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景观
2024-11-12唐为霞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也喜欢玩,由此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出很多雅事,登高算其中一个。登高引申成更多的形式,比如登山、登楼、登台。这些活动所指,是向高处去,享受别样风光,感受别样情趣,相较于平地,生出别样感慨。这便是登高的意义所在。
历代文人雅士更是酷爱此项活动,登上高处,极目远眺,饮酒长啸,诗人们也争先恐后,吟诗作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故此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型——登高诗。这类诗歌借助登高活动,表达诗人情感和思考,比如我们小时候学过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崔颢的《登黄鹤楼》、杜甫的《登高》等,不胜枚举。这类诗的特点是通过登高行为,引发诗人对生命意义、时间流逝和社会变迁的感怀。它们包含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对历史的批判,对政治的判断,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对未来的展望,对过去的追忆,等等,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引发共鸣,进而影响我们当下的心理活动,甚至可能指导我们当下的行为方向。
众多诗人纷纷登高赋诗,李白当然也不会落后,他本人就多次登高留下不同诗篇,其中《登金陵凤凰台》更是杰出。凤凰台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作为六朝古都,金陵历史文化深厚,盛产各种传说,金陵凤凰台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南朝刘宋时期,南京城的西南山上,有几只美丽的大鸟在这里飞翔盘桓,大鸟们毛色鲜艳,声音动听,凡鸟们群起跟随,这一奇特现象很快被人发现并四处传说。一位王族人士得知,便将这里改名为“凤凰里”,筑起一个高台名为“凤凰台”。
风云变幻,斗转星移,凤凰台成了六朝胜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打卡吟诵。李白自然也不例外。在一生自由不羁报国无门后,李白晚年来到金陵。某一天登上凤凰台,他环顾四周,由凤凰台本身的传说开始,感怀古今,感叹时间无情,世事难料,想到置身于的政治环境,他怀古抒情,留下千古名篇《登金陵凤凰台》。
登高诗一般是借古怀今,借景抒情,《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如此。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两句的意思很直白,李白连续用三个“凤”字,回应了六朝时候此处有凤来兮的传说。想当年,凤凰游到此处,引得百鸟朝凤;凤凰起舞蹁跹,万丈光芒集聚一身;凡鸟们向往朝拜,凤凰一时风光无两。如今凤凰早已不见踪迹,凡鸟也无处可寻,盛极一时的六朝胜迹凤凰台门可罗雀。李白登高一游,不见凤凰,只见空台,以及台下自顾流淌的江水,一种虚空的感觉涌上心头。时光变迁,没有谁能够改变人去楼空、高台空荡的现状,只有江山才是永恒的存在。接着李白极目远望,思绪飘飞,看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原来时光带走的不只是凤凰,还有更多的荣辱兴衰、风起云涌。金陵城内,当时三国中的吴国建都金陵时所修筑的宫殿外面,曾经生机盎然的花草,早就埋没在幽僻无人前去的小路上了;东晋年间晋室南渡,在金陵建都,那些豪门贵族全都湮没在一座座古墓之中,化为一抔抔黄土。繁华犹如焰火,虽然灿烂绚丽,但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便如五彩缤纷的凤凰鸟,不过是稍纵即逝罢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把李白从追古的思绪中拉回到现实中,让他看到远处青天之外,高山耸立,白鹭洲把著名的秦淮河分隔成两条水道。这些眼前的景色仿佛在提醒李白,过去的不必追忆,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在才是正途,但西望长安,他又生出了愁绪,“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将代表希望的太阳给遮蔽住,让人不能接受阳光的沐浴。陆贾在《新语·慎微篇》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很明显李白在这里化用了这一说法,用“浮云”指政治中心长安那些在皇帝身边拨弄是非、蒙蔽皇帝视听的奸臣。因为这些人的阻碍,导致自己心向往之的长安,总也不能到达;心中的抱负,总也不能实现,这一切都令李白愁绪满怀,使其不得开心颜。
时空变幻,自然永恒。一直以来,对时空流逝变化的感慨,是诗人们永恒的创作主题。诗人们登高,更是自然地将个体投身于浩大的宇宙、磅礴的自然,油然而生的敬畏,将对浩瀚时空的赞美糅入其中,以进一步升华诗歌的内涵。我们在读李白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时,也能看到他两次对自然景观进行描写,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借此证明时间的伟大,个体的渺小。
时间的伟大在于无言,时间的伟大在于公平,它带走任何东西不会打一声招呼,也不因对方所拥有的辉煌而放过陨落。凤凰台也好,三国东吴也行,东晋也罢,六朝古都也好,身上的光辉都慢慢退去,不再有往昔的光彩。有的甚至隐入尘烟,仿佛从未来过。比如凤凰台,如果不是后人凭吊,谁又记得当时的情景?
为此,李白在诗中,借由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见证凤凰台昔日的风光与如今的空寂,抒发情怀。第一次是写江水的自在永恒,凤凰台上凤凰游,最终落得凤去台空,而江水依然,无论身边事物如何变幻,都仿佛与之无关,依然“江自流”。第二次是写眼前的景色:三山半落,二水中分。李白是浪漫的,天马行空的,但李白也是理性的。他明白在时间面前,世间万物都不是对手,于是从客观的角度,呈现大自然的状态:“三山”耸立在“青天外”,“二水”分开了“白鹭洲”,以此反衬时空中来来往往过客的匆忙。
李白这样写是告诉我们,不管是凤凰也好,还是“吴宫花草”“晋代衣冠”,都不过是金陵这个六朝古都的过客。它们从时空隧道而来,粉墨登场,经历金陵的辉煌与陨落,将自己付诸传说与往事。唯有身边流过的江河,远处的青山,以及天空、浮云和太阳,都仍像万年以前那样,静静地流淌,默默地耸立,高高地俯瞰,亘古不变。于是写景不再是写景,而是升华成一种诗意的、深沉的关于时间的思考。
诗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产物,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产物。对外界有感悟、思考时,以诗的形式写出的心里话,为此《登金陵凤凰台》明为写景,实为写己。
我们对李白的了解,都是通过学习他的诗来逐渐达成的。诗歌就是李白的思想表达。在李白的一生中,我们对他的印象是洒脱不羁,自由任性,乐观开朗,天马行空。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李白一生满怀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人生经历起伏不定。他青少年时期在蜀中长大,20来岁仗剑远游,虽然才华盖世,但无缘科考,结交达官贵人,于42岁当上供奉翰林却不久辞官,再度漫游。后来投笔从戎,不幸卷入皇室权力纷争入狱遭受流放,流放过程中遇赦免,准备再次一展抱负时,不幸于62岁去世。
据悉,写这首《登金陵凤凰台》时,已是李白的晚年了。有说这首诗是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有说李白被流放遇赦返回时所作;也有人认为,这是李白致敬呼应崔颢的《登黄鹤楼》所作。晚年的李白,经历丰富,思想深沉,眼界开阔,格局高远,一旦动笔,自然更是目及苍穹四野,思及宇宙八荒,纵横天地之中,驰骋日月之间。这时候的李白,仍然渴望合适的时机能够重返长安以施展抱负,这是不言而喻的。
年轻时候未能实现的梦想,如何能在余下的时间继续实现,是李白思考的落脚点。看凤凰台凤去台空,六朝古都历经历朝历代的辉煌绚烂也不过被时间淹没,吴国昔日繁华陷入荒芜,东晋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反观自己,年事已高,青春不再,纵然仍有一展抱负的想法,却被浮云遮住了希望,回长安无望,报国无门。想自己虽然有过高光时刻,如凤凰之游之缤纷,孙吴宫殿之坚固,东晋贵族之显赫,也有被时间带走的一天。纵然一身才华,满腔赤诚,却因各种原因蹉跎至今,未能很好地展现毕生才能。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理解,我们与李白进行了一次时空的对望。我们似乎看到他站在空旷的凤凰台,看看江水,想想六朝古都,看看远处的山,山下的水与洲,再望向长安的方向,目光却无奈收回。这是一种悲忧的诗情,一种对时光流逝的理性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