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节市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病害绿色防控对策

2024-11-21张杨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0期

摘 要 玉米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但山地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病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给推动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病害防控模式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在分析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种植概况及常见病害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玉米病害绿色防控面临的监测预警、品种选择、农户培训、农资供应等瓶颈问题,并提出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网络平台、推广抗病新品种、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打造立体化农资供应与服务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山地玉米;病害绿色防控;监测预警;抗病品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33

玉米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当地山地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山地生态环境复杂多变,玉米病害频发,严重制约了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升[1]。近年来,随着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增加,病原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病害防控难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因此,探索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种植概况及常见病害

七星关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山地面积占比高达87%,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玉米作为区内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5万hm2以上,其中山地玉米种植比例较高[2]。由于山地小气候环境复杂多变,加之部分农户种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玉米病害发生呈多发频发态势,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田间调查与病害监测数据分析,七星关区山地玉米常见病害主要有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黑粉病、玉米灰斑病等真菌性病害,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粗缩病等病毒性病害及玉米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以玉米小斑病为例,该病害由长蠕孢菌引起,寄主范围广,可感染玉米叶片、叶鞘、苞叶、穗轴和籽粒等部位,造成玉米大幅减产。该病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越冬,随风雨传播,喜好温暖湿润的环境,在七星关区山地丘陵区易形成流行。又如玉米黑粉病,由玉米黑粉菌引起,为害玉米雌穗,使籽粒变成黑粉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该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休眠,与玉米种子混杂传播,进而为害玉米植株。七星关区山地土壤性质以中性偏酸性为主,加之农户连作较为普遍,极易诱发玉米黑

粉病流行。

2 防控难点

2.1 山地复杂地形导致病害监测难度大

七星关区山地地形复杂多样,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虽然为玉米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同时给玉米病害监测带来诸多挑战。1)山地地形破碎,交通不便,许多玉米种植区域难以到达,导致病害调查范围受限,数据采集不全面[3]。2)山地小气候环境多变,不同海拔、坡向、坡度等因素交互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病原菌分布与流行规律异常复杂,很难利用常规方法进行准确预测。3)由于山地信号盲区广泛分布,无线传感器网络布设受阻,难以实现玉米病害远程实时监控和预警。例如,在七星关区海拔较高的大银镇等地,经常出现温湿度传感器失灵、图像采集设备受潮等设备故障问题,影响了病害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适应山地复杂地形的玉米病害监测新技术,从而破解山地复杂地形导致的玉米病害监测技术瓶颈。

2.2 玉米品种抗病性差异影响防控效果

七星关区山地玉米品种资源丰富,地方品种与杂交种并存,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给玉米病害绿色防控带来挑战。1)地方玉米品种多为农家选育,抗病基因挖掘不足,对玉米小斑病、玉米黑粉病等主要病害的田间抗性普遍偏弱,而基于地方种质资源的抗病育种工作还有待深入。2)商业化的杂交玉米品种虽然整体抗病性较地方品种有所提升,但由于缺乏抗病鉴定环节,品种间抗性差异仍然明显[4]。3)大部分农户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主要考虑高产因素,忽视抗病性导向,加之种子市场鱼龙混杂,抗病性状表现不稳定的杂交种大量流入,影响了玉米病害绿色

防控成效。

2.3 农户病害识别能力不足,防控意识薄弱

农户是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种植主体,由于受教育水平、信息获取渠道等因素限制,多数农户对玉米病害认知不足,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尚未树立,影响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户欠缺玉米病害早期诊断能力,常将玉米小斑病与玉米灰斑病等混淆,或是对玉米粗缩病的苗期症状认识模糊,导致延误最佳防治时机。部分农户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忽视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手段,病害发生后往往采取“见病用药”的被动应对措施,加剧了病原菌的抗药性进化[5]。特别是农户在玉米病害防控用药过程中,普遍存在单一使用高毒农药、连续多次喷施同类农药等不合理行为,既影响防治效果,又带来环境和食品安全隐患。例如,在七星关区的玉米种植主要地区小吉场镇,曾发现个别农户在防治玉米黑粉病时,连续3次使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速了药剂抗性菌群的形成。

2.4 绿色防控技术与农资供应脱节

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病害绿色防控受制于相关农资供应滞后,防控技术与配套资材“两张皮”现象仍比较突出。以生物防治为例,目前七星关区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玉米田间天敌繁育及释放体系,商业化天敌昆虫如赤眼蜂、草蛉等供应不足,阻碍了生防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拮抗性微生物制剂如蜡质芽孢杆菌制剂在区内推广力度不够,供货渠道不畅,难以满足农户需求。此外,七星关区在有机肥料的产供销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农家肥、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偏低,难以发挥培肥地力、提高作物抗病性的作用,使得秸秆还田等绿色防控措施执行受阻。以七星关区玉米主产区之一的撒拉溪镇为例,经调研发现,该县有机肥使用量在化肥使用量中占比较低,大多农户受制于有机肥制备技术和供应渠道不完善,难以主动开展绿色防控实践。可见,绿色防控技术与农资供应脱节已成为制约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病害防控模式转型的重要因素。

3 对策

3.1 建立山地玉米病害监测预警网络平台

针对七星关区山地地形复杂导致玉米病害监测难度大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适应山地特点的病害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充分利用遥感技术,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基础,构建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种植区时空分布数据库,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划分网格,形成监测预警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因地制宜布设自动气象站、土壤墒情仪、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等物联网感知节点,实时采集玉米病害发生的关键生态因子数据。同时,研发融合山地地形特征的玉米病害监测预警模型,将地面监测数据与遥感信息进行同化,形成实时动态的山地玉米病害发生等级图和中长期趋势预报产品。

此外,要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利用5G网络布设山地玉米病害视频监控系统,解决人工调查覆盖率低的问题。例如,在七星关区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玉米种植区,可安装太阳能供电的高清摄像头,通过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玉米病害进行早期诊断,一旦监测到病情将自动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至防疫人员和种植户手机,及时预警并指导农户开展绿色防控。

3.2 筛选推广抗病玉米品种,提高群体抗性

七星关区山地玉米品种抗病性差异显著,严重影响了病害绿色防控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系统开展抗病种质资源发掘、鉴定与利用工作,优选推广综合抗性强、适宜山地种植的玉米新品种。1)充分挖掘七星关区地方玉米种质资源,构建核心种质库和育种亲本库。利用全基因组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抗病基因挖掘和分子辅助选择,选育兼具广谱抗病性和高产优质性状的玉米新种质。2)引进国内外山地玉米抗病种质资源,与七星关区地方品种开展多点区域试验,重点评价玉米小斑病、玉米黑粉病等主要病害的抗性表现,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组合,通过回交转育和品系改良等方法,选育高抗高产新品种。3)加强抗病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促进抗病新品种在生产中的规模化应用。例如,针对玉米制种企业,引导其开展“订单式”生产,由科研院所提供抗病新品种母本,企业负责制种生产,提高种子质量可控性;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以“免费良种+配套增产增收技术”模式,鼓励示范种植;针对种植大户,打造抗病玉米新品种+绿色防控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全区抗病品种更新换代,全面提升玉米群体抗性水平,为病害绿色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3.3 加强农户病害识别与绿色防控技术培训

农户是山地玉米病害绿色防控的实施主体,提升其病害识别能力和防控意识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农户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实践技能欠缺等突出问题,可从培训主体、内容、方式等维度系统设计农户教育培训方案。1)创新培训主体,发挥新型职业农民“领头雁”作用,鼓励他们担任“农民教授”,将先进实用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实现“农户培训农户”。2)优化培训内容,围绕病害识别、绿色防控、农药减量等农户急需掌握的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编制岗位培训教材,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同时,搭建“专家+基地+农户”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培训平台,让专家理论与农户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基地现场教学,引导农户掌握玉米种植中主要病害的识别要点,观察发病规律,了解绿色防控原理。3)创新培训方式,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新模式。线下依托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典型示范+现场指导”机制,常态化开展绿色防控技能提升行动。线上则可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病害预警、诊断、用药等科技资讯,用农户听得懂的话讲透防控要点。4)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将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补贴范围,调动农户学习的积极性。

3.4 完善绿色防控农资供应与技术服务体系

针对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病害绿色防控配套农资供应滞后、防控技术服务碎片化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合作社等多方协同发力,完善农资供应与技术服务体系,打通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1)建立健全绿色防控用药、用肥等农资标准体系,制定相关优惠补贴政策,通过提供农机购置补贴、技术推广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支持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害虫天敌等绿色防控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2)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绿色防控农资营销模式,如采取“订单生产+统一配送”的方式,农户提前预订所需的绿色防控产品,企业或合作社根据订单组织生产,并利用现代物流技术集中配送到村,解决农资“最后一公里”问题。3)整合农技推广、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多方面力量,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服务模式。例如,在七星关区玉米种植核心区建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服务中心,采取公益服务+委托服务的方式,既为农户免费提供病害绿色防控咨询、病害诊断、施药指导等公益服务,又接受农户委托,提供玉米病害防控全程托管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和技术指导,农户可通过手机APP将玉米长势图片或视频上传至服务中心,由专家远程诊断玉米病情并提供施药建议,实现培训向日常、向基层延伸。

4 结语

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病害绿色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监测预警、品种选育、技术推广、农资供应等诸多环节。通过加快构建适应山地特点的病害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创制推广兼具抗病性与丰产性的玉米新品种、创新农户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模式、健全配套高效的农资供应与服务体系,七星关区定能突破当前玉米产业绿色发展的瓶颈。展望未来,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力量的协同推进下,七星关区山地玉米病害绿色防控必将实现由一业独大向多元共治转变,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升级,不断开创玉米生产提质增效、农业发展绿色生态的新局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余世洪,陶文广,金鑫,等.毕节市七星关区玉米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J].农技服务,2024,41(3):

12-20.

[2] 蔡丽娟,陈莹,李洋.毕节市七星关区杂交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2):54.

[3] 赵春霞,陈黎,肖萧,等.2018年毕节市“一县一品“现状分析[J].种子科技,2019,37(12):13-14.

[4] 周刘洋,马义波.毕节市典型农业园区土壤与农作物硒含量特征[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4,

42(1):63-65.

[5] 陈勇,李艳琼,汪美蓉.毕节市七星关区玉米栽培现状及病虫害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

(12):145-14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