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微纪录片的内容特色与传播效果研究
2024-11-24王丹丹
摘要:党史微纪录片能够生动地展现党史,依托短视频天然的传播优势,成为党史教育的有效传播方式,其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心理学和传播学理论,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党史频道的微纪录片为例,分析党史微纪录片的内容特色、传播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党史微纪录片传播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强国 微纪录片 党史教育 红色档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中央档案馆联合制作的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生动地展现了党的历史,记录着党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大事件、重要任务。《红色档案》运用生动的影像,勾勒出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既能反映真实事件,又兼具生动的微电影表现形式,适应了当前传播媒体的发展变化。《红色档案》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时长虽不及传统纪录片,但是主题内容丰富,具有系列性特征,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经常在线下党史活动与线上的党史学习中被引入。类似于《红色档案》这种主题和形式的微纪录片,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有着较大的数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专门设置了“党史”版块,在这一版块中又按照党史人物、党史故事、党史知识、党史研究、学习动态、精神研究、视听党史等主题,分门别类地集合了大量的党史微纪录片。如何让这些教育资源充分地发挥教育意义,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速度,引领舆论导向,值得深入思考。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党史微纪录片的内容特色、传播特色和提升其传播效果的策略。
一、党史微纪录片的内容特色
党史微纪录片用鲜明的主题线索串联了大量的珍贵档案,用文字、音像和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档案背后的人物与故事,从一些共产党员的成长历程、对信仰的追求、对革命斗争的描述、对家人的情感、对革命事业的坚持等多个角度呈现了党史中的每一处细节。
1.“平民史观”为视角。传统大型纪录片重点讲述革命伟人的事迹,党史微纪录片更注重以系列剧集展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凸显那些不知名的党员和普通群众所做的贡献,让受众通过观看这类微纪录片体会到革命胜利过程中人民的力量。例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党史人物”版块的“雨花英烈”系列微纪录片,每一集都在5~10分钟,尽管时长较短,但却以不同的普通党员生平为线索,讴歌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革命情操,赞扬他们为革命赴汤蹈火的执着和勇敢。其中一集介绍了松江烈女姜辉麟,用短短的7分钟讲述了她艰苦的成长经历和投身革命事业的崇高信仰,以及被捕之后的坚定意志,让受众不禁联想到身边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默默无闻的党员人物。
2.国家建设为选题。选题创新是党史微纪录片传播效果优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党史故事的切入点能和各行各业或者受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快速引起受众的兴趣。所以,党史微纪录片更多地融合了趣味性、故事性,能够做到碎片化定向化传播,引导受众感受百废待兴时期中国人民的智慧。例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学史爱国·石家庄的贡献”系列微纪录片,就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生动诠释和展现了1947年至1949年石家庄的辉煌革命历史。其中《军政大学》介绍了华北军政大学建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名人事迹以及当时的一些教学理念,引导受众思考红色教育精神应当如何传承与发扬。《群英荟萃》介绍了华北大学研究部的代表性学术人物的贡献,以及他们出版的论著、编写的教材和翻译的作品对于青年们的思想引领作用。
3.情景化演绎为内容增值。红色家书的诵读构成了一类党史微纪录片的主线索,对线索情景化的演绎中穿插了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党史中重大事件的回顾,使这类微纪录片既展现了英雄人物的温度,也体现了党史的厚度。系列红色家书微纪录片相互印证,所连接的历史故事紧密呼应,形成了一个历史链条。例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发布的“红色家书忆初心”系列微纪录片中,《陈毅安的“无字书”》体现了这位“共和国第九烈士”的一腔家国情,微纪录片中用五十四封家书的片段串联了这位英雄在井冈山以及长沙的战斗历程,家书中的字字句句都书写了他“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二、党史微纪录片的传播特色
党史微纪录片的传播借助多样化的平台,既有面向大众群体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地方电视渠道,也有针对特定受众群体定向传播的重点行业系统的内部媒体平台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各平台受众的差异化传播,共同形成了多样化的融合传播效果。
1.叙事语态依受众而变。党史微纪录片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需要各个代际人群能够接受和喜爱的叙事语态,如较快语速、网络语言,亲和力的年轻化叙事语态。“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系列党史微纪录片就用网络文艺生动活泼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重要党史事件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在讲解中突出了短小精悍的叙事特点,常利用悬念手法将受众带入历史中的关键场景,融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贴合年轻群体的喜好。而“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系列微纪录片则采用了实录的方式,由老党员缓缓道来,这种真实历史事件的亲历人现场讲述的叙事语态,主要面向广大党员干部,为他们再现了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2.内容虚实结合打造立体传播效果。党史微纪录片往往引入大量红色档案,以黑白的图像增加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会加入情境再现的电影式镜头,配以深沉而又波澜壮阔的音乐,令观看者身临其境,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党的女儿”系列微纪录片为例,介绍向警予的一集开场用柔和的灯光背景、轻柔的音乐、彩色的画面,以虚幻朦胧的“演员拍摄情境”再现了她成长为政治家的一个个片段;后又通过转场设计,用黑白的画面、实际真切的档案资料、铿锵的音乐展现了她被捕入狱直至英勇就义的过程;这种虚实结合的叙事结构和表现形式,使纸质的实物档案资料,变得立体和生动起来,带来更强的视觉传播效果。而且在结束之际又转为彩色画面的现代场景,延伸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微纪录片的情绪过渡自然,引人思考,让受众通过虚拟的光影真切感受到每一位革命家为新中国作出的巨大奉献,也通过贯穿古今的真实档案资料展示,让受众更深切地体会到历史的厚重。
3.红色档案拓展性挖掘的传播路径设计更显创意。纸质或实物的红色档案在党史微纪录片里再现了它们背后的故事,见证党史上的光辉历程,使受众可以跟随珍贵的档案,一起走进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在这样的档案世界里,对一系列红色档案资料的拓展性挖掘,为观看者勾画了各种党史事件或人物画像,这类微纪录片的史料权威,延展档案的情境使受众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时空中。例如,“档案里的红色税收”系列微纪录片就以税史为切入点,以档案、图片、文字、旧址、文物等为基础,通过人物访谈、情景还原等制作方法,将展览电子化和视频化,从而进一步地反映和缅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税收事业的发展历史和壮大历程,展示红色税收的历史贡献和宝贵经验,揭示了新中国税收的红色基因和时代传承。
三、提升党史微纪录片传播效果的策略
党史微纪录片不仅仅是宣传党丰富的思想成果、精神成果和工作成果的方式,它的传播意义还包括引发受众更深刻地思考。为了能够保持党史微纪录片的传播热度,引发受众的持续性讨论与分享,微纪录片的宣发部门应准确识别受众的传播心理,通过设计活动来驱使受众产生对党史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6/4sQWMF264xkZyctziWM3n9.webp)
1.设计“成员资格线索”,发起有关微纪录片的话题讨论保持传播热度。受众想要表达自己是谁,想向他人传达自己选择归属于哪一个群体,这种愿望叫做“成员资格线索”。受众倾向于与他人分享特定的标识信息,以使自己在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明显化。因此,党史的微纪录片传播时,应准确找到受众的这种“成员资格线索”,它可能是受众对于某个党史上的革命人物的思想认同,也可能是对于党史的历史视野及比较思维的阐述,抑或感染心灵的人物精神。这种“成员资格线索”应当在微纪录片中突出表现,才能提高受众分享的意愿。但党史微纪录片的传播终极目标并不止于分享这个环节,而是在于它要通过“传播+讨论”的方式实现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最终目的。所以,党史微纪录片在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利用微博平台发起相应的话题讨论,引导大家通过讨论学史知新、以史鉴今,并通过一系列互动活动的设计,用情感共鸣的方式,激发受众去观看更多的党史微纪录片,如此便能保持它的传播热度,实现它的教育意义。
2.激发受众“印象管理”的积极性,用“认可信号”驱使传播范围扩大化。“印象管理”是指受众倾向于与他人分享信息,以此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是为了塑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留下的形象。基于“印象管理”的心理因素,党史微纪录片的潜在受众更希望通过分享此类内容让他人感受到自身的学识与涵养,从而树立一种爱国爱党、具有历史视野、具有思想深度的形象。从受众的心理出发,在设计党史微纪录片时,就应当从标题和内容上体现党史的严肃性、真实性、全面性和思想的深度,用比较思维、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深入挖掘党史的细节与内涵,通过生动的画面与翔实的思想解析展现历史发展规律,探寻能够引发受众感动的精神价值,如此才能激发受众观看与传播的积极性。
“认可信号”是指在社交媒体上对某人发表或转发的内容表示赞许的信号,从认可程度的等级区分,由低到高分别是“点赞”“评论”“转发”“转载”。受众在分享内容时,是希望获得这种“认可信号”的,它能有效提升受众的自尊感。所以,围绕党史微纪录片,还应当在一些权威的平台上发布一些主题转载活动。“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很多历史爱好者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他们在党史微纪录片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史实和人物,还能从这些内容上,分析成功和失败的道理,把握时代脉搏,洞察事物发展的脉络与前因后果,他们也愿意以随笔的形式,将这些从党史微纪录片内容中悟出的“道理”表达在各种平台上,如果权威的综合性报刊新媒体平台编辑或史学研究的专栏编辑能够善于发现这些思辨类的文章,在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加以转载,那么将有效地提升这类作者的分享意愿。同时由于转载平台的权威性与深度性,所以其受众群体的基数必然很大,那么看到这类思辨内容的受众,就会经常进行溯源检索,那么就增加了党史微纪录片的传播范围,有效地延长了这类纪录片的生命周期。
3.制定“种子计划”,识别传播节点加快党史微纪录片的传播速度。“种子计划”是指要将可分享的党史微纪录片放在预设目标受众中最容易看到的地方,该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投放的网格空间、识别传播意愿强、有影响力以及能够跨网格空间形成传播链的人。
党史微纪录片的传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类群体,投放前需在网格空间中识别这些人的特点和需求,用内容上的闪光点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匹配他们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进行有效分享和传播。
首先,增强文化名人和党史专家在各领域的影响力。在公共媒体上文化名人的受众范围广,传播范围大,对党史微纪录片往往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与解读,因此能够触达很多不同领域的受众群体。在垂直领域党史专家具有绝对的中心价值,他们可以围绕党史微纪录片进行探讨和内容补充,这相当于为原有传播内容赋予了新的价值,使传播信号得以不断加强,让其在传播链上能够走得更远,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其次,准确识别意见领袖。在党史微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是教育系统中的老师,也可能是各组织机构中的党支部负责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其所属网格社群中,具有一定的意见导向性和权威性,网格社群中的其他成员比较相信意见领袖的价值判断。所以党史纪录片在传播之初,应当首先说服这一人群。最后,要注重“网格桥梁”的传播作用。网格桥梁是指在不同网格社群中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们决定着党史微纪录片是否能跨网格传播。例如,在文化网格社群的人,可能也是亲子社群里的成员,当他在文化网格中看到《红色档案》之“家风明鉴”系列时,可能就有意愿转发到亲子社群中,这种跨网格传播的关键是充当“桥梁”身份的人能识别党史微纪录片在不同社群环境中的传播意义。所以,制作方就可以将党史微纪录片剪辑成一系列短小的关键片段,进行直接传播,或者将其插入到具有不同传播意义的文案当中,进行间接传播。总之,意见领袖决定了内容的传播速度,网格桥梁决定了内容的传播范围。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本文系2022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双减’政策下教育出版行业的新生态建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XWB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丽佳,袁勤俭.印象管理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8(11).
[2]陈娟,邓胜利.网络学习社区用户答案认可度的影响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08).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