱坚守初心,用指尖上的舞蹈架起无碍沟通的桥梁。
●解读
无声的沟通,架起爱的桥梁。对聋哑人等特殊群体而言,肢体语言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手语姐姐”毛董莱用自己高超的手语技能,在亚残运会上向世人展示了:沟通方式可以很多样,但有爱才是核心。只要心中渴望沟通,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可以跨越障碍,将爱传递下去。毛董莱的故事也充分展现了“残健融合,打破障碍”的理念,这样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共享美好生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学霸爷爷”王大康:坚持凌晨四点半起床学习
在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牟子镇武皇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时常会有优美的琴声流淌出来。循着琴声,穿过半开的院门,就能见到一位正陶醉在音乐中的老人,他就是被称作“学霸爷爷”的王大康,如今已经88岁高龄了。
练琴只是王大康繁忙学习日程的其中一项。他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洗漱、晨练之后,就开启了作为“学霸”的一天。上午写日记、摘抄报纸、读古文、骑自行车外出,下午练字、学英语、练琴,晚上看完《新闻联播》之后还要再看一个小时报纸,一天时间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学习更有效率,老人家把自己家的三个房间分别当作不同的学习室,一个房间是专门用来读古文、写日记的,一个房间是专门用来练字的,一个房间是专门用来学英语、练琴的。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已经坚持了11个年头。王大康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乐此不疲。他说:“我应该继续奋斗、继续学习,珍惜每一刻、每一天,来完成我既定的(学习)计划。”●解读
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就会收获无限精彩。尽管已经88岁高龄,但“学霸爷爷”王大康仍坚持学习。他每天凌晨四点半就起床,开启“学霸”模式:写日记、读古文、练字、学英语、练琴……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他的事迹让我们明白,坚持学习,能够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让我们的人生收获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