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当十 它是最早的官方铜元票
2024-11-17王纪洁
清朝末年,经各地官方批准,为扩大信用货币的单位,大面额的铜元票开始发行,北洋银元局当十铜元票即是其中之一。该套铜元票面额共计伍拾枚、壹百枚和伍百枚三种,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由官方统一印制和发行的铜元票。其“枚”系指当十铜元,1枚当10文铜钱。如面额伍拾枚,可以兑换50枚当十铜元,即500文,故有的伍百枚铜元票上加盖“准作制钱五千文”戳印,说明该票亦可充当钱票使用,与制钱固定比价混合流通。
三种面额的北洋银元局当十铜元票均为竖式,设计风格、版式特征和颜色一致,惟有票幅尺寸不同而已,其中伍拾枚票为7.5厘米×11.6厘米,壹百枚票为7.8厘米×12.7厘米,伍百枚票为9.3厘米×15.3厘米。
铜元票全部采用石印技术印制,双色套印。正面四周有由中国传统的花纹图案组成的边框,边框四角分别印有大写(篆书)和阿拉伯数字面额。主体图案为双龙戏珠,宝珠熠熠闪光,双龙尾部呈自然下垂状。下面印有钞票名称“北洋银元局当十铜元”,三行横式排列。票面中间位置印有面额,竖式排列。面值右侧印有“×字第×号”,左侧印有印制时间“光绪三十一年造”。票面最下端正中位置印有警示用语“认票不认人”字样。
背面四周亦有由中国传统的花纹图案组成的边框,边框内印有铜元票的发行布告,竖式排列。这份发行告示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代表直隶省政府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北洋银元局当十铜元票发行事项做出的公示说明。公告详细地向百姓解释了为什么要印发铜元票,目的、意义、使用办法,以及禁止伪造等。
这三种面额的铜元票,正面字第、号处,以及背面时间处都是空白,系发票时由经办人手工填写完成,这也是当时钞票防伪手段之一。北洋银元局当十铜元票印刷量很小,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很高,它的发行与袁世凯关系紧密。
清末天津第一家机器造币局是李鸿章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设立的宝津局,在其创建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袁世凯接替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此时,经过八国联军的大肆掠夺,天津社会经济严重衰退,市面银根奇紧,物价腾飞。为此,袁世凯决定重新组建天津地区的造币机构。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委任周学熙为北洋银元局总办,负责勘查探测营造厂址。周学熙通过反复实地勘验,最后选定今天津市河北区宇纬路为北洋银元局机关所在地,将原李鸿章淮军护卫营旧址设立为厂房。同时,把原宝津局废墟中尚存完好的造币设备,运至到新厂房,并向社会广泛招幕原造币厂的技师和工人。同年11月,正式铸造铜元和银元。
直隶省政府发行铜元的本意是为了治理天津金融市场,但这一举措反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铜元日益贬值,恰好制钱又极其短缺,造成流通领域筹码不足。在此背景下,直隶省政府决定印制铜元票。
北洋银元局当十铜元票是由北洋官报局负责印制的,它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官府报刊机构,印刷设备和技术非常先进。为保证钞票的印刷质量,官报局印刷部专门派人到日本学习,购买印制纸币需要的各种设备,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解读北洋银元局当十铜元票背面的发行布告,我们可以总结出该铜元票的使用特点:一是此票虽名为铜元票,但在税收交纳时,亦可以折合银两使用。二是此票等同于北洋铜元,在本省各地流通。三是可以随时到铜元兑换局兑换成铜元或按照时价折合银两。此外,为了维护铜元票的正常有序流通,政府还规定任何店铺不得拒收,不得伪造,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清末纸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中国近代货币史研究中的地位也很高,北洋银元局当十铜元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丰富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愈发珍贵,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