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向的选择服从国家的需要
2024-11-12陈听雨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在年过90岁时曾送给杜祥琬一句话:“60岁的人是可以从头开始的!”
1987年,49岁的杜祥琬被选入国家原“863”计划激光专家组,后出任国家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这意味着他要从已深耕20年的核物理研究转向新的高科技领域,从零开始,重新出发。
“那是我最艰难、最焦虑的一段时间,因为我是主要负责人,目标、技术路线以及途径都需要专家组领头来做,责任大、压力大。这条路之前国内国际都尝试过,但都没有做成功,我们要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杜祥琬回忆道。
转向激光领域研究15年后,64岁的杜祥琬当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分管能源学部,继而开始负责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咨询研究等工作。此后,他又出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为气候谈判出谋划策。
我们不难发现,从当年的核武器、强激光,到能源转型和气候问题,杜祥琬的科研方向至少发生过三次重要转向,每一次转变,都与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
他坦言,“我自己并不想转移阵地,如果能在一个阵地一直干下去,可以做得更深入一点是吧?但是,服从国家需要是无条件的,其他的根本想都不用想。国家需要你做,你就得做,不熟悉就得学习,我之所以能几次转移科研阵地,动力就在于国家的需要。”杜祥琬说。
“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就是家国情怀,就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来贡献自己的一切,‘两弹一星’元勋们是这样的,我觉得后辈科研人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杜祥琬说。
(选自“澎湃新闻”2024年7月1日,有删节)
◆解读
杜祥琬院士的科研经历展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多次转变研究方向,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体现了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崇高品格。他强调“服从国家需要是无条件的”,并指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就是家国情怀。文章旨在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应心怀祖国、服务人民,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