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既“致郁”,也“治愈”
2024-11-14杨楠楠
自从怀了二胎,我似乎就踏上了一条自我放纵的道路,沉迷于看短视频、网络购物。每天超过16小时的网络生活,让我在虚幻的“充实”中无法自拔。
有一天,我的眼睛不离手机屏幕,却对女儿大声说:“闺女,别玩平板电脑了,去看会儿书吧!”“你都看手机,为什么不让我看!”闺女抱着平板电脑,反击道。我像是被戳中痛处的孩子,恼羞成怒地指责着闺女不爱学习、不懂事,而忽视了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忽视了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春暖花开,又到了“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时节,应女儿的多次请求,在一个周六,我邀请了侄子侄女们和我们一起出去放风筝。此次活动本应是女儿的主场,她却只是象征性地玩了几分钟,便把风筝丢在一边。唉,孩子的兴趣总是转瞬即逝,又是个半途而废的活动。
活动匆匆结束,虽然气氛还算欢愉,但正当我们一行人准备去吃饭时,谁知女儿带着腿部刚刚缝针的侄子,在繁忙的马路上狂奔。任凭我如何呼喊,她都置若罔闻。当抓到她时,我呵斥道:“你怎么就听不见我说的话呢!”“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你玩手机时,不也从来不听我说话吗?”她挣扎着从我手中挣脱,她的质问,让我一下子慌了神。
到了晚上,我选择做那个最终低头的人。我来到女儿的房间,想听听她的心里话。
“闺女,你变了,变得没有之前听话了,而且做事也很急躁。”
“妈妈,你也变了!”
“我变了,我哪里变了?”
“以前的妈妈是我的榜样,是我的依靠,会陪我看书,鼓励我,关爱我!现在的妈妈,就知道看手机,心里根本就没有我了!”一番交流后,我才意识到自己不仅愧对“读书人”的称号,连书桌上都积满了灰尘,更无颜面对闺女的仰望。可尽管如此,我还是没舍得放下手机,并且美其名曰: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一个月后,女儿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让我痛苦不堪,我不得不一边抱着二宝,一边教她写作业。尽管自己焦头烂额,但是女儿的成绩依旧未见成效!愤怒永远是为了掩饰挫败,我愤怒地咆哮,而她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眼睛里充满了恐惧。我又陷入了深深的后悔——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一切,我整天玩手机,有什么资格指责女儿不够努力呢?“改变教育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天女儿放学回来,手里攥着满是红叉的作业,她泣不成声地说:“我已经很努力了……”这次我没有愤怒,只是愧疚地将她搂在怀里,安慰道:“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我知道!没事的,有妈妈在,妈妈再教你!”除了一遍遍耐心教她,我还想告诉她:“不管错多少题,妈妈都爱你!我也要努力,重新成为你的榜样!”
教育孩子真是个既“致郁”,又“治愈”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愤怒,有觉醒,更有痛定思痛的改变。我卸载了短视频软件,报名了网络课程,购买了书籍,关注了读书公众号,开始听轻柔舒缓的美文朗读。父母爱阅读,能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重捧书本,决定和女儿共同努力!
她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赞叹主人公的坚韧不拔;阅读《绿野仙踪》,感受多萝西的善良与友爱;阅读《闪闪的红心》,学习潘冬子的勇敢与机智……
我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努力做知识的吸收者而不是搬运工;阅读《杨绛传》,敬慕杨绛先生的才情与淡泊;阅读《人性的弱点》,向卡耐基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
时间在文字间流淌,改变在陪伴中悄然产生。女儿看书,我便看书;女儿写字,我便写字。每天至少半个小时的亲子共读,不仅让我们彼此成长,更让我们的亲情升温。曾国藩一直强调在家庭教育中“读书为先”。感谢“阅读”治愈了我们的浮躁,未来它也必将成为我们家的好习惯。
读书不觉已春深,又是个亲子共读的夜晚。“妈妈,我又看完一本书啦!”女儿将手中的书举过头顶,调皮地对我眨眼,浅浅的酒窝里漾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