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股权激励对企业员工积极性及经营绩效的影响
2024-11-20张海燕
摘要:股权激励是目前企业更好地留住员工,提升内部经营管理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股权激励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然而很多企业在开展股权激励的过程中,股权激励方案不够完善,最终的股权激励的目标无法全面实现。股权激励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企业更好地落地相关经营战略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文章针对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进行有效分析并了解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的具体特征,针对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帮助S企业更好地实施股权激励工作,让更多企业了解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关键词:股权激励;财务指标;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营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加,企业要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必须加强激励工作,全面提升内部管理综合水准。股权激励属于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激励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股权激励能够把公司经济利益与员工利益挂钩,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因此,股权激励受到了越来越多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一、相关概念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
股权激励是企业通过发放股权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股权激励提升了员工收益灵活性,让员工与企业收益挂钩,股权激励是目前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式。股权激励主要有四种激励类型。
股票期权是激励对象在未来行权条件成熟时购买公司股票的一种权利。股票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激励对象可以选择兑现或者不兑现;限制性股票是公司设置一定业绩目标,当业绩目标达成后被激励对象就可以得到一定数量股票,这种股票可以是无偿的,也可以是低价销售给激励对象的;股票增值权是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享有在一定时期内股票价值增长溢价的权利。如果股价下跌,那么股票增值权对于被激励对象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分红虚拟股票和分红权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个虚拟的收益权益,并不是真实的股票。如果股票达到了一定价格或者是公司经营收益达到一定基础后激励对象可以获得相对应的收益。
(二)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激励理论是指股权激励能够帮助企业激励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对于内部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发展机会。激励理论充分地认可了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因此,激励理论认为股权激励比例越大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作用,帮助企业获得更好发展。
二、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及特征
(一)S企业简介
S企业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和运维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目前,公司业务涉及手机、汽车轮胎、循环利用、石化、煤矿、食品、液晶等多个行业。未来企业将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期望获得更好发展机遇。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和业绩有不断提升趋势。
(二)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
S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留住优秀人才,保障企业经营稳定性,2020年5月1日,公司发布了全新股权激励政策,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020年5月1日,S企业制定了自己股权激励方案。股权激励是以限制性股票方式进行激励。公司预留了部分授权的限制性股票,其解除受限安排是50%。在第一个结束期结束,第一个结束期为12个月以后,24个月以内。第二个结束期为24个月以后,36个月以内。第三个结束期为36~48个月;同时,公司还针对激励对象发售了禁售期股票。第一个解除禁售期是12个月以后,24个月以内。第二个解除禁售期为24个月以后,36个月以内,第三个解除禁售期为36个月以后,48个月以内。
从激励对象方面分析,公司本次股权激励对象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并且其在解除禁售期达到后,一次性转让公司股权不得超过25%。离职被激励对象,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票。该项激励参与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92人,激励计划实施后有20人因个人原因放弃了本次激励计划。经过调整,最终激励计划授予对象为72人。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后,该方案通过并实施,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中涉及的个人购买资金全部自筹,股权激励给很多高级管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的资金支付压力。
(三)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特征
1. S企业股权激励实施限制期过长
本次股权激励是采用限制性股权激励方式,董监高在获得股权激励方案后需要达成既定目标,同时还要遵守限售期规定。针对S企业股票激励方案了解和分析发现,整体限售期限比较长,最低限售期为一年,全部兑现至少需要3~4年。禁售期比较长,导致董监高在经营过程中压力比较大。很多董监高对于能否在公司任职三年以上没有足够信心,这也是为什么股权激励计划推出后有20人放弃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股权激励兑现期过长的负面影响非常之大,激励期限过长导致激励对象对于股权激励不是非常关注,因此,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对象的工作积极性。
2. 公司股权激励需要资金支付
在2020年S企业股权激励方案中股权激励的各项条件达标后,激励对象需要用自有资金自行支付一定股票价格的金额。这给高级管理人员兑现股权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被激励对于资金不足,那么很难兑现到期的股票。S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中给出股权激励方案都是通过激励对象支付一定金额的资金才能获取更多激励政策和激励收益。然而,对于激励对象支付能力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一旦达到了激励条件,激励对象由于个人资金不足也很可能会出现无法获得激励收益的情况,导致很多激励对象无法享受到自己应得收益。激励对象出于对资金支付的考虑不愿意参与股权激励计划,严重影响了股权激励在提升人员工作积极性方面的作用。
3. 激励对象有限
S企业的股权激励的对象仅限于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于公司内部核心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没有实施相关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范围相对比较有限。股权激励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职能得不到最大限度发挥,这也使得股权激励参与者相对较少。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中过多地关注了核心管理层需求,而对于普通员工需求关注度少,但是企业经营绩效离不开普通员工的贡献。从激励对象方面分析,由于S企业股权激励对象有限,导致股权激励整体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
(四)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结果分析
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在2020年5月1日制定并开始执行,截至2022年5月1日,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已经到了第一个股权解禁期,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50%激励对象全部行权,第一个股权激励解禁期行权增加了股权激励对象的工作热情,股权激励积极意义充分地显现出来。
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对于企业经营情况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如表2所示。
根据本文针对S企业近几年来成长指标的分析发现,自2020年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以后,企业营业总收入出现了上升趋势,但是净利润依然是负数,2016年公司归属净利润为1620万元,2021年归属净利润降低到了-2.759亿元,在营业总收入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归属净利润反而在降低,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于管理者实施激励后,管理者集中精力冲业绩,对于利润关注度降低造成的。在股权激励政策实施后企业营业收入提升明显。然而净利润整体情况并不乐观,这主要是由于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关注了短期净利润情况,而对于整体发展潜力缺乏足够关注。S企业在股权激励过程中更多地考核了财务类增长指标,而对于市场份额、研发状况、成本控制增长情况缺乏足够考核。
2016-2021年,S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发现S企业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后毛利率有所增长。2020年企业毛利率为30.28%,毛利率有所降低,毛利率从2016年的35.6%下降到了2021年的31.82%。毛利率降低与企业内部管理失控有着非常重大关系。从净利率方面分析,企业整体净利率出现了严重下滑。2020年实施新股权激励政策后净利润为-86.71%,2021年有所缓解,但是净利率依然为-43.57%。利润增长缓慢对企业未来发展造成非常不利影响,无法保证持续盈利能力,使得S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得不到落实。
三、S企业股权激励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激励缺乏针对性
S企业在开展股权激励过程主要是针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企业股权激励计划与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缺乏足够联系。S企业在激励高级管理人员过程中,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无法得到全面调动,企业整体业绩和效益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好转变,这也是S企业在开展股权激励计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长期以来,S企业股权激励都偏向于高级管理人员,没有把股权激励政策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联系,因此股权激励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这也是目前S企业股权激励017045f1e0fcac81dd8896725bde7e76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
(二)激励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
S企业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后运营成本不断增加,而业绩量并没有全面提升。成本提升与股权激励方案的落地有直接关系。股权激励方案在制订后,高级管理人员获得了更多股权,增加了企业整体管理费用。但是高级管理人员在整个年度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增加业绩,因此在业绩没增长情况下,成本提升成为影响企业经营利润提升重要因素。很多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很少考虑带来的潜在成本问题,这是导致股权激励方案失败的重要因素。
(三)股权激励的模式相对较为单一
目前,S企业股权激励的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公司主要是通过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方式实现股权激励。很多被激励对象对于股权激励都不是很认可。他们认为自己工作拿到相应报酬就是对自己工作结果最好的支持。而股权激励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并且个人承担风险较大。针对这部分人员,S企业股权激励政策无法发挥股权激励应有的积极作用,导致S企业核心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出现一定数量流失。
(四)股权激励指标不明确
目前,S企业股权激励方案中指标不够精确待完善。虽然在不同时期S企业设置了不同的股权激励方案。但是激励政策不够全面,局限于净利润指标,没有设置研发增长、市场增长等多元激励指标。S企业在建设初期制定相对模糊的股权激励方案给自身带来了一定经营效益。但是随着S企业规模的扩大,股权激励指标不全面阻碍了企业更好地开展内部管理,同时也给一些优秀员工带来了工作目标认定方面的一些疑虑,影响了股权激励积极效果发挥。另外,S企业股权激励方案在制定过程中激励指标没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导致股权激励方案无法辅助企业落实发展规划。
(五)股权兑现期限过长,不利于留住人才
S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实施后,股权激励兑现期限都相对比较长。很多人才对于是否能够在公司工作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不是很确定。因此,工作人员对于股权激励也不是非常感兴趣。股权激励期限过长导致股权激励吸引力不大。S企业目前的股权激励政策兑现期限较长,很多优秀人才对于兑现得较长时长的股权激励正常并不是非常感兴趣,这导致S企业股权激励在留住人才方面的作用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也是目前S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
四、如何更好地优化股权激励计划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股权激励
企业在开展股权激励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了解自身内部情况,明确股权激励目的。根据目的设置股权激励目标,这样才能够以目标为指向达到自己股权激励目标,实现企业股权激励最终目的。S企业在进行股权激励过程中应该针对业绩不佳以及内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基础上针对如何提升业绩和内部管理实力制定科学的目标,并针对这方面涉猎人员进行股权激励,这样才能够让股权激励与企业经营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股权激励价值,为股权激励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保障。S企业目前盈利情况不佳,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销售部门业绩干劲,因此需要针对销售顾问实施股权激励业务,把股权与业绩挂钩,最大限度地发挥股权激励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的作用。
(二)加强成本控制
S企业在进行股权激励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相关数据指标,不能盲目地扩大成本。因此,管理者在制订股权激励方案过程中,需要事先评估激励方案带来的收益,然后根据收益情况确定激励对象以及激励力度。另外,企业在开展股权激励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业绩指标进行测试,对激励成本进行测算,保证最终成本激励方案落地,保障企业净利润能持续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够证明该项股权激励方案科学合理性。
(三)构建多元化的股权激励模式
S企业要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构建多元化股权激励模式。通过实施多样化股权激励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发展机会。首先,S企业应该设置多样化股权激励模式,被激励对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用的激励方案。通过多样化激励模式来满足不同被激励者的要求,增强激励的灵活性,以此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企业。其次,S企业在开展多元化的股权激励在构建多元化的股权激励模式过程中需要参考目前S企业实际情况及人员需求。根据S企业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的股权激励方案,建立股权激励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符的管控机制。
(四)实施精细化的股权激励指标
首先,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积极作用,S企业在制订股权激励方案过程中需要制定更加精细化的股权激励指标,管理者需要针对企业发展目标以及预算管控方案制订与之匹配的股权激励方案,在方案中针对股权激励具体项目制订精细化指标,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落地股权激励方案。在精细化股权激励指标指引下,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才能彻底被激发,从而实现企业内部更好发展。其次,股权激励精细化指标在制订过程中需要结合市场环境及企业内部现有架构,根据内外部环境对股权激励方案进行优化。最后,目前激励方案需要设置具体监管人员来监督方案的落地情况,发现有所偏差及时地予以完善,让股权激励方案服务于企业发展和内部运营。S企业在制订股权激励方案过程中还要关注激励对象的需求,根据激励对象的需求制订与之匹配股权激励指标并全面落地股权激励方案,保障股权激励方案多元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五)要实现股权激励的动态分配
为了能够全面提升S企业人员稳定性,保障股权激励积极作用的发挥,S企业应该不断完善目前的股权激励政策,针对股权激励实施动态分配,对不同层级员工实施不一样的股权激励政策,设置不同的期权兑现时长。例如,对于基层员工可以设置较短兑现时间,以此来增加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忠诚度。而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可以设置较长股权激励政策期间,这样能够通过动态化分配,满足不同人群对于股权激励的要求,提升员工忠诚度。另外,S企业在设置股权激励政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目前企业股权结构。根据股权结构设置与之相匹配的股权激励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股权结构的优化,提升企业整体运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露.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以H药业为例[J].投资与创业,2022,33(07):7-9.
[2]张春萍.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方案的评价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7):25-26.
[3]张薇薇.上市公司多层次股权激励体系的构建研究——以美的集团为例[J].商展经济,2021(23):60-62.
[4]陆晶露,石道金.快递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动机及经济后果研究——以顺丰控股为例[J].绿色财会,2022(03):41-46.
[5]耿光帅.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市场反应的实证检验[J].金融经济, 2022(07):86-94.
[6]齐冰青,张博星.探究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华为员工持股计划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2(36):100-104.
[7]崔玉瑶.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及效果分析[J].现代商业,2016(34):132-133.
(作者单位:十九楼网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