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多维提升新趋向

2024-11-24匡野

传媒 2024年20期

摘要:通过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中捕捉事实、澄清谬误、回击谎言、明辨是非,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对此,本文深入分析2023年中国新闻奖39件国际传播获奖作品的创新趋向,为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供新思路。研究显示,主流媒体在新闻现场还原力与捕捉力,新闻议程设置力与延续力,新闻传播覆盖力与联动力等多个维度获得显著提升。

关键词:主流媒体 国际传播 融媒新闻 中国新闻奖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为新形势下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在国际舆论场中捕捉事实、澄清误解、驳斥不实言论,既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也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手段,更是新形势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路径。“尽管数字媒介时代的传播主体日趋多元,但由职业新闻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国际报道仍然是人们了解其他国家的主要渠道。”为此,笔者通过对2023年第33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39件获奖作品(以下简称获奖作品)进行全样本研究,提出提升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手段,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新思路。

一、国际新闻现场捕捉力与还原力全面增强

国际新闻的现场报道有着直观、真实、生动等特性,可以显著提升报道的可信度、说服力与感染力,在价值传达与理念输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显示,部分获奖作品通过精准捕捉、客观呈现新闻现场的重大事件、重要环节、经典瞬间和突发情况,在提升报道真实性、客观性、生动性的同时,也揭示了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刻政治意涵。

1.新闻现场全要素精准抓取,锁定国际交往历史性时刻。国事访问是国际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事访问中,东道国接机人员、仪式安排和礼遇规格往往是表现两国关系的显性指标。国事访问的接机时刻是一项重要的报道内容,其新闻价值和政治意义的重要性极高。然而,出于安全性、国际政治局势、国家关系等因素的考量,非东道国的新闻记者往往只能在规定区域内开展工作,这就使其报道的丰富性、灵活性、机动性受到极大制约。我国主流媒体在国外的国事访问接机等重要报道任务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022年12月7日,习近平主席对沙特阿拉伯进行国事访问。当习近平主席走下飞机舷梯,和沙特利雅得省省长费萨尔亲王握手致意之时,代表沙特最高礼遇的礼宾护卫机从上空飞过,并拉出象征中国国旗的红黄双色彩带,这充分表达出沙特对习近平主席的高度重视和隆重欢迎,也反映出中沙建交32年来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面对这一历史性时刻,新华社记者克服现场环境复杂、人员众多、空间狭小局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精准抓取重要瞬间。获奖作品《习近平抵达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成为唯一一幅包含了全要素的新闻摄影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引用。这部作品充分彰显了主流媒体在新闻现场的机动反应力、细节观察力以及新闻捕捉力。

2.竞技对手真情祝福瞬间定格,彰显奥运精神无国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观赏性佳、影响力广、娱乐性强的特点,往往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对主办国而言,举办国际赛事是一个展示民族文化、彰显国家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认同的重要机遇。新闻媒体必须以赛事新闻为抓手,通过有针对性的报道视角、策略性的人物故事挖掘和经典瞬间捕捉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将场内场外、场上场下的赛事相关信息传播出去,用合理、软性的方式将国家发展理念、价值观念进行对外阐释和传达。

2022年2月14日,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中,中国选手徐梦桃以出色的表现夺冠,成为该项目首位中国金牌得主。赛后,美国选手阿什莉·考德威尔向徐梦桃表示了真挚的祝贺,两人紧紧拥抱的那一刻成为经典瞬间。中国日报社记者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中坚守两个多小时,成功将这一瞬间定格。照片中,徐梦桃在问鼎冠军后激动的泪水,考德威尔送上祝福时的灿烂笑容,以及两人虽来自不同国家但如密友一般的相拥,深刻诠释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应对挑战,践行多边主义,共建和谐国际大家庭”的理念。这部获奖作品《对手的祝福》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头版以及冬奥会官方英文会刊刊发后,感动了无数海内外观众,成为冬奥会国际传播工作的一大亮点。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客观记录,呈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众多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运筹擘画,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三大倡议”等国家顶层设计,为人类未来和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略。然而,许多跨文化传播研究表明,各国人民对他国价值观念和发展理念的接受度不仅取决于这些理念的前瞻性、合理性和内在逻辑,更在于提出国的践行力与贯彻力。因此,为了让中国方略更有效地深入世界民众内心,为世界各国所认可,媒体不仅要全面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要场合的讲话精神,还要客观展示国内发展建设的现实成就,这对于提升国际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2022年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迎来了7.4万亩春小麦的丰收。恰恰在这一时刻,一群大雁从金色麦田上空掠过,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获奖作品《千城胜景丨天山腹地迎丰收风吹麦浪雁纷飞》运用无人机一路跟随大雁飞过麦田,在短短58秒的时间内,将由麦田、大雁、蓝天、收割机所共同绘筑的盛世美景尽收其中。这部作品不仅生动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从侧面对近年来西方编造、散布、炒作的涉疆虚假信息进行了有力回击。

二、国际新闻议程设置力与策划力显著提升

在国际新闻舆论场中,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是赢得国际话语权、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核心竞争力。但长期以来,国际新闻生产的话语权被西方国家所垄断,缺少覆盖全球新闻采访网络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需要依赖欧美媒体报道,因此提升媒体自身新闻议程设置力与策划力最为关键。部分获奖作品针对美国霸权主义及其国内乱象,主动设置新闻议程,多面向多视角多方式持续报道,成功突破西方话语的局限,成为打破“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的关键举措。

1.关键事件及时出击,明辨是非阐明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之上。然而,2022年8月2日,前任美国国会众议长南希·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的恶劣行径,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破坏,也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了严重的错误信号。面对佩洛西的明知故犯与恶意挑衅,国际社会将目光投向中国,密切关注中方如何回应。

在这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及时出击,权威发声,在2022年8月3日要闻一版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坚如磐石》。文章用“五个严重”对佩洛西窜台恶行定性定调,既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也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的成熟、冷静与智慧。该文明辨是非,批驳有力,不仅获得了国际多家主流媒体的全文转载,更引发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媒体对该事件的反思与批评。《纽约时报》甚至附上了该评论文章的原文链接。该文创下了《人民日报》单篇国际评论的阅读量新纪录,成为对美涉台舆论斗争中的典范之作。

2.核心主题周密策划,鞭辟入里剖析本源。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西方媒体凭借早期积累的影响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经常主动制造和炒作话题,对中国进行不公正的抹黑和攻击。在此背景下,为了积极营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外部舆论环境,扭转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不利局面,急需全面提升我国主流媒体新闻议程设置能力,这也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从传媒大国迈向传媒强国的必由路径。

3.涉华议题主动发声,“借嘴说话”戳穿谎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美西方主导的国际霸权秩序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不顾世界安全稳定与人类共同福祉,频频利用媒体力量炒作涉华议题,妄图诋毁中国国际形象,遏制中国发展。例如,在西方媒体报道中,中国杰出企业家常被称为“金融寡头”,中国海外投资则被叫做“债务陷阱”,而疫情期间的常规流调更被称为“跟踪监视”等。面对美西方媒体的“小伎俩”与“小动作”,我国主流媒体“转守为攻”,巧妙运用“借嘴说话”的报道方式,有效戳穿谎言。

三、国际新闻传播持续力与联动力不断深化

在开展国际传播时,主流媒体肩负着塑造中国正面形象的重要职责,其关键在于持续推出并广泛传播有吸引力的主题内容。部分获奖作品通过系列化报道与联动传播,极大提升了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1.主题内容系列化传播,持续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裹挟下,信息获取遵循“优先贴近性”的逻辑,这意味着大多数普通受众在面对国际新闻报道时,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缺乏必要的兴趣与耐心。尽管普通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被某条国际新闻吸引,或对某个国际事件产生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相关主题的关注度也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特别是当报道涉及外国的内容、事件或形象时,建立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的认知就更加困难。这也正是我国主流媒体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

获奖作品《Visits of vision (习近平主席的海外足迹)》对习近平主席出访五大洲进行了回访式报道。报道采访了多位现场见证者,通过他们讲述的亲身经历与回忆,带领广大海外受众重温习近平主席海外会谈、访问校企、参观交流等众多经典瞬间。为了丰富海外受众对大国领袖的整体认识,中国日报在2022年5月23日至8月23日期间的头版持续刊发17篇融媒体系列报道,并在全网推出《习近平海外足迹》系列主题海报和视频栏目。这有助于帮助海外受众对同一主题保持持续关注。这则报道不仅充分展现了世界级领袖的风采,也潜移默化地传达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及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2.文化深层价值触发联动传播,有效营造中国文化理念国际氛围。国际新闻舆论场环境嘈杂、声音多元、观点多样、内容海量,仅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以将自身声音传开传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流媒体经历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再到“联动出海”的多个传播渠道建设阶段。主流媒体近年来的国际传播实践表明,不论国籍、种族、宗教信仰或政治观点如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通的。因此,当传播内容能够充分挖掘并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共通价值时,通常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深刻认同,从而触发海外媒体与国际受众自发的联动传播,为中国价值理念的国际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例如,获奖作品《寻漆中国的法国漆匠·在乡村》聚焦在中国生活10余年的法国艺术家文森·漆,讲述他在“中国生漆之乡”重庆市城口县的艺术创作故事。报道从这位“外来者”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中国山区人民的生活风貌与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生动案例。作品呈现了“人与人之间为了共同的艺术追求与价值取向,跨越人种肤色语言界限与隔阂携手共进”的美好状态,极具感染力与亲和力,引发海外媒体与国际受众的热烈反响。该作品引发了“主流媒体+海外媒体+国际受众”的联动传播,在YouTube、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成为热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此外,其他获奖作品如《三宝村的“农民艺术家”》《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一叶粽子香,日子到端阳)》《被人类养大的东方白鹳如何回归野外》等,也因其传递的共通文化价值,在海外平台实现了联动传播,为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与发展理念营造了积极的国际传播环境。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主流媒体短视频创作中的思政话语表达与视听建构”(项目编号:CUC230M01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2021-06-01)[2024-01-16].https://www.gov.cn/ 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2]张洋.采集远方的声音:国际报道中记者与消息源的互动常规[J].新闻与写作,2023(06).

[3]张洋.国际新闻文化转译策略与跨文化关系建构[J].中国出版,2024(02).

[4]匡野.新闻性与人民性并举的主流媒体融媒新闻创新实践——基于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获奖作品的全样本分析[J].电视研究,2024(01).

[5]姬德强,李喆.国际新闻的情感逻辑:价值、平台与实践[J].中国出版,2023(12).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