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线索
2024-11-12周永丽
一堆散乱的珍珠,只有串起来,才能成为珍贵的项链;一堆零乱的砖头,只有按图所骥,才能成为宏伟的建筑。
同样,一篇好的文章,只有用线索将各种素材贯串下来,才会拥有明晰的行文脉络,才能将纷繁芜杂的现实生活有条理地呈现给读者。
“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表述叙事线索之于写作的意义。所谓叙事线索,就是将各种材料串起来的一条主线,简而概之,就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是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找标志
文章的线索往往有着非常明显的标志。寻找时,同学们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1.看文章标题。以事物为题目的文章一般会直接揭示叙事线索。有的标题虽然不是线索,但也包含着线索的要素。
2.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可能是其叙事线索。
3.文中议论或抒情性较强的语句,可能是其叙事线索。
4.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其中可能暗含着线索的要素。
二、明类型
1.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串全文,围绕该实物展开故事情节的。如萧乾的《枣核》一文就用“枣核”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将内容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部分,“枣核”便是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有些文章会按照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等组织材料。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就以“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与叶圣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表明了叶圣陶待人宽、律己严的品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3.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而某些文章的所叙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莫怀戚的《散步》便写了祖孙三代散步这件事。“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对走大路还是小路产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文章以“散步”这一事件为线索,展现了一家人相亲相爱、和谐幸福的美好画面,场面温情且动人。
4.以时间为线索。某些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如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四季之雨的“容貌”有别、“性情”各异,表达了其对四季之雨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以地点为线索。某些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线索。如冰心的《小橘灯》,便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若有些散文没有记叙的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那这类文章就常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将思想感情贯注文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7.以关键词语为线索。有时作者刻意设计的关键词句也能成为文章的主线。如茅盾的《风景谈》,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北高原的背景下,描绘了六幅人物画,每一幅画面都穿插了简短的议论性文字,把“人的活动”当作“风景”来赞美,用“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样的语句贯串全文,并随着画面的推进,深化了这一主题。作者刻意强调“风景”一词,对读者来说,十分有吸引力。每一次穿插,都用“风景”二字紧紧扣住,既连缀全文,又贯串全文,以此作为全文的线索应该说再好不过。
线索乃全文的脉络,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结构上,它能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机贯串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内容上,可使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脉贯通。我们只有下意识地运用线索“穿针引线”,才能让素材的组织、运用更加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