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4-11-12姜宝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因此,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为此,文章研究了相关文献,系统地梳理了创新人才培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基础、特点,并对创新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旨在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进而为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
创新人才培养指的是培养拥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学生,而创新人才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创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核心能力。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而创新能力具体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1.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与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开放性的实验和项目性的作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创新的基础,实践经验的积累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实地考察、项目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创新往往需要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学科交叉学习,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其他学科,比如数学、物理、生物等,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三、创新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精神,学生通过编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可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常常需要进行团队合作来完成一些项目或任务,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可以学会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这对培养创新人才而言非常重要。此外,在信息技术教育下,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能被激发起对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不断形成创新能力。
然而,要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及时了解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动向,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提供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借助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发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期间,教师需为学生构建优质的学习环境,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网络学习平台和实践机会等;同时,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期间,还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验,将知识分层次地组织和呈现,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开始探索,并逐渐深入,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
以“计算机的探秘”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有趣的实际案例,如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智能设备的应用等,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如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互动教学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随后,教师需组织学生自主设计选题和进行研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发展与计算机相关的创新项目,如让学生通过设计和编程等,开发简单的计算机程序、制作动画和游戏等,在此期间,教师还需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估方法,如项目展示、口头报告和作品展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成果,此时,教师也应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其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二)以大胆质疑引发创新联想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大胆质疑作为促进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提出挑战性问题或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反思,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索欲,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如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鼓励他们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借此增强其创新拓展意识。此时,教师还需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设计开放性任务,让学生自由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还需为学生提供一个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和分享自己的创意和见解。
如在教授“工作表的格式化与打印”知识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提问:“一张工作表中有大量数据,问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实现格式化和打印”借此引起学生对工作表格式化和打印的思考,接着,教师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提供必要的指导。此时,学生需利用互联网工具,主动搜索相关信息和方法,并用实际案例进行验证。而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而相互分享发现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在最后阶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评价的机会,学生需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供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三)从观察开始改变思维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和探讨,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在“网页的美化”知识学习过程中,观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优秀网页设计,分析其布局、配色、醒目效果等因素,通过反复观察和总结,增强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和创新思维。接下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为什么”和“如何”两个方面展开思考,突破传统思维,激发出创新的灵感,此时,还需让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一个实际问题或主题,设计并美化一个网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四)开展实践操作锻炼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和解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其中,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面对实际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且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体会知识的实际价值,如此,能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以“网页中的表格”知识为例,其作为信息展示和数据整理的一种常见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创意,设计出符合具体情境的网页表格,如设计学生调查表格,用于收集同学的意见和反馈,或设计物品表格,用于记录某个场景中的物品信息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图文混排、格式设置、链接设计等基本技能,还需要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表格形式和内容;如在设计学生调查表格时,他们需要考虑如何使表格布局美观、易读,又能收集到全面准确的信息;在设计物品表格时,他们需要思考如何用最简洁清晰的方式展示物品的基本信息。在实践中,学生会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创意,灵活地解决难题,此时,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进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五)借助交流讨论拓宽创新思路
设计交流讨论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小组交流活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通过设计交流讨论活动,学生可以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解决难题,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数据计算”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数据计算”为主题设计交流讨论活动,在这个时候,教师需引导学生讨论与该主题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并要求他们进行分析和计算,进而探究其中的规律和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同时,以实际生活中的市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偏好,设计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除此以外,在设计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需相互合作,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要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和表达,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计算”技术,还能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利用教学评价激发创新热情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激发和引导,而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衡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
例如,在“音频采集与处理”课程学习中,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不仅是对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评价方式,如项目报告、合作实验、自主学习等。以项目制评价方式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自主设计音频采集与处理项目,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评价,而教师需根据项目的内容、完成情况、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如此,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期间,教师需合理地设计情境,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并让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此时,学生需要共同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并通过讨论和合作加强学习成效。
例如,在“信息安全与信息道德”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创设一个虚拟的网络安全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安全意识专家,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如模拟网络社交平台,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如虚假信息、隐私泄漏等,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且在游戏中,可以设置多个关卡,每个关卡都包含一个具体的网络安全问题,而学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等方式,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在这个时候,为了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谜题、小游戏等,让学生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其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需在游戏过程中设置奖励机制和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参与游戏并提高表现,如根据学生方案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给予相应的奖励,如积分、称号等,同时利用游戏中的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素养。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成为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综上所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通过学、问、思、做、议、评,可以提高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于航,高航,王利舟.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3,25(15):80-82.
[2] 蔡国. 基于信息技术课程培养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实践[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4):86-88.
[3] 唐克.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J]. 考试周刊,2022(14):18-21.
(责任编辑:石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