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跑屏”,巧融合
2024-11-22黄宝珍
如何合理利用数字化工具?(话题内容详见本刊2024年第3期)有的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旦信息技术的使用偏离了“助学”这个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有的老师认为数字化工具虽然有生动的界面、强大的功能,但是一味追求“声光电”技术,会对学生思考过程产生干扰,不能达到深度思考、长时思考的状态,对于学生思维缜密性的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让我们看看以下几位老师在教学中是如何处理的。当前,使用数字化工具辅助教学已是常态。信息技术应用热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跑屏”现象便是其中典型问题之一。其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屏幕展示,导致板书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信息技术应用与板书之间并非对立关系。下面以“圆柱的体积”(如图1)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将数字化工具应用与生成板书巧妙融合,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服务教学。
一、直观模拟与重点聚焦融合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使抽象难懂的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内容。直观模拟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前后内容之间的关联,板书学生思考所得,以帮助学生聚焦知识本质。如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与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类似。该环节中,教师先将两个内容放一起对比并进行动态演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平面图形的探究经验自然迁移到立体图形中。接着,学生思考并汇报圆柱的半径、底面周长、高与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教师将学生的思考所得用图文板书记录,使学生聚焦图形转化前后之间的关联,发展空间观念。
二、高效展示与思维留痕融合
信息技术能够演示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类型的资源,这些资源均以高效快捷的方式整体呈现,这也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留痕。生成板书可以很好地弥补其不足。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探究中,先用课件展示圆柱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接近长方体,帮助学生感悟“化曲为直”的方法和渗透“无限逼近”的思想。接着,让学生探究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学生汇报期间,教师板书记录其三种方法:分别以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个面为底面,并确定对应的高,通过推算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不但高效、有条理,而且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得到充分展示与留痕。
三、单点演示与整体勾连融合
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学生经历猜想、推导、验证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我利用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
1.为什么可以采用硬币叠加方式验证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后,体积不变,表面积呢?
至此,学生汇报内容如图2所示。学生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整体勾连:两个图形横截面特征、结构联系、体积与表面积的大小关系等。
以上三个融合点,使数字化工具与生成板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两者的巧妙融合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好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