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叙夹议 灵活点题

2024-11-12陈佳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4年37期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句在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反复穿插,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其背后正是作者善用夹叙夹议表现手法的结果。

所谓夹叙夹议,就是一边记叙一边分析、评论,其中,记叙是主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是对记叙的升华。

写作中的夹叙夹议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里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点明主旨。如毛泽东《纪念白求恩》的第二段,一开始就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热忱”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这种精神的高度评价;接下来记叙了白求恩对待工作、同志、人民的态度,与队伍里某些人表现出的自私自利的作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写晋察冀边区军民对白求恩的态度,用这些事例证明了评价的真实性。

第二种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里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如宗璞《紫藤萝瀑布》的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由花及人,从哲思的深度和历史的高度重新认识了苦难与坎坷,拓宽了生命的境界。

第三种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件的看法。如《纪念白求恩》的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一句,前面的部分是记叙他作为医生和以医疗为职业这一事实,后面的部分则评价他是一个对技术精益求精的65n1WSxAeqOhEuAplEZ9CofeAdSMJCRVHj6PVM0Xljg=人。这种方法在叙述事实的同时又表明了观点。

下面,我们围绕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记叙文中的夹叙夹议

1.泼墨法。即在文中用一大段文字进行集中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结尾,有助于升华主旨。如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我提醒自己……”便将悬崖上战胜恐惧的勇气延伸到哲思的高度,凝练出了真知灼见,给读者人生的启示。

2.点示法。这种方法一般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出现,文字少而精,如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可起到内部总起或总结的作用。如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不仅有集中泼墨的议论,也有多处灵活的点示。如第八段开头:“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进而叙述自己渐渐长大后脾性变坏还容易坐着发呆等事情,用来印证“我”的幼稚和天真,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3.呼应法。这种方法指文章首尾都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进行呼应,给人浑然一体之感。如刘湛秋《雨的四季》的开篇便点明中心:“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最后两段呼应开头:“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思想感情真挚浓烈,与全文对春夏秋冬的雨的描写交相辉映。

二、议论文中的夹叙夹议

1.分析法。即围绕全文的中心论点,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理性地分析事实论据,揭示其内涵,阐述其价值,剖析其本质,让读者明理。

2.对比法。指紧扣中心论点,将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论据进行对比,根据其相同或不同点,挖掘事例的内涵,往往与分析式议论相结合。

3.感悟法。指基于事实论据,着重表达作者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多用于哲思类的随笔。

4.联想法。即由所叙之事散发联想,想到包含类似道理的事,借此表达自己的看法。

不管采用哪种写作方式,都要将“叙”与“议”巧妙地结合起来,自然地升华主旨或表达情感,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写作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