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乱花”迷人眼
2024-11-12张加加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吟诵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作者描写的是杭州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但是站在写作的立场来看,“乱花”就是那些纷繁复杂的写作材料。记叙文写作,强调的不是多样性的素材,尤其对于考场作文来讲。考场的时间十分有限,选准素材来表现主题显得十分重要,需要更加强调详略得当。那么,何谓详略得当呢?
战国时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况在《荀子·非相》中提及:“略则举大,详则举小。”站在写作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应当详细的地方就详细,应当简略的地方就简略,详略都应该处理得妥妥当当。繁花固然鲜艳、美丽、动人,但也勿让“乱花”迷了人眼。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细细说来,有以下几个技巧。
一、根据内容的重点来安排详略
记叙文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种——写人记叙文、写事记叙文、写场景记叙文,三种形式的记叙文在详略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写人记叙文,其重点应该是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因此,凡是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行为、心理、语言、外貌等方面要详写,但人物参与的事件过程则要略写。比方说在《故乡》这篇文章中,重要人物就是闰土和杨二嫂,其中闰土在人物的塑造上尤为注重。作者从外貌到语言,从行为到神态较为全面地将闰土的那份落寞、悲凉给刻画出来,让这个人物具有鲜明的、立体的属性,从而让“对人与人平等关系的渴望”与“对封建制度的糟粕的抨击”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对闰土拿香烛和烛台的事情一笔带过。当然写作时,要注意主要的、关键的人物要详写,那些次要的人物要略写。比方说《故乡》中,相比于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就相对来讲简略一些。
在写事记叙文当中,凡是能够表现重要的意义或启示的事件要详写其过程,次要事件的过程则要略写。比方说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为了表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一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者详写了闻一多研究《唐诗杂论》的目的和态度——“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废寝忘食”。而对闻一多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这两件“做了不说”则略写,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因为前者体现的是闻一多“做了再说”,更能体现他的实干精神,而后者的务实精神是实干精神的一个分支,就这一点而言,作者的处理无疑是正确的。
在写场景的记叙文当中,景物的特征、场景、效果要详写,但是游览的过程以及人们对景物的评价、议论、抒情方面要略写。例如在《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文章中,景物的特征是作者描写的重中之重,那些对春的赞美、对济南的喜爱的抒情性、议论性句子,作者选择了略写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也并不妨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美景的热爱,反而能够读出一份无尽的爱恋之意,这样的处理才能让“对大自然的热爱的主题”感动人心。朱自清的《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观察、感受春天的基础上,细致描绘了富有特征的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阁、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浓墨重彩地抓住了春天的富有特征的景色来写。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排比比喻句对文中所描绘的景物进行了高度概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发自内心地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二、根据作文的中心来安排详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第一时间确定文章的主题—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在确定主题后,还要围绕主题区分材料的主次。我们应该要做到: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应看作主要材料,要详写;同表现主题关系一般的材料,应看作次要材料,要略写,有的可以采用“春秋笔法”的方式一笔带过。例如在杨绛的《老王》中,作者的写作主题是“引发对社会小人物的关注”,于是作者精选了“老王”这个底层的小人物,围绕这个人物作者选了老王送冰车费减半、送作者丈夫上医院不要钱、加高三轮的边缘,用这些事情来表现老王善良、淳朴的一面,这些材料都作为次要材料来写,而作者将老王临终前送鸡蛋和香油这个材料列为主要材料,因为这个材料更能体现老王善良的本性,毕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王在临终时依然惦记着“我”的一家子,真是善之大善。作者的处理是非常正确的,让老王这个人物在时光的推移中越发闪光,让人无限感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说的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都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的材料不等于唯一的、次要的不等于可有可无的、略写不等于不写。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的衬托。”详写好比红花,略写好比绿叶。如果把应当略写的材料舍弃不写,就可能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文章显得单调。比方说在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事情肯定是全文的重要材料,但是如果只写这个事情就会显得说服力不够,因为作者的中心是表达对阿长这个人物的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而阿长与《山海经》的事情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事宜,如果抹杀了阿长的“大字形”的睡姿、喜欢“切切察察”、懂得很多规矩、跟“我”说长毛这些事情,就会让阿长的人物形象显得太过于单一,如果都删除而摒弃不用,读者的阅读感受肯定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我们对材料的使用还是要回归详略的安排,主要的和次要的材料要合适,只有这样,才能让作文主题思想更加突出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根据作文的标题来安排详略
在考场作文当中,如是记叙文,一般都以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为主,这是好事,毕竟标题的存在能够让我们把握住写作的方向,不至于在写作的时候偏离题旨。而根据作文的标题,我们可以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比如“公园的一角”,重点就是写公园里面的某一处角落,公园里面的其他角落只能一笔带过就不能详写,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公园一角”鲜明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这样才符合题目的要求。我们可以从经典的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当中获得启发。在这篇文章当中,标题就是父亲的“背影”,作者希望通过父亲的背影来体现浓浓的父爱,表达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于是“背影”的刻画和特写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了,于是作者特别用了镜头式的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文字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可以说,“背影”是父子之间情感的纽带,作者的眼中只有父亲的背影,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的,从字里行间我们也感受到父子间的真挚情感,文章的主旨不就更加凸显了吗?至于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等事与“背影”相比,肯定是略写的内容,它们为文章渲染悲凉气氛服务,所以不必详写。于是,显而易见地,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从标题中的关键词入手,让主题思想得以彰显。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写作其实就像一个导演来剪辑材料,学会在作文中剪辑材料,让材料成为自己作文的鲜明亮点,它的意义是很大的。其一,它能突出文章的重点。人的阅读有一定的选择性,只要做到详略得当,就可以使读者更快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重点。其二,它能使人物形象塑造更为全面。记叙文主要通过写人记事来表现中心思想,人物的刻画是重中之重,详略得当的方法更能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详),又表现出人物其他方面的特点(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全面和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