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写作之鲜活的动作描写

2024-11-12王馨宇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4年39期

范本呈现

吃瓜子

◎丰子恺

拿筷子,吹煤头纸,吃瓜子,的确是中国人独得的技术。其纯熟深造,想起了可以使人吃惊。但我以为这三种技术中最进步最发达的,要算吃瓜子。

我必须注意选择,选那较大、较厚、而形状平整的瓜子,放进口里,用臼齿“格”地一咬;再吐出来,用手指去剥。幸而咬得恰好,两瓣瓜子壳各向两旁扩张而破裂,瓜仁没有咬碎,剥起来就较为省力。若用力不得其法,两瓣瓜子壳和瓜仁叠在一起而折断了,吐出来的时候我就担忧。那瓜子已纵断为两半,两半瓣的瓜仁紧紧地装塞在两半瓣的瓜子壳中,不容易取它出来。我只得乘人不见把它抛弃了。

在痛感困难的时候,我本拟不再吃瓜子了。但抛弃了之后,觉得口中有一种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我再吃。我便不由得伸起手来,另选一粒,再送交臼齿去咬。不幸而这瓜子太燥,我的用力又太猛,“格”地一响,玉石不分,咬成了无数的碎块,事体就更糟了。我只得把粘着唾液的碎块尽行吐出在手心里,用心挑选,剔去壳的碎块,然后用舌尖舐食瓜仁的碎块。然而这挑选颇不容易,因为壳的碎块的一面也是白色的,与瓜仁无异,我误认为全是瓜仁而舐进口中去嚼,其味虽非嚼蜡,却等于嚼砂。壳的碎片紧紧地嵌进牙齿缝里,找不到牙签就无法取出。碰到这种钉子的时候,我就下个决心,从此戒绝瓜子。戒绝之法,大抵是喝一口茶来漱一漱口,点起一支香烟,或者把瓜子盆推开些,把身体换个方向坐了。然而过了几分钟,与别人谈了几句话,不知不觉之间,会跟了别人而伸手向盆中摸瓜子来咬。这样,吃而复戒,戒而复吃,我为它受尽苦痛。

但我看别人,精通此技的很多。常见闲散的少爷们,一只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一只手握着一把瓜子,且吸且咬,且咬且吃,且吃且谈,且谈且笑。他们不须拣选瓜子,也不须用手指去剥。一粒瓜子塞进了口里,只消“格”地一咬,“呸”地一吐,早已把所有的壳吐出,而在那里嚼食瓜子的肉了。那嘴巴真像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不绝地塞进瓜子去,不绝地“格”“呸”“格”“呸”……全不费力,可以永无罢休。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由此看来,咬瓜子是中国少爷们的专长,而尤其是中国小姐、太太们的拿手戏。

(选自《万般滋味,都是生活》,有删改)

技法提炼

动作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么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老舍先生曾言:“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可见,动作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动作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分解细化,化大为小写具体

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要将人物的动作进行必要的分解,也就是把一个大动作分解细化成一个个连贯的小动作,再选择恰当的动词进行细致描绘,把看似连续的动作定格、拆分、再叙述,摹写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这样刻画出的人物形象才能形神兼备。

2.多维聚焦,发散思维写立体

在描写人物动作时,除了将某一个部位的动作细化分解,我们还可以抓住多个部位的动作特点,给动作“配上声音”“加上表情”“融入想象”,通过发散思维,增加叙述切入点,让动作描写更精细、人物形象更立体。

3.贯穿感官,添加修辞写鲜活

在动作描写中,为了让人物形象更鲜活,我们可以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立体、形象地反映描写对象的特征,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气息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给人物动作“涂脂抹粉”,从而更好地凸显人物的个性和特点。

学以致用

让闽剧走进心灵

◎王雨萱

戏腔一开,便汇千古忠孝礼义,成一时悲欢离合,唱一曲人生流转。闽剧,携着琴音锣鼓声,悄然走进我的心灵……

声音与记忆“捆”得最紧,它让时光变得生动。虽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但学习闽剧的记忆仍“植根”在我的童年回忆中:奶奶坐在大树的阴凉下,手中摇着蒲扇,隐在背光的阴影里,腰直背挺,精神焕发,似以小院为台,以蒲扇为剑,声音嘹亮,字正腔圆。她无需浓妆,亦无需观众,自让那闽剧如此动人心弦。

“女儿乔装男人样,爹爹汝竟然认不清。”抑扬顿挫的腔调瞬间吸引了年幼的我的注意力,我专注地看着奶奶,连手中的玩具掉了都没有发现。奶奶注意到了我的目光,对我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把年幼的我抱在腿上,放慢了语调接着唱,我也跟着“咿咿呀呀”地模仿。四五岁的我不明白奶奶唱的是什么,只觉得那曲调悦耳,婉转中透着英气,听着就让人心生欢喜。从此,闽剧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之后几年,奶奶常带着我去戏院听戏。朱漆着色的高台透着厚重的历史感,随着一缕阳光洒下,锣鼓锵锵,好戏开场。祝英台一身红装立于台上,发冠簪花玉搔头,长袖飘摇舞翩跹,眼尾点了胭脂的秋瞳顾盼流转,向外张望着梁山伯。榕腔声起:“梁兄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我从此不敢看观音”;诸葛亮手持鹅毛羽扇,头戴高冠,抚其长髯,深思熟虑间,谏忠贞之才,看得我连连叫好;沉香头扎小辫,头顶宝莲,穿着布衣,同一身红甲的二郎神挥枪舞矛,劈山救母,我不禁为他的一片孝心动容……声如潺潺流水,又似巍巍大山,间关莺语,绕梁三日,绵绵不绝。每一次听戏,我都感到心旷神怡,如听仙乐,仿佛我也是戏班的一员,与他们共进退,同荣辱,话长情。那颗名叫“闽剧”的种子在我心中逐渐抽出了绿色的嫩芽。

一团拂尘似的云翳了太阳,阳光却依旧尽力从云隙间钻出来,洒在朱红斑驳的戏台上,摇曳的光影“斑驳”了演员的脸。看着他们的眼中澎湃着一种不可言状的坚毅,我的心不禁被狠狠地“撞击”了。

戏落之后,奶奶带我进入了后台,四方院井,八方演员。我忽地想起方才看见的那一抹抹坚毅,脱口问身边的一位演员为何会选择闽剧。他仰面长啸,作台上腔势道:“日久生情哪——”在爽朗的笑声中,我似乎听出他内心的执着。“只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学这一门传统文化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戏已开腔,八方开听’。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只要开了腔,就不能停下,就算没有人,四方神灵还在听……”奶奶苍老的声音如一股清泉,浇灌了我心中“闽剧”的嫩芽,让其在我心中繁茂生长。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当不忘根、不忘本!让闽剧走进心灵,承文化传承之责,如此,甚好!

【福建福州市第八中学】

●点评

这篇作文构思精巧,不落俗套。小作者详实地叙述了自己与闽剧初识、相知、相熟的过程,内容紧扣主题,情节连贯。行文过程中,小作者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以及细化分解的动作描写技法,生动地再现了演员表演闽剧时高超卓绝的表演艺术。作文语言优美,展现出小作者对生活出众的细致观察能力与深厚的文化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