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建筑设计师——Logical Dream House Plan”探究性学习课堂课例报告
2024-11-12徐晋
【课程背景】
“临港建筑设计师”隶属于“立足临港,放眼世界”小学主题式课程体系。每个主题从“我与自己、我与自然、我与社会”三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坚持以“中国心、世界眼”为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上海临港地域特色的成体系课程。并以“阳光、善良、坚韧、创新”为育人目标,落实教育内涵和学生发展路径。这些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将学生与临港地区的资源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更好地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结。
“临港建筑设计师”是一门小学跨学科双语主题课程,通过观察和认识,感受建筑的神奇和艺术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力和设计能力,通过学习建筑设计原理和应用设计工具,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建筑设计项目。此课程是一个完整的STEAM课程,包含了工程、美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劳技、社会学等学科及领域。同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这些学科领域进行综合运用和整合,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并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及对将来成为社会建造者的憧憬。
【课例主题】
本课例深入探究了目标贯通式学习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不仅致力于落实“探究课标植根课堂的课例研究”的研修主题,还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积极历练“评学论教的教研流程”教研模式。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完成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建筑设计项目。本课例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力和设计能力,还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c04f0aa3f56de798b1de723914ba7aa2建筑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力和设计能力,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探究建筑设计原理、应用设计工具和技术,提升搜集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并能独立完成基本的建筑设计项目。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项目和设计案例研究,学生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过程和方法。课程将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和热情,加深对建筑艺术的理解。
【观察要点】
根据“师之蕴”课例研修的观课惯例,建议从课时目标具体化(科学素养)、教学语言术语化(实操素养)、课堂环节对应性(先学后教)、师生互动启发性(以学定教)、自主建构的有效性(少教多学)等观察要点观评课。
【学情分析】
现实学情:现阶段的学生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心,临港在蓬勃的发展中不断被注入了新鲜的艺术元素,尤其是滴水湖周边的特色建筑,建筑又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学生对建筑有一定认识,但是了解不够全面。在学生兴趣导向的基础上,开设“临港建筑设计师”课程,可以让学生对建筑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成长方向: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创新能力可以帮助设计师研究并提出更现代化、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方案,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可持续性的需求。
【课时目标】
1. 掌握及探究建筑设计的功能分区及布局的合理性。(重点)
2. 体会建筑语言,感受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情感。(难点)
【课堂环节】
一、导入与激趣
(一)展示分享,发现问题
开场渲染: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语调开场,强调设计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性,并简述本周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设计的“Dream House”。
展示分享: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轮流展示每个小组的3D建筑设计作品,同时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进行简短的设计理念阐述,分享设计过程中的亮点和挑战。
营造氛围:通过小组的分享,全班共同营造一个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评价反思:学生在分享过后请其他小组成员对这个学生的设计进行发言评价,可以指出优点及缺点。(引导分享的学生以建筑设计师的身份重点介绍设计的特别之处和想法,同时板书:面积大小、布局合理、功能区三要素)旨在让学生能自己发现及总结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对应课时目标1)
(二)明确重点,揭示课题
教师总结学生评价,从而揭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刚才同学们的分享都很精彩,设计的建筑都很出彩,富有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同学们也从中发现了许多不合理以及不足之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课大家需要学习如何设计建筑平面图以及了解建筑设计的功能分区及布局的合理性。”(承上启下)
引入概念:通过实例或图例,教师简要介绍功能分区和布局合理性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板书: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图)
二、新知探究——建筑平面图的要素
(一)引导探究——住宅的基本要素与功能区
基本要素介绍:课件展示回顾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素:墙、窗、楼梯等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一个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同时,决定了建筑的空间布局和通风采光。但仅由墙壁围成的空间并不足以成为一个适合我们居住生活的家,所以除了建造房屋的基本要素,建筑平面还需满足什么条件呢?”
(二)功能分区合理性探讨
1. 合理的基本功能区(重点)。教师引导:“在建筑设计中,基本功能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建筑内部按照功能划分的不同区域,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也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关键。这些功能区包括卧室、浴室、餐厅、客厅和厨房。每个功能区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使用需求。在Dream House的设计中,哪些功能区是必不可少的呢?通过刚才的分享,同学们已经想到了设计功能区,比如卧室、浴室、餐厅、客厅、厨房,这几个必不可少的生活区域就是我们设计里必须包含的五大基本功能区。同学们回想下自己设计的3D建筑是否都包含了这些基本功能区?”(学生自我反思的过程)(对应课时目标1)
2. 额外功能区拓展。教师引导:“除了基本功能区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和喜好,加入一些额外的功能区。它们为居住者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和选择。我们可以在自己的Dream House里设计哪些特殊的功能区呢?为什么你想要设计这些区域?”
学生积极发言补充。教师提示可以结合刚才展示的3D设计中学生设计的奇思妙想:洗衣房、泳池、健身房等。(学生反思)
教师深入引导,给予肯定及引导学生的情感,感受建筑的语言:“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些特殊的房间?家对我们的意义只是一个睡觉,休息的地方吗?请同学们回想自己的家,有哪些特殊的功能区和区域让你觉得你的家独一无二,是你喜欢的家?”(对应课时目标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可以分别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情感及价值观的引导:
(1)情感价值:学生可以分享家中某个独特的区域,他们可以描述这个区域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与家人共同度过温暖的时刻,通过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感受到家是一个情感寄托的地方,是他们放松、安心和快乐的场所。
(2)个性: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装饰风格和个性化的布置。学生可以分享家中独特的区域是如何反映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并解释这些区域如何与自己的个性相契合。(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分享家中个性化的区域,教师旨在鼓励学生展示和表达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的欣赏和尊重。)
(3)乡愁: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老家中独特的区域,他们可以描述那些回忆深刻的地方,以及这些地方对自己乡愁情感的触发。通过分享与老家相关的故事和回忆,学生可以展示家的意义不仅在于当前居住的地方,也与自己的过去和根源紧密相连。(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分享乡愁情感,教师旨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尊重。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化传承和家庭传统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身份认同和根源的思考。)
通过以上几个角度的详细描述,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和表达家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分享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他们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3. 分区面积大小合理。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象一个60平方米的平面,划分出多少面积给客厅和浴室比较合适?从而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平均分思想,并利用身体及周围物品进行面积大小的感知,运用数学中学过的1个学生座位所占的面积约等于1平方米,实际感知教室空间内12平方米的大小,考虑对浴室和客厅的划分是否合适?不合适的话是否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维方法进行修改。学生分组讨论,利用数学知识和实际感受来估算每个功能区的面积,并尝试在图纸上画出分区方案。
学生可能会给出不同的分区方案,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功能区面积分配的合理性,确保每个功能区都能满足其特定的使用需求。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并讨论相关的面积大小问题。通过举例及实际感受,让学生自我总结出每个功能区的活动需求和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面积大小对功能区使用效果的影响。
4. 房间布局的合理性。房间的布局需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常识。例如,客厅通常位于入户的位置,便于接待客人;卧室则需要相对私密和安静的位置;厨房和餐厅则应该相邻,便于用餐。
平面图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建筑的平面图,帮助学生理解房间布局的合理性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三、新知运用——建筑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教师提供一个住宅平面图的示例,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平面图中标出他们认为的功能分区,并解释布局的合理性。
教师展示示例,并给出解释为什么这样的布局是合理的。
学生小组完成任务单,并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评价这组同学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和他们一样或者不同的。(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肯定,设计答案不唯一)
四、课堂总结——畅谈收获、德育渗透
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合理性除了运用在建筑平面图设计中,生活或者学习中还有哪些场景需要考虑合理性?
生1:生活需要逻辑性、合理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可以从时间安排、空间利用两个方面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利用空间。这有助于提高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生2:生活需要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通过在生活中展现个性,我们能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并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
五、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课后根据这节课的知识及评价单中的不足进行反思,修改自己的3D设计,调整补充缺少的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及功能区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
【执教反思】
1. 在师生互动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模式及发言模式缺乏创造性和多样性,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互动环节设计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在传统课堂中习惯了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了单一的回答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严重,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所以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互动环节的设置上考虑答案的多样性,给予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像建筑设计师一样思考。
2. 在探究建筑设计基础要素和功能分区合理性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了清晰的知识框架。然而,在引导学生思考额外功能区时,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教师的引导和分享。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强调了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3D建筑设计作品,确保功能区的完整性、面积的合理性及布局的合理性。然而,教师应更加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估,及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