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酒论诗人之情

2024-11-12杜婷婷

课外语文·上 2024年11期

★在古代文人墨客、侠客、政治家的生活中,“酒”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点缀,有的人拿它来解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其实更多的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毕竟生活并不尽顺遂人意;有的人拿它来壮胆——“关羽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赚得军民多喜欢;有的人用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都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可见,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境遇,对杯中的“酒”有不同解读。于是,我们就会发现——酒虽平平,但暗含深情;有酒有诗,才更显真情。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酒中情”,不妨看他的《客至》和《登高》。

一、知人论世话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从小便聪慧,儒家“济世为怀”的仁政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年轻的他,意气风发,曾高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歌中饱含热切的希望,更有积极面向未来的朝气。他参加科举考试,但很遗憾并未能中举,因为当时的朝政已经被李林甫把持,那些政见不合的士人和大臣都是打击的对象,所以他一直都未能及第。当他目睹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之后,心中更显郁闷,胸有改革政治的决心,但现实又让他不得不止步,因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动乱已经悄然来临——安史之乱。这场动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对整个国家、民族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于杜甫个人来讲,那就是悲惨的经历。而后,他和妻儿辗转多地,从潼关到成都,可谓历经沧桑,这段时光虽然战乱不堪,但杜甫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在此期间,杜甫创作了在宁静生活之后的《客至》,更有《登高》《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揭示社会当时情况的名作。而生活中的平凡之物——酒也始终伴随着诗人步向颠沛流离和平静安守。

二、品诗读诗悟情感

“沉郁”是杜甫诗歌风格的重要特点,又由于他的诗歌多是记录现实之作,因而虽平实雅淡,但感情真挚;同时,真实的情感也造就了描写深刻的人物形象,它细腻感人,它形象鲜明,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一)《客至》之“酒”,喜悦之情

安史之乱之际,杜甫一直辗转多地,用“颠沛流离”来形容甚为合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左右,杜甫一家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一个僻静的地方——浣花溪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从久经战乱到安稳,诗人由衷地感到喜悦,从《客至》这首诗中就可见一斑。“客至”,顾名思义,就是有客人来,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标题来看就已经奠定了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

首联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作者看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草堂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是这个地方绿水缭绕、春意荡漾,“鸥”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往往代表隐士,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而“群鸥”的存在,更让本来就安逸的环境更显清闲,为下文诗人的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作铺垫。

颔联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此联从草堂的宏观层面到微观,专门就庭院的布置来强调草堂的简陋——通往草堂的路径不曾清扫,纷纷落叶铺满了这条小路,一向紧闭的柴门(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这看似不经意的、家常式的对话,实则表露的是对崔明府的感激和欢迎,毕竟崔明府为杜甫提供了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

颈联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好友相聚,怎能少了酒和菜呢?但由于草堂距离集市太远,于是宴席中没有好的菜肴,而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言语间表达的是为没有好的酒招待崔明府而感到无限的歉意,但“歉意”归“歉意”,作者并没有做出伤感和无奈的神情,而客人也并无责怪的意味,纯属是自我的一句调侃,但话又说回来,真正的朋友、知己,并不介怀饭菜是否丰盛,小酌一杯也是怡情。于是,崔明府和杜甫并未感到不适,而正因为是好朋友才这样不拘小节,不在意酒菜,甚至即使吃糠咽菜还会甘之如饴,这才是真正的好友和知己。

尾联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只有分享才更显欢乐,于是诗人提出:我隔着篱笆,把邻家老头儿一起叫来,让他和咱们一起痛饮“三百杯”。于是,诗人的笔下,酒虽旧,但情谊重;酒虽少,但分享不少。这份情谊弥补了酒旧、酒少的遗憾,但话又说回来,虽是遗憾,但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二)《登高》之“酒”,悲伤之情

经历了一段相对安稳的岁月之后,杜甫进入了严武的幕府,打算依托严武的力量崛起,很不幸的是严武在不久之后就病逝,杜甫又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深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的一座高台,他登高望远,百感交集,写下了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古代文人墨客在悲情之际,往往以“酒”消愁,但更为可悲的是,杜甫却不能品尝美酒了。我们看《登高》的描述。

首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高台之上,风来得非常急,天地辽阔,远处传来了猿猴的凄凉的叫声(古往今来,猿猴的叫声被定义为“凄凉”),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它就像是失群的鸟儿,其实也象征着杜甫当前的状况,顿时,一种孤独的、神秘的、阴暗的气氛涌现在诗歌当中,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颔联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彼时,瑟瑟的秋风吹落了江边树木的叶子,满眼都是纷纷扬扬的树叶,极尽萧条和冷落,眼前的长江水滔滔不绝地向前奔走,而自己呢?只能是岁月的匆匆行者,面对江水驻足,顿时,“逝者如斯夫”的时光流逝成为杜甫心中的痛,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此刻,一股落寞、悲凉的情感涌上心头。

颈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这样的深秋当中,悲情徒生,而自己呢?一直居无定所,诗中的“常作客”道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更是悲情无限。而自己已经步入暮年,百病缠身,可谓是时日无多,年轻时候的那份报国热情已经化为了奢侈的梦。彼时的自己,只能独自登上高台,眺望远方,而越看越觉得伤感。

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生的苦难、悲惨都化为了两鬓斑白的白发,而又因为这个时候的杜甫已经疾病缠身,只能停下了一直热爱的美酒,一个酷爱美酒的诗人却不能与心爱的美酒做伴,这份感情只能是“悲”上加“悲”。

这两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酒表达喜悦,后者只能以不能尝的酒表达了情感的伤悲,于是,酒代表了杜甫不同时期的情怀。

三、结语

三国时候的曹操和刘备,曾“煮酒论英雄”,今天我们以酒论诗、论情,虽不及曹操当时的高度,但也算别有一番“风味”吧!酒不但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如果没有了“酒”,杜甫的诗歌也会缺少韵味,可见酒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中的重要地位,酒文化的盛行,它不仅仅是一种餐饮之物了,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而唐代更是中国酒文化高度发达时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它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体现在诗歌方面,那就是用酒表达自己的情感。杜甫,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多少年的风风雨雨让杜甫看透了人世,更以超然的态度傲视人生,而在傲视人生的历程中,“酒”是他的人生伴侣,见证了杜甫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