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惯性反问,亲子交流中的“暗礁”

2024-11-19崖柏

现代家长 2024年11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切不可认为亲子关系由血脉相连,说话随便些没关系,因话不投机、言语伤害而破坏亲子关系的事例比比皆是

反问是金女士说话的套路,即使表达肯定的意思,也会用反问的方式让小彭去领会

周日下午返校前,初二女生小彭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不时朝着厨房大声喊:

“妈妈,我的那件条纹秋衣找不到了,你知道放哪儿了吗?”

“妈妈,你看到我的耳机了吗?”

“老妈救命!我的英语作业本跑到哪里去了?”

金女士正在烤制小彭要带的酥饼,不耐烦地大声回应:

“我怎么会知道?你交给我保管了吗?”

“你没长眼睛吗?不会自己找吗?”

“你问我,我问谁呀?”

小彭觉得,妈妈的回应是在“拿话噎人”,所以非常生气,索性把书包重重摔在床上:“我不去上学了!”

日常生活中,金女士习惯用反问的方式与人交流,尽管没有恶意,但经常引起不大不小的冲突。

比如,母女俩周末去看电影,小彭问:“妈妈,奶茶你要冰的还是要常温的?”

金女士白了小彭一眼:“这还用问吗?大冷天喝冰的,我疯了吗?”

小彭气恼:“你说喝常温的,我就明白了,多简单,为什么一定要噎我一句呢?”

母女俩你一言我一语争吵起来,火药味越来越浓,直到电影开演才消停。电影散场回家,一路无话。小彭发誓再也不跟妈妈外出了。

在家做作业时,小彭遇到难题会向金女士求助:“妈妈,这道题很难,我毫无头绪,你帮我看看呗。”

金女士一边审题一边唠叨:“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解,上课的时候干什么去了?”

小彭很窝火:“算了,我自己上网求助吧,不劳妈妈的大驾!”

金女士继续反问:“死丫头!你这是什么态度?在学校对老师你敢这样吗?”

总之,反问是金女士说话的套路,即使表达肯定的意思,也会用反问的方式让小彭去领会。

比如,周末,小彭撒娇:“亲爱的妈妈,我已经做完作业了,能不能让我多玩一小时手机呀?”

金女士冷冷地反问:“你说呢?”意思是不能。

在心理学上,金女士的这种行为被称为“习惯性反问”。顾名思义,习惯性反问,指的是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反问句型的习惯。

这样的反问并非直接陈述,而是通过反问的方式将指责包裹起来,让人难以直接反驳,内心深受冲击

为什么金女士会有这样的习惯?

研究显示,这种习惯通常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一种沟通模式,可能隐含以下几种含义:

1.拖延回答,争取时间思考

反问者或许对话题感觉不确定,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用反问的方式让对方多表达,以便获取更多信息和更多思考时间,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回答。

2.展示优越感,夺取话语权

反问是一种强势句型,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反问者惯于用这种句型展示优越感,夺取话语权,控制交流的走向。

3.加强语气,促进对方思考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反问是“无疑而问”,是一种修辞手法。没有疑问却要发问,这意味着,反问的关键不在于获取答案,而是加强语气,促进对方思考。

4.宣泄情绪,令对方难堪

反问者通常有焦虑、烦躁、怨恨等消极情绪,于是用反问的方式拒绝友好沟通。

无论金女士的习惯性反问出于何种原因,都会让小彭感觉窝火,这是因为反问句常常带有强烈的质疑和指责意味,让人产生不被尊重的感觉。

比如,“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看似简单的反问,却含有强烈的指责意味。仔细分析起来,这样的反问并非直接陈述,而是通过反问的方式将指责包裹起来,让人难以直接反驳,内心深受冲击。

再比如,“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这句反问所传递的不仅是对事情本身的质疑,更是在暗示对方愚笨、无知。这种暗示往往比直接的辱骂更令人难受,因为它更隐晦,更刺痛人心。

当人的消极情绪减少、攻击性减弱,自然就不会用反问这种攻击性句型与孩子交流

家长的习惯性反问对亲子关系的破坏显而易见。习惯性反问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会对孩子进行强烈的否定和打压,次数多了,孩子会越来越不愿意跟家长沟通,亲子关系也随之变差。

那么,家长如何戒掉这个不良习惯?

其实,想戒掉习惯性反问几乎是非常难的,因为行为模式的背后是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改变难上加难。家长可以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尽量减少这种交流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与反问句相比,陈述句的语气更平和,通常没有攻击性,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比如,小彭找不到条纹秋衣,金女士的正确回应是:“我不知道呀,你再找找看。”

小彭找不到耳机,金女士的正确回应是:“我没有见到。别着急,它肯定在家里,不会丢。”如果能提供实际的帮助就更好了:“早上你在跑步机上摘下来过,去那里找找看。”

2.自我觉察,自我修正

如果发现近期习惯性反问频次增多,说话充满火药味,还容易与家人争吵,有可能是心里的情绪垃圾已到了上限,需要及时清理。

建议用适当的方式自我疏导消极情绪,比如慢跑、与老友聊天倾诉、短途旅行、看场电影等。

人有消极情绪是正常的,所以,自我觉察、自我修正是经常要做的功课。建议每周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梳理,发现自己反问次数增多,要及时自我疏导。当人的消极情绪减少、攻击性减弱,自然就不会用反问这种攻击性句型与孩子交流。

3.及时道歉,请求孩子谅解

家长的表达习惯是由认知和过往经历塑造的,改变并非易事,所以,不要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一点点进步才是合理的。

无论在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如果你真心希望做出改变,那么记得告诉对方:“谢谢你的包容,我真的在努力改正。”如果说了反问句,给对方造成了伤害,一定要及时道歉,尽量把伤害降到最低。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切不可认为亲子关系由血脉相连,说话随便些没关系,因话不投机、言语伤害而破坏亲子关系的事例比比皆是。家长爱孩子,那就有话好好说,让孩子真切地感觉到你的爱吧。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