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产业工人新形象呈现研究
2024-11-24王锋刘世华
摘要:我国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其形象体现了工人队伍发展的现实状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实践效果。新时代以来,《工人日报》在融媒体背景下以多元立体的建构策略呈现产业工人在整体素质、权益保障、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新形象,体现了新时代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成果,指明了未来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方向。产业工人新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唤醒其主人翁意识,也有助于营造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产业工人新形象 工人日报 劳模工匠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也逐渐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定位发展壮大。2024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产业工人形象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其建构与传播过程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基于此,笔者以《工人日报》这一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和声音的权威媒体为切入点,探索新时代以来产业工人新形象的呈现与建构策略。
一、《工人日报》中产业工人新形象的呈现
新时代以来,《工人日报》对产业工人形象的呈现不再囿于传统劳动型产业工人形象,更加注重多维度展示,通过深度报道典型人物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故事,展现其全面形象;通过报道政策法规、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工人权益保障等内容,帮助产业工人了解自身权益和发展机遇,引导社会关注产业工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发展需求。该报对产业工人形象的新呈现,体现出对劳动群体的尊重和关注。
1.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下产业工人素质由“工”到“匠”的持续提升。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产业工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新时代以来,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得到长足发展,伴随产业工人群体整体知识水平、技能素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工人日报》中报道的产业工人形象也由传统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转变。
其一,理论知识的发展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活水之源,是产业工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该报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强调产业工人知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理论知识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通过理论引领实践提升生产率,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该报报道了政府、企业多方共同努力促进产业工人知识水平提升的实践经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也是弘扬劳动创造价值、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生产力,广大产业工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
其二,技能的更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要素,是产业工人面向新时代,适应新变化的立业之本。典型人物的报道体现新时代以来产业工人队伍在技能素质上的发展和现实需求。该报“身边的大国工匠”系列报道中既有经过三十多年的钻研打磨,从普通铣工成长为技能大师董礼涛;也有扎根行业二十余年,肩负守护一江碧水重任,与“泥水”打交道的蓝领专家杨戌雷……在系列报道中选取不同行业与工种的对象,展现其在新时代的技能风采,体现出报道一贯精准的价值判断,在时代的坐标里写人,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新特点。
其三,人才队伍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产业工人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由人才推动发展,也为人才所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存在巨大需求。2024年“两会”期间,该报针对各省工人代表的发言刊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劳动者】“没有捷径可走,就是不断创新”》的报道,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诠释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有干劲、懂技术、善创新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同时,报道还结合教育创新机制,人才培养体系等路径有效展示产业工人的创新成果和发展趋向。
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中产业工人权益由“点”到“面”的立体实现。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产业工人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因素,也是矛盾缓解程度的评判者。该报在关于工人权益的报道中体现出新时代产业工人作为中国梦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共享者的形象特征。
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是产业工人权益立体实现的基本前提。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体现产业工人新时代以来生活感受的基本维度,该报通过生动报道展示产业工人的新风貌,有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激励着更多力量参与到脱贫事业中来。例如,青海各级工会统筹推进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在已有基本医保、大病医保以及职工医疗互助保险的条件下,工会仍为困难职工申请廉租房,发放生活救济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落下一名职工。
劳动权益的全面保障是产业工人权益立体实现的深层体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工人的工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人力密集型生产模式正在被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产业工人的技能要求和就业前景随之变化,工人权益保障也需从传统的劳动关系保护向技能培训、职业转岗等方面拓展。该报的报道展现了产业工人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例如,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工人所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工作环境得到优化。面对一些领域“招工难、就业难”的局面,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提升就业稳定性和质量,体现出产业工人作为社会稳定和谐的支撑力量和中国梦的建设者、参与者和共享者的形象特征。
3.新历史使命感召下产业工人理想信念由“传承”到“弘扬”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动员和组织产业工人的精神旗帜,是新时代团结和凝聚广大产业工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该报关于产业工人理想信念的报道传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文化领域“生动立体”的政治表达。
中国工人阶级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变成现实的中坚力量,产业工人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唱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该报报道了许多体现时代特色的劳模和工匠,丰富了产业工人形象,赋予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在对尉且沙漠公路筑路工人的访谈报道中,千余名筑路人在长达五年的时间中深入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沙漠腹地,与风沙、高温、寂寞为伴,最终再次打通“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筑路人以满腔热血南征北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路为家。昔日落后的工具虽已被大国重器取代,但筑路人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并在一座座中国桥、一条条中国路的修建中得以延续传承。相似案例还有扎根水电一线三十余年的崔兴国,他提出“信任是一种生产力,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大国工匠的荣誉,不仅在于个人技艺的精湛,还在于对行业发展的洞察、对创新创造的信念,更在于对年轻后辈的关怀与帮助”,他通过几十年不断地努力践行做到了技艺和匠心的薪火相传,展现出了当代产业工人不仅传承前人的品质、借鉴前人的经验,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寻求创新,展现了产业工人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制造强国战略中所起重要作用和“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奋发状态。
二、《工人日报》中产业工人新形象的建构策略
新时代以来,产业工人形象由传统的“出力出汗”转变为“知识、技能、创新”。《工人日报》因服务于广大工人的特殊角色定位,在信息聚合、议程设置、文化传播等功能发挥上具有更突出的宣传教育和精神凝聚优势。在报道的形象、结构、价值取向及传播路径等方面加以创新,使其能够在拓展文化生产与传播空间的同时,引导不同受众的自觉选择,进而有效完成政治话语的建构。
1.选取典型人物,发掘劳模工匠的时代价值。典型人物报道在塑造和传播典型形象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报在劳模工匠报道方面具有突出特色,致力于以行业发展动态与典型案例相融合的方法展现具有时代价值的工人形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时传祥、王进喜等为代表的共和国劳模由该报的报道中走进万千读者心中,激励了亿万劳动群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等标志性人物引领了改革开放中工人阶级的新风尚。新时代以来,该报接续已有的优良传统,强化创新典型人物报道,展现大国工匠和新时代劳模的风采,并通过融媒体创新,让报道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体现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征,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强大力量。
2.融媒体创意赋能,提升工人报道传播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对“产业工人形象”的报道需要精准的策划意识,需要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生产和发布多样化融媒体产品,以提升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该报采用媒体融合理念,全面展示新闻内容并在多平台进行发布,通过精心包装和创意赋能,从长篇劳模工匠人物故事中提炼出具有网民共鸣的传播亮点。
一是融合传播手段,提升版面“悦读性”。该报2021年推出“向上吧新工匠”栏目,借助图文、短视频、工匠语录等形式报道了不同行业、工种的新工匠在新赛道、新职业、新业态、新行业中的风采,有效促进了版面升级。通过多元视角来展示工人在高科技生产中的技能与贡献,让公众更加了解和尊重工人的劳动成果进而有效提升产业工人形象的认知度,促进实现产业工人形象的正面塑造和提升。
二是全媒体平台传播,拓宽报道传播渠道。该报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以及微博等多平台推送,打造出有层次、有节奏、有侧重的系列报道,包括短视频和高互动的界面作品,取得了显著的传播效果。如《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筑梦现代化共绘新图景》《班组现场》等板块内容,以生动的语言和多元的形式展现质朴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戳中了不少受众的心。报道通过客户端、微博等平台成功“出圈”。
3.写实与礼赞并举,优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路径。该报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将产业工人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在时代发展中展现产业工人的奋斗事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传播路径。该报通过综合形式、多维建构,借助艺术语言进行宣传教育和政治表达,成功构建出产业工人的新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赋予劳动者更多尊严和价值,促进社会对劳动者的认知升级。用直接的话语肯定产业工人作为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地位,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描绘出更为具象的新时代产业工人时代风貌。在横向维度中展现不同行业产业工人的现实生活图景,将各行业劳动者的生存境遇和人情道义铺陈开来,通过勾连不同社会群体的立体叙事,将新时代平凡劳动者的奋斗历程融入新闻报道,进而产生情感上的深度链接。在纵向维度上,该报遵循历史变迁与人民命运同频共振的创作导向,全面展现不同历史面向,重述历史记忆,歌颂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功绩和时代风貌。新时代以来,产业工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以该报为代表的媒体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构建产业工人新形象,帮助产业工人尤其是年轻工人群体树立尊严感,增强作为“新时代奋斗者”的身份认同。
三、结语
《工人日报》对产业工人新形象的建构实现了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工人角色再定位,推动产业工人自我身份认同向更高水平发展。在产业工人新形象的塑造中,个体的诉求与国家利益协调统一,产业工人队伍的发展、个体生活的改善与我国新时代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立起意义关联。在时代主题转换的历史语境下,产业工人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报通过对产业工人的报道做了有益探索,通过“新时代的奋斗者”的身份再定位,激发产业工人的公共意识与责任意识,经由公共参与追寻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推动个体与国家的再嵌合,增强其归属感和使命感,对于工人个体发展及国家整体性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锋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刘世华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认同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6BKS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全国总工会课题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1.
[4]李玉赋.第八次中国职工状况调查(报告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7.
[5]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行时贯彻《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文件与经验集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8.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