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胃肠息肉
2024-11-19王娟娟
临床诱因常见3类
炎症刺激 主要是慢性胃炎和慢性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因素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形成慢性胃炎,在炎症反复刺激下,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可能形成胃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可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修复过程反复发生,在此过程中容易形成肠道息肉。
饮食因素 主要是“一低一高”。(1)低纤维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使胃肠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导致肠道内毒素和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增加,从而容易形成息肉。(2)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长期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代谢,胆汁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促进息肉的形成。
生活方式 主要是烟酒+少动。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以直接损伤胃肠道黏膜,还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黏膜炎症和损伤,长期饮酒可能导致息肉的产生;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使肠道内压力升高,容易诱发肠道息肉。缺乏运动还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系统,增加患病的可能性。
3大危害不容小觑
出血 如果息肉表面的黏膜比较脆弱,容易受到食物摩擦、胃酸刺激等因素影响而破损,导致出血。少量出血可能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肉眼难以察觉;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黑便、便血等情况。长期或大量出血可能会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梗阻 当胃肠息肉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有可能会堵塞胃肠道腔道,引起梗阻。胃部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导致胃排空障碍,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在肠道,尤其是在小肠和结肠部位,息肉可能会阻碍食物残渣和粪便的通过,造成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恶变 部分胃肠息肉具有恶变的风险,如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100%会发生癌变。一旦息肉恶变,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治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日常预防做好5点
健康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辣椒等。避免食用过多的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这些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可能增加胃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规律作息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长期熬夜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胃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增加胃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尽量戒烟,限制酒精的摄入。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身体免疫力。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定期体检 对于有胃肠息肉家族史、年龄较大、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等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胃肠息肉。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检查频率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