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天3动作,脾胃更健康

2024-11-19肖翔

家庭医药 2024年11期

消化疾病是指一系列影响人体消化系统正常功能的健康问题,其范围广泛,涵盖了从食管到肠道,以及肝脏、胆囊、胰腺等多个关键器官的病变,这些病变可以是实质性的(如炎症、溃疡、肿瘤等),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如胃肠动力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这些病症在我国属于多发病症类型,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症状表现也各不相同,从轻微的不适感到严重的疼痛、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临床常见5类型

消化疾病种类繁多,根据病变所在的消化器官区域,可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

1.食管疾病:主要涉及食管的功能和结构异常,如反流性食道炎和食道裂孔症等。这些疾病常导致胸部不适、胃酸倒流至食管引起烧灼感,以及吞咽时感到受阻或疼痛。

2.胃疾病:包括胃溃疡、多种类型的胃炎(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等。这些疾病可能引发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3.肠道疾病:涵盖了从十二指肠到肛门的整个肠道系统,疾病种类多样,如急性或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患者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泻、便秘、排便习惯改变或伴有血便等症状。

4.肝胆疾病:主要涉及肝脏和胆囊的病变,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及胆结石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皮肤及巩膜黄染(黄疸)、右上腹疼痛、肝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5.胰腺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等。胰腺作为重要的消化腺,其病变常导致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体重减轻及黄疸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胰腺功能受损,需及时诊治。

高风险人群有4类

1.不良饮食习惯者:这类人群由于长期保持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忽视早餐、饮食过量无节制、进食时间不固定、偏爱高脂肪油腻食物,或是采取极端节食等方式,都可能导致胃酸和胆汁分泌紊乱,增加胃肠道负担。长期以往,易引发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2.长期精神压力大者:持续的精神紧张状态会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干扰其蠕动和分泌活动。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抑郁情绪中的人,更容易出现应激性消化不良,并可能因此诱发更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3.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作息不规律、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都会削弱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消化系统。这样的生活习惯会降低身体免疫力,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增加患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

4.特定年龄及体质人群:年龄增长导致的胃肠道蠕动减慢、食物排空时间延长以及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此外,体质较弱或已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其消化系统对不良刺激的抵抗力也较低,更容易受到消化系统疾病的侵袭。

改善消化3动作

1.腹部按摩:通过手掌轻柔地按压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可以帮助缓解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能力。按摩时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给腹部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建议每次按摩持续5~10分钟,最佳时机为饭后半小时,避免饭后立即进行。腹部按摩能够刺激天枢、大横、中脘、下脘等重要穴位,强化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提升整个消化系统的效率。

2.踮脚尖:一个简单日常的动作,对改善消化不适和缓解便秘有显著效果。站立时,双脚并拢或稍分开,缓缓提起脚跟,仅以脚尖支撑身体重量,保持数秒后放下。这个动作可以多次重复,根据个人体能逐渐增加次数和持续时间。踮脚尖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腹痛,同时刺激肠胃蠕动,帮助顺畅排便。此外,它还能加快新陈代谢,提升身体抵抗力,对整体健康有益。

3.深呼吸:一种简单易行的放松技巧,同样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深呼吸时,横膈膜的上下移动会带动腹腔内压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刺激肠道,促进蠕动。同时,深呼吸还能缓解精神紧张,改善情绪状态,对减轻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消化不适有积极作用。进行深呼吸时,应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身体直立,通过鼻孔缓慢吸气,使胸腔和腹腔充分扩张,然后缓慢呼气,尽量排出体内空气。每次深呼吸可持续5~10秒,重复多次。深呼吸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减轻身心负担,促进体内物质交换,维护全面健康。

4症状需及时就医

1.恶心与呕吐:当恶心感持续存在,特别是伴有频繁且难以缓解的剧烈呕吐时,应高度警惕。若呕吐同时伴随腹痛、腹泻、右侧腹部剧痛、寒战或皮肤黄染等症状,可能指示消化系统存在严重问题,如胆石症、胰腺炎等。

2.持续性腹泻:腹泻若持续两天以上未见好转,或伴有高热、剧烈腹痛、频繁呕吐、便中带血等严重症状,可能是严重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征兆。长期腹泻还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需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3.便血:排便时发现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紧急信号。若出血量多且持续不断,血色深红或呈黑色柏油状,同时出现水样便、腹部不适等中毒症状,或伴有体重下降、面色苍白等疑似癌症的体征,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4.黄疸:表现为皮肤和眼球等部位的黄色变化,常伴随皮肤瘙痒、腹部膨胀、恶心、呕吐以及排泄物颜色变淡等症状。黄疸通常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有关,可能涉及肝脏、胆道或胰腺等器官的病变。

总之,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遵照医师的建议接受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