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化创造性保护与传承
2024-11-20吴书飞
摘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手段和路径。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实现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以滁州市来安县为例,对非遗文化创造性保护与传承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现有资源、分解非遗内涵和展现非遗助力,探讨了来安县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把传承与创造相结合,盘活当地各乡镇非遗文化资源,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产业融合性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转型和优化,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产力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继往开来,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传承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凝聚着广大村民的精神诉求和智慧结晶,是代表传统乡村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悠久的历史传统面临着巨大冲击,农耕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逐渐消弭,一些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失去了应有价值,走向凋零。作为农耕传统文化的承载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何种姿态融入现代化的乡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在乡村振兴中实现非遗文化创造性传承既有利于让村民领略传统文化风韵,又可以提升新时代村民对生活的满足感。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多重作用,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让传统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找到适合的契合点;其遗留的资源价值能够充分展现出物化作用,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产业要素,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助力乡村振兴。
二、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放射出应有光芒,对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安县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韵味独特,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一)内容丰富多样
首先,内容丰富多样。目前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0类46项,资源十分丰富,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
其中,《洪山戏》《秧歌灯》《手狮灯》《白曲》《雷官戏曲马灯》入选安徽省级名录,手工技艺《雷官板鸭》入列市级非遗名录。目前来安县省、市级传承人9名,“洪山戏”传承人吴德才、顾红霞,“秧歌灯”传承人章思林,“手狮灯”传承人傅国先,“白曲”传承人徐秀山、李奋勤,录入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二)地域特色鲜明
来安县境内的非遗文化具有清晰的区域特征。因地缘关系,来安县东部地区与盱眙、六合紧邻,地势上处于丘陵地带,这就形成了与扬州语言相近、习俗相同其民间艺术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相近的文化特色,富有淮扬清曲的神韵,如流行于这些地区的山歌、民歌、西北乡调、戏曲、狮子舞、旱船,其中,以洪山戏为主要代表;来安县南部乡镇与金陵仅一水之隔,河道两岸人民生活上相互融合,再加上历史移民等原因,就形成了秦淮特征鲜明、带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风格,分布于这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中的丫头号子、车水船、杨柳青,民间舞蹈中的双喜灯、秧歌灯、拜香凳,曲艺中的“白曲”等都具有鲜明的秦淮文化特色;以来安县县城为中心,东至张山、西到双塘、南至水口、北至舜山,此区域居民多为蒙城、太和、阜阳、淮北等地移民,人文习俗依稀可见,具有明显的两淮文化传承、充满泥土芬芳,如打莲枪、十番锣鼓、淮北大鼓、皖东淮调、双塘花鼓灯、安徽琴书、皖东新调、新安镇黄梅调、舜山大头娃娃灯舞都具有着两淮文化印记。
三、非遗内涵诠释振兴要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对生产、生活的凝结,其保护与传承是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是对当地历史、风俗、文化的抢救,既包括了民间传说、口头故事,也包括了载体语言、传统艺术、技艺、礼制风俗等,非遗本身所蕴含的内在属性与特征,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振兴资源,其内涵可以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所展现。
(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其本身所体现的普遍价值与时代价值所决定的。非遗的本质就是人类的先祖们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被后人所保护、开发并享用,使其价值得到再现并进一步延续的过程。与人类其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强调的是对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等精神财富的挖掘、再现,这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来安县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同时,努力做好非遗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一是树立传承意识。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方式组织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宣传活动。二是申报传承人。来安县紧密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传承和保护工作,洪山戏传承人吴德才、顾红霞、杨宗菊,秧歌灯传承人章思林、白曲传承人徐秀山、李奋勤、宣永明,手狮灯传承人付国先等先后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是培养传承情。来安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自2016年以来,洪山戏传承人杨宗菊与舜山镇中心学校、来安县实验小学签订聘书,聘为戏曲辅导员,每周一到两次到学校传授辅导洪山戏,目前已有近百名学生爱好洪山戏,不仅展现了来安非物质文化的精髓,也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
(二)“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传承形式,主要是无形的、主观的,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传递,反映了先辈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传统文化和主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主观特性,也就决定了其传承的动态性和变幻性,如同一条穿过历史、富有生命、川流不息的河流,而技艺、经验、精神则构成了河水,渗透着整个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其动态传承性更加突出了非物质的属性,一种以物质为载体但又不依赖于物质的品质。但在世态浮华、人心浮躁、精神空间遭到严重侵占的当今世界,“非遗”同样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经历着过度物质化。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持续恶化,防止非遗严重商品化态势,保持自身固有的内涵和特性,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来安县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非遗”本人的内涵和属性,从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对民间工艺、舞蹈以及戏曲等进行深入普查和研究,分别申报了一批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洪山戏、手狮灯等,同时也积极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搭建平台,在乡愁与共情中感受乡土文化,让独具韵味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重要见证,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精神传承,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非遗文化是古代先辈们在生活、生产中对生命、自然的追问与表达,是体现当时人们人居状态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艺术、祖制礼规以及传统工艺等文化遗产中,这种“活态”特性得到最为活跃的展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其实用性,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例如,民间舞蹈秧歌灯,由先民们对“神明”的祈祷演化而来,主要围绕“插秧”这一劳动过程而展开,以唱腔作为映衬,伴随着庆祝丰收的耍灯表演,灯、戏、唱、舞相互交织,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悦,影响深远。同时,秧歌灯也在历史变迁中演化出相应的时代腔调。进入新时代以后,秧歌灯内容丰富多彩,以轻松愉悦的形式展现于人们生活中,其唱词蕴含着广大水乡民众在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后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非遗”是先辈们在过往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而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在人类劳动过程中自然生成,又在历史进程中演变进化,随着其所在的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非遗”本身所包含的内涵历史流变中得到丰富与创新,但我们同时要深刻认识到遗产中所带来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长期稳定的。进入现代社会,“非遗”的原始状态与真实性如何延续,生活运用性如何继续发挥,群众性如何展现,这些就成“非遗”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来安县地处皖东,紧邻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融合了淮扬文化、两淮文化特点,留下了雷官戏曲马灯、手狮灯、子母灯等珍贵的文化资源。为了保持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生态,并实现在当代绽放,来安县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农家”活动,通过非遗项目现场展示以及民间艺术入乡、入村表演,唤起广大村民的乡愁情怀,实现非遗文化与日常生活相融合。村民在这种更为直接、紧密地参与中,全方位感受非遗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的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四、非遗文化激发振兴因子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记忆。中国乡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当地悠久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乡村久远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怀,具有凝聚乡村精气神的作用。其中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民间艺术则构成了乡民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寄托,也就成为建设乡村的内生动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于自身的民族特色与区域文化实现创造性传承,并转化为持续的生产力,既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根脉。
(一)讲好非遗故事,凝聚乡村精气神
乡村振兴不仅要乡村经济振兴,更要乡村精神振兴;共同富裕不仅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裕,提振村民的精、气、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其资源挖掘和有效传承为讲好乡村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标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村民归属感,凝聚乡村精气神。
伴随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来安县北部群山绵延、南部地势平坦,各地地域特点突出,民间风俗差异明显且历史悠久,保留着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址,它们在充分散发着来安县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助力。就拿来安县大英镇来说,民间艺术——秧歌灯是当地非遗文化的代表,该镇将“讲好非遗故事,传承非遗文化”融合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通过加强非遗培训、打造非遗展馆、非遗专场演出,唤起了广大群众的地域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并最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助力,从而实现“思想强农、文明育农、文化惠农”的目标。
(二)做好非遗品牌,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力
在新时代,我国稳步走上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急需高质量的精神营养,品牌化发展也就成为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可以有力促进乡村振兴中文化品牌的发展,在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上实现乡村产业结构性融合,充分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可以使乡村振兴融入更多鲜活的生命力,能够为时代发展加速。
打造非遗品牌,就需要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利用,避免造成破坏性开发,通过盘活非遗产业的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力。来安县立足于各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色,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洪山戏。洪山戏历史悠久、旋律悠扬,是由明末清初时期的香火戏演变而来,其舞台表演形式经历了“三出例戏”“推衫子”“打四门斗子”等几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舞台艺术,既实现了文化传承,又做到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蕴含了宝贵的文化价值。洪山戏早在2006年就入选了首批省级非遗项目,同时,也成为滁州市唯一入选《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的戏曲剧种。2021年,洪山戏入选了安徽省地方戏曲“名师传戏”工程,并在参加全国百戏盛典、安徽省群星奖、地方戏曲声腔展演等专业舞台上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同时也打响了来安县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增强了当地民众对非遗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振了当地民众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优势,展现出其地域性、差异化,打造出特色鲜明的非遗文化品牌,并让这种文化气韵成为当地文化标识,为乡村振兴“提气”。
(三)发展非遗产业,激活乡村文化生产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长久的期盼,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而实现乡村富裕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所在。乡村振兴与传承非遗文化是实现乡村富裕这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合理利用对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及民间艺术应用价值开发等都展现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1. 以文融旅,丰富旅游内涵
“以美为媒、以美为力”,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但“美”的展现不仅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视觉享受,也要注意丰富文化内涵,形成情感交流,通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旅游品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特有的历史与文脉和当地民间艺术表演相结合,融合了人文地理、景观、民俗等,打造出独特的文旅形态。在这样的融合中,非遗传承能够为乡村旅游提供新的节点和活力,更好满足了广大游客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走向了特色化、人文化。利用非遗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将浓郁的农耕文化融合其中,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巨大潜能,构建出特色人文旅游模式。
近两年,来安县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帮助旅游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影响,振兴旅游市场,出台了《来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实施方案》,积极挖掘乡村文化的旅游资源。例如,山城镇利用现有的广大圩县级非物质文化遗址,以及境内独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天然水系,做足、做好、做活“水”文章,目前已种植莲藕8000余亩,开发以稻虾垂钓、莲藕采摘、户外运动等为主线的都市周末休闲度假游项目,打造“湿地水乡幸福三城”新格局。半塔镇推出的“欣赏美丽乡村,感受乡风民俗”旅游专线既可以游览黄郢村和白云村等已建成的美丽乡村,欣赏乡村美景,感受不同地域美丽乡村独特的风貌;又可以观看《罗炳辉司令赔衣裳》《子母灯》等半塔特有的文艺节目表演,体会半塔的风土人情,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2. 以文扶贫,发展“非遗+”产业
非遗文化本身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是人民群众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智慧结晶,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尤其是其中的传统工艺更是过去人们取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的依靠。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推进,大量传统工艺没有了用武之地。失去了市场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价值也就面临着消亡。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承传统工艺类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气韵,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更要注重让传统工艺在当代重新绽放光彩,发挥其现代价值和意义。传统工艺具有与群众生活联系密切、就业方式灵活等独特优势,这也决定了它能够带动生活困难家庭就近、居家就业,为精准脱贫提供重要助力。
来安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现传统工艺与新时代融合,与乡村产业经济协调发展。雷官镇板鸭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雷官镇以这一传统工艺为依托,结合本地的特色文化、地理环境,打造了以“板鸭+”为主导的乡村产业发展链条。在脱贫攻坚中,帮助40多户贫困户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最终成功脱贫,也实现了传统工艺的新时代价值。
3. 以文赋能,培养非遗人才
乡村振兴的支撑在于产业,而非遗“手艺人”恰恰对于产业振兴有着独特作用。通过“非遗公社+传承人”“非遗公社+合作商”“非遗公社 +企业”等模式的生产性转化,实现与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业以及文化旅游业的有机衔接,在延展非遗公社产业链条的同时形成非遗公社与其他产业共建的格局。而在人才方面,制定非遗手艺人的创业培训计划,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经济相协调,推动传统技艺创新性发展,使非遗传承成为当地经济带头人。
十番锣鼓是来安县水口镇的非遗品牌,当地政府正通过组织民俗文化活动进广场、进街区、进村组的方式,探索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景观相结合的观光旅游发展新路径。仅2021年,该镇水东村特色美食街“呇味街”共迎来十番锣鼓主题表演20余场,吸引外来游客2万人次,该街区全年综合旅游收入达600万元。27岁的张秋吉,是队伍里正当年纪的一名队员,谈到十番锣鼓的发展与传承,他有着独特的见解。“希望我热爱的锣鼓表演能够给更多的人带来价值。”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张秋吉四处奔走,一方面,持续招揽本地有技艺的民间艺人扩充表演队伍,将非遗文化融入表演加以推广,覆盖受众数千名;另一方面,单独为赋闲农民、贫困群众开设“非遗课”,动员其在闲暇时参与十番锣鼓表演,以文化涵养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帮助每人每月实现千余元的额外收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目标的进程中,非遗文化能够成为其中的重要因子,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乡村与民众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优化乡村产业格局,形成以悠久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发展路线,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新时代乡村。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充分展现出它在非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成果,通过凝聚乡村精气神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力,并转化为生产力,既有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满足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向阳.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N].人民日报,2021-06-25(09).
[2]来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1来安年鉴[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21.
[3]杨茂.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黔东南州全域旅游经济实现井喷[J].中文信息,2018(02):96.
[4]潘江艳.西和麻纸保护、传承与利用刍议[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2):15-20.
[5]董庆茹.千人“抢炮头”引八方客 非遗民俗“种”入美丽乡村[N].东莞日报,2022-6-7(D04).
[6]李红飞.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潮州“大吴泥塑”为例[J].农业展望,2020,16(01):116-120.
(作者单位:中共来安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