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妇科肿瘤,守护女性健康
2024-11-19杨雪梅
宫颈癌:病因明确,注射疫苗可预防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有约13万~15万的新发病例,这表明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仍有待加强。为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普及HPV疫苗接种计划、实施定期的宫颈癌筛查以及提高公众对HPV感染的认知均是关键措施。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行《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促使全球宫颈癌防治工作迅速推进。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2023—2030年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并制定了至2025年的关键目标:在试点地区推广为适龄女孩接种HPV疫苗的服务;将适龄妇女的宫颈癌筛查率提升至50%;确保90%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得到治疗。当前,我国有二价、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可供选择,它们针对不同类型的 HPV病毒提供不同层次的防护。尤其是九价疫苗,因其能预防约90%导致宫颈癌的病毒类型,而备受女性青睐。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女性应在9~14岁这一最佳年龄段接种HPV疫苗。这一时期,女性尚未开始性行为或暴露于HPV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最为显著;且年轻女性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更高,能更有效地增强免疫保护。
宫颈癌主要在两个年龄段的女性中较为高发,分别是30~35岁以及50~55岁。针对这两个高峰年龄段,特别是那些已错过最佳接种时机的群体,更应重视定期的宫颈癌筛查,以弥补预防上的不足。宫颈癌的早期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性交后出血、阴道排液或盆腔疼痛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过程通常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和宫颈活检等。
对于那些有3年以上性经历或自21岁起有性生活的女性,我们建议她们每3年接受1次宫颈细胞学检查。30~65岁女性优先推荐宫颈细胞学和HPV联合筛查,每5年1次,也可每3年1次细胞学检查。此检查方法对宫颈没有伤害,也不会造成疼痛,因此不必过于担心。为了不影响样本的真实情况,建议在接受检查前的24~48小时内避免性活动,并且不要进行阴道清洁或使用阴道药物,以防干扰样本采集区域的状态,进而影响到诊断结果。此外,检查应安排在月经刚结束后,以及没有阴道或宫颈炎症的时候进行,这是最佳的检查时机。一旦在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寻求进一步的专业诊疗。
早期宫颈癌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受影响的组织,手术方式包括宫颈锥切术、筋膜外全子宫切术、宫颈癌根治术等。对于中晚期患者,放射治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至于我们比较熟悉的化疗,则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患者,可作为手术或放射治疗的辅助手段。
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后的女性要重点关注
子宫内膜癌主要影响绝经前后的女性(临床占比高达70%~75%),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5岁。在过去二十年间,该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在我国妇科恶性肿瘤中占据20%~30%的比例,并且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尽管子宫内膜癌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知长期雌激素暴露可能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尽管缺乏直接的预防手段和简易的诊断方法,但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明显,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首先,阴道异常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在绝经后的女性中,这种症状往往在疾病早期便会出现,成为重要的警示信号。对尚未绝经的女性而言,子宫内膜癌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或月经间隔时间缩短。此外,非月经期间的阴道排液,尤其是血性分泌物,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根据病理分期包括全子宫+双附件(卵巢和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等。术后无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按计划随访观察;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辅助放疗和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对于未结婚或未生育的女性来说,如果不幸患上子宫内膜癌并且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则可以选择更为保守的治疗方法来保留生育能力。这包括采用药物治疗来抑制肿瘤生长,或利用宫腔镜下微创手术来清除病变组织。
卵巢癌:致死率最高的妇科肿瘤
根据2022版的《卵巢癌诊疗指南》,我国卵巢癌的年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居第3位,但病死率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因此也常被称为“妇癌之王”。卵巢癌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约70%的患者在发病时是临床晚期,五年生存率仅为29%。这主要是由于卵巢体积小,又位于盆腔深处,即便在癌症早期其体积增大,也并不会触及邻近器官,因此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能通过影像学被发现。
截至目前,卵巢癌的确切成因仍然未知。不过,已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内分泌因素是卵巢癌发病的重要高危因素,二者均可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家庭中有人曾患有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或结直肠癌,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卵巢癌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升高。过早的月经初潮或是未曾怀孕也可能增加患卵巢癌的潜在风险。此外,根据近几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罹患卵巢癌的风险可能高达54%。值得注意的是,BRCA1基因突变也是乳腺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建议家中有直系亲属罹患卵巢癌、乳腺癌,年龄超过18岁的女性进行基因检测,尤其是对于BRCA1/2基因进行筛查。已完成生育的高危女性,可考虑预防性切除手术,包括双侧输卵管和卵巢的切除。
卵巢癌的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不同类型的肿瘤在发病高峰期上有所区别;且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患者生存率差别也较明显。例如,卵巢上皮性癌是最常见的卵巢癌类型,约占所有卵巢癌的70%,70%的患者发现时已经为晚期(III期以上),70%患者治疗后2~3年内会复发,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则相对较少见,约占所有卵巢癌的20%,但其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群体;卵巢支持细胞-间质肿瘤的发病率也较低,但其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
目前,手术、化疗和维持治疗是卵巢癌治疗的三大基石。其中,手术是卵巢癌的首选治疗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地切除所有肿瘤组织,手术方式包括全面分期手术和肿瘤细胞减灭术等。化疗通常在手术后进行,以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维持治疗包含靶向药等治疗手段,它改变了卵巢癌“手术+化疗”的传统治疗模式,使得患者的无铂间期(编者注:指患者在完成最后一次含铂类药物化疗疗程,肿瘤不再复发或者复发间期延长的一个时间段。它的延长往往预示着疾病缓解率越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越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目前,维持治疗中用得最多的就是PARP抑制剂,特别是针对有BRCA1基因突变的患者,它可切实有效地延缓复发时间,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时间。
虽然卵巢癌是“妇癌之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患者能够在新药研发以及新的临床研究结果中有所获益。对于患者而言,关键在于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