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11-21李王靖
摘 要 林业承担着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任务。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介绍其地理环境概况、林业资源分布与类型、林业资源利用现状,系统分析其林业资源保护中存在的法律法规滞后、管理理念陈旧、科技投入不足及缺乏统筹规划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法律政策、优化生态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及统筹规划布局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林业发展;资源保护;陕西省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63
林业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陕西省榆林市林业资源相对富集,林草覆盖率达36.3%,现有林地面积约120万hm2[1]。榆林市林业资源状况关乎其生态安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及人为活动影响,当地林业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准确评估榆林市林业资源现状和保护中遇到的难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对统筹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林业资源现状与特点
1.1 地理环境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7°49′~38°30′、东经108°56′~110°24′,东接山西省,南与延安市接壤,西北与内蒙古、宁夏毗邻,总面积42 920 km2,辖区内有9县2区
1市。榆林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风沙多、降水稀少,夏季高温炎热,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降水量仅400 mm,
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时间在2 600~2 900 h),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榆林市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总体呈现东北向西南倾斜的状态,土壤以潜育层厚、盐渍化严重的砂质土和风沙土为主,生物多样性贫乏。受干旱缺水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榆林市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虽然榆林市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但在近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和治理中,当地林业资源丰富程度显著提高,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林业资源分布与类型
榆林市林业资源分布状况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降水少、干旱缺水,榆林市林业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谷、沟壑、梁地等相对湿润的区域。按林种分类,主要有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草场三大类型。其中,乔木林地占比最高(约占林地总面积的60%),以人工营造的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油松、樟子松、侧柏等;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青甘杨、榆树、杏等。灌木林地面积约占20%,主要树种有柠条锦鸡儿、沙棘、乌柳、沙蒿等。疏林草场面积约占20%,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地南缘,是天然的防沙固沙林带[2]。
1.3 林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1)在资源利用方面,榆林市积极发展林产品加工、林化工业等传统林业产业,木材、人造板、林副产品等产值逐年上升。同时,大力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生态观光、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林业综合效益持续增长。2022年,榆林市林业总产值达63.2亿元。2)在资源保护方面,榆林市坚持“保护优先”理念,持续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力度,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补植等多种措施,林木蓄积量逐年增加。同时,加大力度治理荒漠化,启动了一批重点防沙治沙工程,林草覆盖率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森林覆盖率达33.1%。总的来说,榆林市林业资源现状基础较好,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仍面临着自然条件恶劣、保护利用水平亟待提高等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法律法规滞后,执法监管乏力
从法治保障的层面来看,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现行的法律法规在林业资源保护领域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待加强,部分条文表述过于笼统,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引,难以真正满足林业资源保护的实际需求。此外,林业资源保护的执法监管力度不足。由于地域辽阔、监管力量薄弱等,榆林市很多林区一直是执法监管的空白点和盲区,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某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对林业保护工作缺乏高度重视,资金和人力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日常巡查监管工作流于形式[3]。一些基层林业管护人员对违法违规行为,未能及时果断查处,给林业资源保护带来严重隐患,急需提高其职业素养和责任心。
2.2 管理理念陈旧,模式单一落后
从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看,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陈旧和滞后的问题。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重保护、轻开发”,管理理念较为陈旧、保守,对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缺乏前瞻性谋划,难以与时俱进地体现新理念、新思路。林业资源保护的管理模式也较为单一。目前,大多数地区仍延续着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林业资源管理模式,主要依赖政府主导和强制性措施。但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日渐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在营造良性互动、调动各方积极性方面显现出明显的不足。
2.3 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滞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林业资源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榆林市,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创新步伐滞后。就科技投入而言,无论是财政支持力度还是人力资源配备,都远远不能满足林业资源保护的实际需求。科研经费投入缺乏长期规划和持续支撑,很多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被解决。科技人才储备更是紧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水平科研团队奇缺,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同时,榆林市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当前,榆林市科研力量较为分散,缺乏系统部署和集中攻关,新理论、新技术在林业资源保护领域的应用转化效率不高。一些传统技术手段已经落后,创新动力不足,使得林业保护工作的科技支撑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2.4 缺乏统筹规划,保护与利用存在分歧
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需要统筹兼顾的系统工程,需要前期进行全面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榆林市这方面工作显然还存在不足,缺乏系统谋划和整体布局,导致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存在一定分歧和矛盾。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的顶层设计,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存在重视程度不一、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保护力度参差不齐。林业资源利用方面也较为分散和随意,缺乏整体谋划,过于注重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界限分明、目标迥异,很难形成良性互动。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与其他领域的发展缺乏协调统筹,职能部门之间路径分歧严重。例如,在一些地区,林业、环保、规划、城建等部门在林业资源利用问题上存在复杂利益纠葛,加之缺乏顶层协调设计,造成决策盲区,导致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加剧。
3 对策建议
3.1 健全法制保障,强化监管执法
健全法制是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基石和前提,榆林市必须从源头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系统完备的林业资源保护法治体系,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针对性和操作性,对林业资源保护的各环节和具体标准做出明确规定,避免原则性条文过多导致执行层面的困惑。同时,注重与其他相关领域法规的衔接配套,形成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整体链条,避免存在法律真空地带。大力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执行,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林业资源保护的监管体系,确保日常巡查监管无死角可钻。此外,加强执法力量建设,提高基层林业主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推行责任追究制,形成执法严格、违法必究的高压态势。
3.2 优化理念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
榆林市要与时俱进地更新理念观念,摒弃陈旧保守的旧思维定式,树立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理念。过去“重保护、轻开发”的单一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转变为“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既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性要求,又要确保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4]。同时,林业资源保护的理念更新应该体现社会共治的时代精神。单一依赖行政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必须转向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新模式。这就要求榆林市扩大参与渠道,充分调动和凝聚政府、企业、社区、公众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社会的合力。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榆林市要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实际的新型管理模式,如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共治模式、专业机构统筹下的委托代理模式、社区自治为主导的民间模式等,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创新驱动
科技是推动林业资源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创新是破解当前困境的关键举措。榆林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统谋划科技投入举措,持续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注入科技活力。要进一步增加财政资金供给,建立科研经费专项,并注重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资金中断影响科研进程。同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前沿科研攻关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5]。强化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和集中攻关,围绕林业资源保护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集中力量开展集成创新。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广泛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格局。对于一些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要加大产业化推广力度,促进科技同经济紧密结合,确保科技创新始终与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实践需求相契合,充分发挥科技在保护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3.4 统筹规划布局,协调保护与利用
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面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协调、良性互动。榆林市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布局做出整体规划。科学评估林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生态承载能力,合理确定林地的保护利用关系和开发利用强度,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促进林业资源规划与国土空间、环境保护等其他专项规划的协调配套。在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各方利益的平衡,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于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要坚持保护为主、限制利用。但对于那些生态功能不太重要的林地,也要合理发挥其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制定差异化的保护利用标准,促进保护和利用两者之间的平衡统一,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避免出现林业资源保护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矛盾冲突。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协调等方式,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最大限度减少利益冲突,打造协同联动的良性格局。
4 结语
加强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为此,榆林市必须全面加强顶层设计,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这包括健全法制保障,强化执法监管,为林业资源保护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优化理念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更新发展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创新驱动,让科技创新成为林业资源保护的强大助推器;统筹规划布局,协调保护与利用,实现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注重发挥社会共治作用,凝聚全社会合力,共同筑牢林业资源保护的坚实基础。只有持之以恒、全面发力,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工作才能行稳致远,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敏.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措施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4,56(1):149-151.
[2] 于跃.林业资源保护现状及管理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3(10):97.
[3] 万亚平.浅谈榆阳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9):59-61.
[4] 杜云亭.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85-86.
[5] 李江宁.基于榆林沙区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现代园艺,2020,43(14):116-117.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