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024-11-12苏雁
1963年7月,美、英、苏三国签订了《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的条约》。这一条约的实质是巩固超级大国的核武器垄断地位,限制其他国家发展核技术和核武器。
“必须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在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大气层核试验之后,尽快将核试验从空中转入地下,是国际政治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军事保密的需要,更是核试验技术发展的需要。早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紧张筹备之际,程开甲便秣马厉兵,积极推动地下核试验的研究。
核装置深埋地下,能参考的资料稀少,核爆炸的现象以及核爆炸产生的破坏效应像笼罩在程开甲心中的一层迷雾。
为了消除这层迷雾,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后,程开甲和朱光亚决定亲自进入爆炸后的坑道,观察地下的坑道和测试间爆炸后的情况,以获取核爆炸后的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进入挖开的地下核爆炸现场,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未知的恐怖世界。即使穿着最先进的防护服,辐射的威胁也无法完全消除。每一次呼吸都是把肺部暴露在无形但致命的辐射攻击之下。空气炽热而沉闷,温度高达40摄氏度。岩体在爆炸的冲击下变得破碎而脆弱,随时有可能发生二次坍塌。在这个核爆炸后的空间里,任何轻微的动静都可能引发新的灾难,每一个决定都是生死选择。
情况凶险,在场人员都劝程开甲他们在洞口看看就行了,不要继续冒险前进。可程开甲不答应,他说:“你们听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吧?”
研究所的同志只能为他们做好防护措施,程开甲他们从主坑道进入,随后钻进一条窄窄的通道,爬行了十几米进入测试间,测试间内只有石英石烧结生成的黑色玻璃体和破碎的石块,其余都已荡然无存。程开甲非常兴奋,一边指导技术人员详细记录各种物理现象,收集好玻璃体标本,一边说:“好!好!和我们的理论分析基本一样。”类似深入“虎穴”的情况时常在程开甲身上发生。
当核爆炸“零时”一过,程开甲又立即赶到爆心地表勘查现场。那里的地面已经扬起尘土,出现裂缝。随身携带的放射性探测器尖叫个不停,对强辐射发出警报。但程开甲就像没有听到似的,仍然坚持在爆心地表查看后才离开。
返回的路上,通信员李国新忍不住问程开甲:“首长,您真的不害怕吗?”程开甲回答说:“害怕。但我更担心我们的核试验事业,因为那也是我的生命呀!你说我能不去吗?”
(选自《人民周刊》2024年8月14日,有删节)
◆解读
程开甲院士的事迹展现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无畏精神。他不惧危险,亲身深入核爆现场,为国家核武器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爱国并非空谈,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面对困难要勇于探索。程院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激励广大青年学子要勇担民族复兴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