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雄风 看飞钱缘何从天而降
2024-11-17竹石
无论何时提起唐代的辉煌繁荣,永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尤其在唐代,诞生了我们今天使用的纸币雏形——“飞钱”。它的出现,为世界第一张纸币——北宋交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
唐代中期,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活跃,产生了我国古代早期的汇兑业务。当时开展汇兑的形式称为“飞钱”或“便换”,性质类似今天的汇票。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人们凭纸券来取钱,从而不必随身携带铜钱,寓意钱无翅膀而飞,故称“飞钱”。
飞钱盛行于长安与扬州、广州、成都等城市之间,它的产生无疑是商业繁荣及货币经济迅速发展的产物。唐朝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迅猛,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商业异常繁荣,国内南北方的商品交换日益增加,商人遍布全国各地,商船往来频繁。首都长安,以及扬州、洛阳、成都等均是国际型大都市。
这一时期,唐朝国势强盛、国家开放,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往来的兴盛,促使国内和国际的商品经济日益高涨。当时的城市经济非常发达,奢侈品消费空前旺盛,由此带来的国际贸易和服务业等都极其昌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用品的交换逐渐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唐朝早期偶然性的长途贩运到中期已成为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日益频繁。当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是开元通宝铜钱,每枚直径约2.5厘米,重4克左右。1000枚串在一起,称之为1贯,约合今4000克,8斤重。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开元通宝铜钱,必定随着商品的大量周转而大量支付。也就是说,此时就要求它的流通量和速度必须与商品流通的速度保持着同等水平。
发生大宗买卖或大额交易时需要铜钱量巨大,但铜钱自身的单位价值很低,本身又很沉重,如果用作大额贸易和长途贩运商业的支付手段,不便于随身携带。而且唐中期以后,藩镇割据,社会治安管理很差,有的地方盗匪横行,运输铜钱没有保障,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因素促使迫切需要出现一种新型携带方便的代用币,取代铜钱参与交换。为解决货币远程流通的困难,唐代商人从日常商品交换过程中,基于彼此之间的信用,发明了飞钱这种新型汇兑办法。所以说,飞钱是唐朝社会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
飞钱的结账方式是“合券乃取之”,“券”,纸也,故纸张的印制也很重要。所以,唐代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是飞钱产生的间接因素。
唐代造纸工艺发展迅猛,在中国造纸技术史上是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纸制品在民间日常生活开始得到普遍使用。这一时期,随着造纸原料品种的进一步扩大,纸浆性能、造纸设备等得到提高和改善,产纸区域遍及南北各地以至少数民族地区,造纸坊遍布全国。而且在一些造纸发达的地区,造纸工坊的规模十分宏大。
雕版印刷肇始于隋唐之际,在唐代得到初步发展。唐中期,印刷业渐渐兴盛。19 4 4年,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出土一份印刷品《陀罗尼经咒》,约一尺见方,上刻古梵文经咒,四周和中央印有小佛像,边上有一行汉字依稀可辨,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唐代印刷品实物,说明在8世纪末中国已出现了私家经营的印书铺。
唐代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为飞钱的产生提供了物质载体,使飞钱的出现和大量使用成为可能。可以说,唐朝造纸工艺的进步对飞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常说,唐代的繁华犹如万道霞光,洋溢四射;唐代的盛世威仪犹如大江大河,海纳百川;唐代的万千气象犹如织彩锦缎,无限风华。每每畅想,都让人无比自豪,飞钱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