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主流电影意识形态表达的新时代影像书写

2024-11-24菅晓旭

传媒 2024年20期

摘要:新主流电影作为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的新时代要素,是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文艺载体。新主流电影的影像书写实践通过丰富的题材类别呈现、平民化视角言说“大英雄”、贴合青春话语的叙事语态,呈现出影像审美的多元效果,以人民至上的创作理念、结合市场需求等机制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表达与传播。在观影过程中,受众提升了对国家意识的价值认同,获得“中国精神”的沉淀升华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新主流电影 影像审美 隐形书写 价值认同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适应新时代市场环境的变化,获得了良好的商业效益和传播效果。1999年,电影评论家马宁在中国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新主流电影”是“相对主流电影的困境而提出的战略性的创意”,是复兴中国电影的美好愿景。它的出现源于对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的双重考量,是主流价值表达与商业价值实现的融合,具有彰显时代精神和凝聚情感共识的特性。新主流电影不仅具有“票房高,口碑好”的行业标签,还内蕴鲜明的国家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一、影像审美:新主流电影的表征解析

新主流电影在新时代的影像书写实践中,借助迅猛发展的数字化媒介技术赋能电影题材创作,拓展电影表达空间;强调平民视角,多层次细描“小人物”形象,以期折射无限大情怀;贴合青春话语,切实提升电影叙事能力,适应受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

1.技术赋能题材类型的丰富呈现。近年来,新主流电影在艺术手法、表现方式、市场需求等方面不断探索并逐渐成熟,再加上新兴技术的创新赋能,助力新主流电影的题材覆盖面持续拓展。其一,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军事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以革命者为国为民英勇斗争作为主要叙述内容,如电影《八佰》《金刚川》《长津湖》《建国大业》《1921》等。这类影片聚焦于中国革命历史,勾勒出具体的历史事件,在影像技术支持下以更立体逼真的画面、更震撼的视听效果还原战争场面和关键的历史转折点,给受众带来全方位、沉浸式感官体验,从而激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及认同感。其二,具有家国情怀、反映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成为我国新主流电影制作的重要类别。这类影片以非虚构叙事为理念方法,借助现代科技表现强烈的真实性与时代性。例如,灾难救援类电影《中国机长》1∶1搭建模拟机并实现三舱联动、平板电脑控制飞机等技术突破,生动再现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化险为夷的故事。又如,《烈火英雄》利用特效技术搭建的火灾景观构造震慑人心的叙事场面,成就了我国内地第一部聚焦消防工作的火情灾难大片。其三,在我国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现实维度的科幻题材电影有较大发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讲述传统的“中国故事”到“拯救地球”的“世界故事”,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为代表的影片构建出中国科幻电影的话语体系,拓展了新主流电影题材选择的广度,进而提高中国价值观表达的世界音量。

2.底层视角中平凡小人物的多维塑造。新主流电影的人物塑造具有多维立体性。首先在于人物塑造的生活化、通俗化、层次化。新主流电影选取非典型性的平凡小人物,以底层视角重构英雄来路,通过质朴的生活细节聚焦平民化英雄人物内心的自我成长及蜕变。以个体、微小、常态的生活切口,淡化人物的历史厚重感和英雄的距离感,对英雄人物的“神性”特质有意识地进行消解与祛魅,使英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正是这种对人物生活细节的描写和成长痕迹的刻画,使受众对人物形象产生了直观的生活化认知,给予受众一种自己也能成为英雄的亲历体验,从而在个体行为选择和人生目标设定上发挥积极影响。《长津湖》中的伍万里从叛逆任性的渔村少年到稚嫩青涩的新兵再到勇敢无畏的志愿军战士,随着剧情的发展,在战斗中不断展现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品质。这些表现和转变,真实而“接地气”,对于青少年群体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其次是新主流电影侧重描摹多元、立体的人物群像,并不约而同地指向世俗生活中的“超级英雄”。多条线索交叉并串联的人物群像构建,拓展了影片的表达空间,细致描摹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历程。这些不同经历的融合叙事映射出大千社会的平凡人生,“小人物”汇聚成大规模英雄群像并获得超越个体之和的磅礴力量,充分表达、烘托、升华集体主义价值观,成为铺陈“中国精神”的恢宏底色。具有代表性的如《红海行动》的蛟龙突击队、《湄公河行动》的特别行动小组、《长津湖》的英雄七连等。

3.叙事机制创意的青春化表达创新。在影像语言叙事方面,新主流电影为实现贴近青年受众情感并契合青春化表达,在类型化创作上采用新奇的叙事策略,开辟新型叙事范式,呈现新颖的叙事视角。一是微宏结合叙事。即小切口大叙事,“由微细处入手传达宏大题旨的叙事逐渐成为新主流电影的新范式”。新主流电影趋向于将重大历史事件从叙事主景转变为叙事背景,用平行视角关注日常生活形态,通过影像呈现的个体细节补充并平衡宏大叙事,从而实现革命历史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叙事的同一性,有效弥合了崇高美学与受众接受效果的裂隙。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采用微宏结合叙事,借助“集锦式”单元故事将小人物的命运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以“共同记忆”定格历史瞬间,无数个体汇聚成强大的中国力量,凸显出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二是多元叙事结构。新主流电影对原有叙事结构进行革新,通过多元主体丰富内容、多元图景开拓场域、多元视角增强真实性,探索出多线交叉、全景呈现的叙事场景,共同构筑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框架。电影《长津湖》运用多元叙事结构,如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生存与死亡等视角呈现故事张力,生动再现波澜壮阔的长津湖战役,使受众从心理上回归并沉浸于叙事场景,进而唤醒集体记忆。三是奇观叙事策略。电影运用科技手段营造宏大壮阔或细致入微的视觉图像,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和沉浸式的审美体验。电影《流浪地球2》利用虚拟制作技术精细打造扶摇直上的太空电梯、五彩斑斓的迷幻虚拟空间以及集高强度、多功能、智能化于一体的门框机器人,展现超越现实但极为逼真的想象世界,将现实经验视觉与超现实的梦幻视觉融为一体,从而建构起具有东方特色的视觉奇观。

二、隐形书写:新主流电影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路易·博德里在《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中强调,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不断地对意识形态进行复制和再生产。新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生成有效且隐秘,尽可能发挥不被感知的“意识形态腹语术”功能,更自然、柔和地激发受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领悟、思考与认同。

1.视觉语境凸显意识形态话语。新主流电影所创造的视觉语境,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空间和场域。英国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电影叙事》中指出,“电影满足的是人类视觉快感的原始欲望”。新主流电影作为天然的视觉叙事媒介,可以通过题材类别、人物形象、故事文本等影像视觉修辞载体助力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动呈现,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情感领域,激发其情感共鸣进而实现价值认同。

在题材方面,新主流电影趋向于多元化。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承载着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宏大视觉记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以危机救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为主题,构建新时代大国形象并展现“中国精神”;科幻电影紧跟时代步伐,利用视效奇观展现中国式主流价值观。在人物构建方面,电影文本多通过创伤性身体构建英雄形象,伤痕的视觉呈现和人物的顽强意志相互呼应,增强了感官的冲击力,凸显英雄人物的光辉,引发受众对中国式超级英雄的认同与崇敬。同时,新主流电影趋向从个体英雄到英雄群像的多元串联,其中全面、丰富、多层次的典型人物群像具有更强的情感召唤和意识形态询唤涵化功能。

在叙事方面,小切口大叙事的新主流电影,以贴近生活的切入点确保受众注意力及情绪的始终在场,特别是对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物的摹写,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时代命题,突出表现普通人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影片有意识地在故事讲述中弱化意识形态的可视性,通过加深人物主体性使意识形态在作品中更为隐蔽,在无意识领域形成由小事件建构家国记忆的叙事体制,进而唤起全民记忆。

2.人民至上引领意识形态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永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艺的“人民性”强调的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要反映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发展的物质诉求与精神期盼。新时代在“主旋律”电影的基调上迭代升级的新主流电影,遵循贴近人民并表达人民意愿、满足人民审美需求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人民群众作为叙事主体,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人民形象。其中既有闪耀的个体表达,也有精彩的群像塑造,无论是以宏大叙事表现历史更迭,还是以微小叙事进行现实再现,影像叙事的人民性表达都是新主流电影创作的中心内容与核心要义。

在叙事主题方面,新主流电影作为“人民艺术”,生动讲述了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团结、勇敢与智慧,才能使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取得发展。对人民群众的讴歌更注重对人民历史主体性的呈现,生动诠释了电影的“人民性”题旨。其中现实题材的新主流电影,植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架构起电影文本与群众社会生活的真实关系,适当指摘现存问题或关切乡村振兴并反映人民现实需求,真正体现为人民服务的主旨要求。《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中国医生》《我不是药神》等优秀现实题材的新主流电影,以生活化叙事承载主流价值、感悟人性美好,丰富并诠释了电影的“人民性”内涵,唤起基于新时代逻辑的人民记忆与文化自信。

3.市场机制拓展意识形态传播。新主流电影在市场化轨道上实现了主流意识与商业手法的有效结合,其不断精进的叙事技巧及年轻态的意识形态表达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电影新趋向。“影像的传播是一种符号的建构过程,它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建构出某种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在悄无声息中形成社会成员对个体身份的认同和‘我们是谁’的共识,从而使个体更紧密地与社会相连,强化人们的某些价值观,增进集体的内聚力,从而使共同体得以维持下去。”因此,新主流电影的传播不仅是适应市场、扩大知名度、提高票房的现实需求,更是拓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并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必0MJym5lkjbRqukzQzyZDgg==然需要。

在新媒体时代,技术赋能新主流电影的商业化营销策略,让媒介宣发、“短视频+直播”、大数据挖掘、算法推荐等模式能联通网络和现实空间,迎合受众的碎片化浏览习惯,把更多新受众引向新主流电影。依据受众偏好,新主流电影能合理选用并善用明星演员从而吸引粉丝注意力,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影片中意识形态的询唤。粉丝进行自发宣传或对电影文本进行二次剪辑、创作,可丰富电影内涵并增强影响力,在正确引导下进行的文本参与和文本建构还能吸引更多受众,产生更为广泛、持续的传播效果。例如,“建国三部曲”和“我和我的”系列都通过选用众多获得粉丝追捧的明星,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同时,市场化机制能够加强港澳台地区同内地电影融合创作与互动交流,进而增强文化亲缘性以及更多电影人和广大受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三、价值认同:新主流电影意识形态的内植与形塑

新主流电影为增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传承“中国精神”、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辟新的传播阵地,为凝聚价值共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塑造国家形象营造了良好的意识形态氛围。

1.核心命题:意识形态的认同召唤。新主流电影建构的核心命题是在影像抒意与历史记忆的融合重塑中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受众的询唤,强化受众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及文化认同。新主流电影以“共享往事”等艺术形式和有吸引力的视听语言成为受众获取集体记忆的优质载体。影片抛弃空洞的说教,以情感认同为切入点,用人物角色的言行与信念彰显民族精神,表现深厚的主流意识及价值观念,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当受众借助沉浸式视听影像回顾革命历史、缅怀先烈,为英雄奋不顾身、忠于信仰的事迹所震撼时,也更易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情感认同进而实现行为认同。

同时,新主流电影在塑造意象符号的过程中,力求寻找与受众达成情感及认知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唤醒并复现革命历史记忆,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意识形态凝聚力。国家意志符号被巧妙地嵌入影片中,串联起亿万中华儿女深切的情感与集体记忆,成为唤醒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识。电影《战狼》中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流浪地球2》里镌刻着“Made in China”的太空电梯轴承等充满意识形态意蕴的具象载体,镶嵌在故事情节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书写自然而生动。这种叙事符号的特写意图将积极的中国元素作为文本询唤个体,持续增强受众个体对于民族特色符号的认同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涵化。

2.以影培元:“中国精神”的生动演绎。新主流电影从国家意识形态的立场回溯历史,在鲜活影像和话语中重现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生动演绎“中国故事”、具象阐释“中国精神”,加强精神引领和价值认同尤其是培育青年的精神内核。新主流电影成功塑造了在不同战线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承担撤侨任务的外交官、为国家荣誉奋战的中国女排等银幕形象,他们把自己的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彰显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湄公河行动》作为典型的新主流影片,描绘了缉毒干警跨境执法、英勇忠诚、誓死捍卫正义的悲壮豪情,彰显中国警察的大无畏精神和牺牲精神,以恢宏场面呈现大国捍卫人民权利的威严,以庄严、肃穆的视觉符号激发爱国情怀与民族意识,将“中国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更多受众。

新主流电影对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物的摹写,以平民化视角言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儿女面对历史重任的英雄气概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尤其让青年受众具有强烈代入感,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英雄。喜剧电影《一点就到家》以轻松幽默的风格,讲述3个年轻人携手创业历经坎坷实现梦想并带动家乡脱贫致富的故事,是现实世界里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映射,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精神气概。在沉浸式的观影氛围中,受众深切领会“中国精神”并将从影片获得的积极主观意识投射到现实中,主动指导日常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3.文化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呈现。在大众文化以及新媒体语境下,基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与共的客观现实,新主流电影以中国的家园意识为内核,在全球视野中展开叙事,生动呈现“中国故事”。通过人物形塑、故事建构以及美学意识凸显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新主流电影为文化国际认同提供中国方案的同时架构起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框架,把握中国话语国际表达的主动权。

比如,《流浪地球》基于宏大故事语境,以人类情怀演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呈现了未来世界的“近景想象”。影片中,中国在应对全球危机时,积极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展现中华儿女卓越的智慧与努力,在与世界人民寻找拯救地球方案的过程中构建起开放、团结、包容的大国形象。再如,《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等现实题材电影,以全球视角、跨境叙事,通过撤侨救援行动等展现中国不惜代价拯救生命的民生意识,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体现我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定意志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新主流电影凭借自身符合时代语境的影像表达、亲切生动的话语叙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等特征,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更广泛覆盖和越来越多的认可,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传播者、概念阐释者和价值表达者,由此成为电影领域中国方案的成功影像实践。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研究”(项目编号:19BKS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宁.新主流电影:对国产电影的一个建议[J].当代电影,1999(04).

[2]王一川.《古田军号》:今昔对视中的微宏叙事[J].电影艺术,2019(05).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