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2024-11-11王杰

月读 2024年11期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7日第2版

【释义】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王,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呵护弟弟一样,听见他们挨饿受冻,就会为他们伤心,看见他们辛苦就会悲悯他们。

【解读】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一语出自《说苑·政理》。这段话是周武王问姜太公“治国之道”时,姜太公回答的。周武王问姜太公:“治国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呢?”姜太公回答说:“治国的根本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武王接着问:“怎么样爱护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给百姓利益而不受损害,促使他们成功而不遭受败坏,让他们生存而免于杀害,给予他们而不是掠夺他们,使他们快乐而使其免于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产生怨恨,这就是治国的根本方法。驱使百姓的原则,不过是爱护他们罢了。百姓失去他们的职业,就是伤害了他们;不能按时耕种,按时收获,就是毁坏了他们的生存;对于犯罪的人,加倍惩罚他们,就是杀害了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增加徭役使民众疲倦,就是增加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劳作却不停打扰他们,就会使他们愤怒。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王,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呵护弟弟一样,听见他们挨饿受冻,就会为他们伤心,看见他们辛苦就会悲悯他们。”

在姜太公看来,治理国家的核心就是爱民,爱民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拿出具体的措施,要轻徭薄赋,不伤民、不害民、不扰民、不劳民。在农耕时代,百姓能在田间正常劳作,按时耕种,按时丰收,是关系农民生计的决定因素,而徭役是否合适决定着百姓的负担是否过重。所以统治者在治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各个方面,保证其正常生产,不失农时,快乐生活,民众安乐,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在《说苑》中,不止一处谈到周武王和姜太公关于治国爱民的对话,上面这一段是围绕“爱民”这个总纲来谈治国之道。那么,遇到具体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呢?武王灭殷后,对如何统辖殷民这个问题,一时拿不定主意,分别征询了太公、召公和周公的意见。在《说苑·贵德》中记载:周武王在平定殷商后,召见太公并问道:“该如何治理这些民众和士人贵族呢?”太公回答说:“如果喜欢一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都会喜欢,如果讨厌一个人,就连他住的地方的墙壁都会觉得讨厌,把这些人通通都杀掉,您看怎样?”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掉,没罪的留下,怎么样?”武王说:“不行。”于是令召公退下,又召周公,周公说:“让他们继续在原来生活的地方生活,继续耕种原来耕种的土地,不要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您的仁德,要唯德是亲。如果百姓犯了错误,全由我一个人承担。”武王赞叹道:“这真是平定天下的胸怀啊!”武王采纳了周公的建议,让殷民继续住在原来的地方,让原来殷商的官员继续统治他们,不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谁服从统治就安抚谁。这样一来,百姓就可以安心生产,不误农时,不被强行夺走土地。也是因为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西周王朝在建立以后逐步安定,以后周朝改革田制,进行得也比较顺利。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也充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党,永葆赤子之心,从未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