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磨蹭说再见
2024-11-14陆蓉
“宁宁,快起床了。快点,不然要迟到了。”妈妈站在宁宁的卧室门口着急地喊道。
“好的,妈妈,我这就起床。”宁宁慢吞吞地从床上爬起来,看到窗台有一只蜗牛,便仔细观察起了蜗牛。
“宁宁,做什么呢?每天都是这么磨磨蹭蹭的,真让人头疼?”妈妈显然有些生气了。
“妈妈,这里有一只蜗牛,它的样子好有趣啊。”
“一只蜗牛有什么好看的,再不出来又要迟到,都快成‘迟到大王’了。”听完妈妈的话,宁宁这才很不情愿地出来。
上学的路上,宁宁一个劲地问妈妈:“那只蜗牛是从哪里爬到窗台上的呀?”
“你怎么有那么多问题,你看,今天又要迟到了。”妈妈显得有些不耐烦。
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在写课堂作业,丁老师走到宁宁的身边,看着作业本上歪七扭八的字,拍了拍宁宁的肩膀说:“写字可要认真啊。”等到下课,其他同学的课堂作业几乎都写完了,宁宁才完成了一半。
晚上吃饭,宁宁吃得慢慢吞吞,把米饭弄得桌上到处都是。
“宁宁,你看看你,吃饭怎么这么不注意,下巴上长了个洞吗?”妈妈很生气。
起床磨蹭、写作业磨蹭、吃饭磨蹭……对于宁宁磨蹭的问题,宁宁的妈妈除了催促还是催促,却并不见什么效果。
过了几天,三(2)班的班级群就发了这样一则通知:各位家长,学校开设了一间“心晴小屋”,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各种行为问题,欢迎来“心晴小屋”坐一坐,小屋的主人会为您答疑解惑。小屋的开放时间是15点至16点,小屋的主人是陆老师。
第二天下午,宁宁的妈妈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心晴小屋”,将宁宁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陆老师,脸上露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表情:“陆老师,您不知道,家里有这样一个磨蹭的孩子,我真是操碎了心,关键是操碎了心也没有用。”
“宁宁妈妈,您别急,先坐下来喝杯水。您说宁宁写作业慢,吃饭慢,不会系鞋带,做一些手工作品和同龄人相比也慢,是吗?”
“是的,陆老师。比如说作业,我能看出她确实在认真写字,可是字迹仍然不够规范,看上去歪歪扭扭的。有好几次,我让她重写,但效果微乎其微。”
“宁宁妈妈,您有没有思考过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呢?”
“这个还真没有,我就认为是孩子的性子慢。”
“这还真不是性子的问题,您知道人的动作分为哪两类吗?”
“不太清楚,动作还有类型?”
“是的,人的动作分为两大类: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指的是手臂、脚或整个身体的运动,精细动作指的是用手指、手腕做一个比较小的动作。根据您的讲述,宁宁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所以一些需要精细动作完成的事情对她来说相对困难。”
“原来如此,那如何才能提高她的精细动作的水平呢?”
“她可以进行一些系统的训练。”陆老师拿出一块小黑板,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抓、捏、穿、择、折、剥,“通过这些动作,您想想平时可以让宁宁做哪些事情呢?您可以写在黑板上。”
“抓沙子、捏泥巴、穿珠子、择菜、折纸、剥豆子”,宁宁妈妈思考片刻后,写下了这些词组。
“宁宁妈妈,这些动作不仅能够锻炼宁宁的手眼协调能力,有些还能提高她的日常生活技能,真是一举两得呢。当然,可以训练的动作不仅限于此,只要是需要手腕、手指完成的动作都可以。”
“陆老师,我可以理解您说的精细动作,但有时她的磨蹭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似乎并不相关。”宁宁妈若有所思。
“哦?说来听听呢?”
“例如,她总是对许多事物感到好奇,脑子里有很多问题,经常发呆,忘记要做的事情,我需要不停提醒她,甚至动用强制手段,真是耗费精神。”
“好奇心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我们不应该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让她拖延的问题,询问孩子发呆的时候在想什么?尊重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回应孩子提出的问题。另外,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一起制定一个时间表,如几点起床、刷牙、洗脸、吃饭,放学后什么时间完成作业,什么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什么时间适当娱乐放松。她做得好就鼓励表扬,做得不到位就提醒。”
“陆老师,今天听了您传授的这些方法,我真是获益匪浅。我回去会照着您的方法做的。”
临走前,陆老师笑着对宁宁妈妈说道:“以后可不要再催促宁宁了,催促只会让她产生消极情绪,降低自我价值感,她也会被父母焦躁的情绪裹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失去自信。您说,是这个道理吗?”
“老师说得对,这一点我以后会注意的。”
走出“心晴小屋”,宁宁妈妈的心情也好了许多。她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天似乎也格外蓝了。
“宁宁,起床啦。”
“好的,妈妈,我这就起床。”
“宁宁,咱们今天比赛剥豆子,如何?看谁剥的豆子多?”
“妈妈,我最喜欢剥豆子了。”
“宁宁,树叶有很多种颜色,这是因为叶绿素和其他色素的含量比例不同。”
“树叶可真是太神奇了。”
回家后,妈妈按照陆老师的方法去实践,再也不催促宁宁去做事,宁宁逐渐改掉了磨蹭的习惯,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