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荐方
2024-11-19
小蓟槐花浴治小儿便秘
小蓟、瓜蒌各20克,槐花15克,大黄10克。上药入锅中,加水煎煮,取药液500毫升,先趁热熏洗肛门,再坐浴15~30分钟,每日1~2次,每日1剂,连续7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辛辣之品。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小儿便秘多是因为进食过多,或嗜食辛辣香燥、油煎之品,致使运化失常,食停中焦积久化热,导致肠道伤津干涩、传导失常所致。小儿便服中药虽有效,但其味苦令患儿常难以下咽,使用药浴、敷脐、按摩等法,更易接受且有效。
小蓟性味甘凉,有凉血止血、解毒消痈、利尿通淋等功效,常用于下焦郁热导致的尿痛、便血、痔疮出血等。瓜蒌味甘、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槐花(槐米)凉血止血、平肝泻火,善于清大肠之火,对于肠道实热造成的痔疮、便血、肛裂、大便干、小便黄等病症,都有较好的缓解或治疗效果。大黄(生用)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是通便导滞、泻火解毒的良药。诸味合用,可以达到清热泻火、导滞通便的效果。另外,采用熏洗或坐浴之法,能够借助热水效应使肛门括约肌放松,令直肠壁受到刺激,从而加快肠蠕动而排便。坐浴还能使临近肛门的硬结便软化。据报道,有人使用上方治疗60例便秘患儿。结果:治愈36例,好转22例,无效2例,总有率96.7%。熏洗加坐浴,方法安全、无副作用,便秘患儿可以试用。
二乌樟脑治风寒型肩周炎
制川乌、制草乌、樟脑各90克,上药混匀共研成细粉,装瓶备用。治疗时取药粉适量,用食醋适量调和成稀糊状,外敷痛处,厚约0.5厘米,外裹纱布,用热水袋敷30分钟。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本方适用于风寒型肩周炎疼痛较重患者。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肩周炎属中医“肩痹”“肩凝”等范畴,其发病可因气血不足引起筋失所养,或外感风寒湿邪入侵导致气血痹阻所致。风寒型肩周炎的特点是:肩部钝痛,痛牵扯肩胛或上臂,肩颈部呈拘急感,天冷或受凉(湿)加重,得热则痛减。治疗多以祛风除湿、活血化淤、散寒止痛等法为主。
川乌、草乌均为辛热之品且有毒,二者都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作用,常用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之疼痛等症。川乌既能发散肌表腠理之风寒,又可温养脏腑阴寒,故常用于风寒湿痹、心下痞坚、寒疝腹痛等症。草乌则擅长祛风除湿,除痹止痛,是止痛、麻醉之首选中药。二者同用,治疗风寒湿痹、关节肌肉诸痛的效果更为显著。樟脑性味辛热,具有温经脉、散淤滞功效,外用能温通关节、散寒止痛。食醋活血祛淤、止痛。诸味相伍外用,可以更快更好地达到温通血脉、除湿止痛的效果。据报道,有人使用上法治疗风寒型肩周炎35例。结果:治愈22 例,显效8例,好转4 例,患者多在使用5次以下治愈。故本方治风寒型肩周炎的疗效值得肯定。
白酒饮服荆芥大黄液治二便不通
荆芥、大黄各6克。一同研成细粉,加水约200毫升,煎沸,用纱布过滤药渣,加入少许白酒(约5毫升)为引,温热服,一般服药后3~4小时即通利。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二便不通是指大小便不通,容易在脑梗塞、尿路结石、痢疾、术后肠粘连等疾病发生时或发生后出现,治疗宜攻下泄热、利尿通淋为主。
上方出自金代医家刘完素所著《宣明论方》中的“倒换散”。该书载:“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各等分。上药各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主治新久癃闭,小腹急痛,肛门肿疼。”《医方考》云:“方名倒换者,小便不通,倍用荆芥;大便不通,倍用大黄,颠倒而用,故曰倒换。”本方中,荆芥(或用荆芥穗)味辛升散,能疏风解表、宣提肺气;大黄清热泻下、活血化淤。二者配伍,具有辛散苦降、开上通下、调畅气机、清热通便之妙,故用于淤热积滞的二便不通,能起到上窍开则下窍通畅的效果。临床应用表明,荆芥配大黄,可用于多种急性病症引发的尿闭、大便不通。上方荆芥、大黄也可水煎或代茶服用。如果研末服用,可取生大黄、荆芥各12克,晒干研末为好,不宜火焙。分两次服,先用温开水调服1/2,隔4小时再服另一半。
白术智仁粉治小儿流涎
炒白术12克,益智仁10克。两味一同研成细粉,平均分成12小包,每次服用1包,用温开水调服或入烙面饼食之均可。每日2次,1周服完。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小儿流涎,俗称流口水,是指儿童垂涎无法自控而从口中流出来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小儿流涎(又称滞颐)与脾虚、脾胃积热、肾阴不足有关,其中脾虚流涎居多,治疗以健脾摄涎为主。
中医有“脾主涎”“肾主唾”之说。小儿如长时间流涎,唾液清稀,又兼有食少、神疲乏力等,多与脾肾气虚有关。由于二脏失职,肾不能纳,脾不能摄,气逆上浮,涎秽泛滥,故易造成流涎上溢不止。上方中,白术甘温,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功效,可治食少、神疲乏力以及脾虚水停所致的痰饮、水肿等。由于白术能健脾燥湿,燥湿令湿去而脾健,脾健则能助化湿,故白术有健脾摄涎之效。益智仁性味辛温,能温摄收敛、醒脾燥湿,可起到温脾肾、摄涎唾、除湿浊的效果。两药为伍,相得益彰,可取得较好健脾燥湿而摄涎的作用。本方对于小儿先天脾常不足,后天脾肾气虚引起阳虚不运、湿浊上犯而引起的流涎不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脾胃积热或小儿急性口炎(或口疮)导致的流涎,则不宜服用本方。
提示:来源于民间的验方、偏方数不胜数,很多人自行应用,有用对了的,也有用错了的,所以中医专家指导用方非常有必要。“我来荐方”就是本刊为读者搭建的这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大众献方,专家评点指导。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种疾病,用药也可能差异很大。因此,我们不主张读者自行使用方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证、安全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