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教育校本化的路径探索

2024-11-12陈景任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1期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面对“为学生职业发展做准备”等新要求和高中阶段的选科选考,如何有效开展生涯教育成为当前普通高中面对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开始探索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家长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也是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主体和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生涯教育。

教师引领是生涯教育校本化的主体

“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生涯教育工作。因此,教师要把教学生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前提,把促进学生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把自己融进生涯教育主力军队伍中。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等职业素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高尚品质是学生认可和尊敬教师的重要原因。从进入幼儿园起,学生就开始接触教师这个职业并受其影响。尽管幼儿对教师的认知是懵懂的,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此开始伴随一生。在学校,学生每天都要接受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由于长时间与教师相处,学生对教师每天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工作流程都比较熟悉和了解,这为学生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基础。

学科教学是生涯教育校本化的主阵地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施行的学制是双轨制,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在这种体制下,基础教育课程中缺失了对学生的生涯教育,教学缺少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很多学生对社会上各种职业信息缺少真实准确的认识。所以,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时盲目选择大学和专业,出现大学毕业后职业胜任力不足、就业困难等问题。为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学科教学在学生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初步具有职业意识。这对中学阶段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过程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学科课程是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主要载体。新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科的过程就蕴含着生涯教育。河南省新高考采用的是“3+1+2”模式,共12种组合,每种组合的选择都将决定学生大学专业的选择及将来的就业方向。另外,各学科课程都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这些学科知识是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素养,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学科教学是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各学科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主要阵地。各学科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素材,是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有关生涯教育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生涯教育。例如,历史课程中的著名人物介绍、地理课程中的问题探究等素材。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要搜集相关材料,提前准备,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名人名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为将来职业的选择提供帮助和参考。

此外,有些学科知识还蕴含重要的人生哲理和寓意,这也是生涯教育的重要素材。教师要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引领。例如,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道: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是农产品品质好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同时也蕴含着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做人做事道理。

建构特色活动课程体系是生涯教育校本化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乐学善思,还要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综合创新和核心素养提升上有更多收获。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对学生实施多元化培养的有效途径,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而对学生实施多元化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开展各种各样的特色活动。

特色活动课程体系的建设目的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创新建设型人才,通过学生的多元化培养让全面育人和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以提高新时代中学生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构特色活动课程体系,有效组织和开展特色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各种工作提供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养。

特长生的培养是生涯教育校本化的重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考改革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专业特长,例如音乐、美术、各类体育活动等,有条件的甚至开始做各种实验和学习编程。在普通高中每年录取的新生中有不少专业特长生,而且呈增长趋势。有专业特长的学生,他们从小就接触各专业领域的优秀从业者,较早掌握了所学专业技能和知识。长期学习专业特长,不仅能使专业特长生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还能影响一部分学生立志将来从事与专业特长相关的职业。

学校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他们进行生涯教育的过程。这也是很多特色学校进行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每天会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和训练,还会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和比赛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验职业角色和提升职业素养。例如,体育生通过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深刻体会到作为优秀的运动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激发自身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此外,专业特长生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能够增强职业认同感。例如,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学习,将会越来越坚定成为画家的信念。

生涯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普通高中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是落实和开展生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校本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教师、学科教学、专业特长教育及学生家长是重要的校本资源,学校要重视和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生涯教育,为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提供保障。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普通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途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YB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