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心”当慎

2024-11-11王厚明

月读 2024年11期

《庄子·应帝王》里讲了一个故事:南北海有两位帝王,名叫倏和忽,他俩常常去帝王混沌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倏和忽很感动,商量着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呼吸,唯独混沌没有,不如我们帮他凿开七窍吧。离奇的是,当倏和忽凿完七孔,混沌竟然一命呜呼。倏和忽的好心,却让混沌遭致灭顶之灾。不难看出,庄子意欲表达的是,盲目热心、一厢情愿的好心或者不加思考的帮助,对于他人来说都可能是困扰甚至是伤害。

1796年的嘉庆元年,已是太上皇的乾隆皇帝再次效仿康熙,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清朝史上最后一次千叟宴。然而,一场空前绝后的皇家宴会却使得不少老者命丧黄泉。此次宴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六十岁改为七十岁以上,无论有无官职,皆可前来赴宴。“列名邀赏者尚五千人”,许多身体条件比较差的也在受邀之列。

于是,这些古稀老人为了参加这场千载难逢的千叟宴,开始了长途跋涉,舟马劳顿数十日乃至数月才抵达京城,由于千叟会都于正月举办,天气异常寒冷,且形式过于冗长,等到菜全部上席再听完乾隆祝词后,菜早已经凉了。根据记载,老人们不堪往返周折,路途中累倒、病倒,在赴宴后死去的不在少数。千叟宴,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戏剧性的“催命宴”。尊老敬老本是乾隆皇帝彰显其皇恩浩荡的一片“好心”,然而却注重了“好事”的形式,忽略了“办好”的细节,徒增了清朝老人的不可承受之重,其类似教训不可不令后人唏嘘警示。

有一种飞蛾叫“帝王蛾”,之所以得此高贵的名字,是因为它长着一对长达几十厘米的翅膀。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突破这个鬼门关式的狭小通道,破茧而出才能成为“帝王”。然而,有人怀了悲悯恻隐的“好心”,用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幼虫虽然能轻易从茧中钻出来,但是得到救助的飞蛾已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再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

原来,那狭小的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成长的关键所在。它们穿越茧洞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达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只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高飞。人为地将茧洞剪大,翼翅就失去了充血的机会,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无缘。

“好心”失度,不免酿成大错。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怀“好心”办坏事,抱着木柴救火—帮倒忙之例。典型的是,在育儿教子上,会有无原则的宠溺“好心”,如卢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在生活处事上,会有好为人师的教诲“好心”,光想着指点江山、改变别人,非要“己所欲,施于人”,结果是自取其辱。如少数专家在一些媒体高谈一些“好心”建议,其不接地气的离谱言论屡遭质疑,“专家”沦为了令人鄙夷的“砖家”。在社会治理上,会有别出新意的规范“好心”。如某地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要求农村五桌以上聚餐提前十天报备,并接受食品安全或市场监管部门人员的检查指导。受到舆论质疑后解释说是因为当地农村办酒席喜欢喝自酿酒或者散装白酒,很容易出事。在建设发展上,会有美其名曰的为民“好心”,以改善民生办实事为由,搞所谓民心工程。如近期中央通报的某地盲目举债上马“有轨电车”项目造成巨大资金浪费问题,“有轨电车”这一“民心”工程成了建也没钱建、拆也不能拆的“闹心”工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助人为乐、造福于民是一种美德,但上述的“好心”害人害己害国,却是要警惕和慎重的。当然,好心办坏事固然令人遗憾,但不意味着心不该好,事不该帮,即便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或被人诋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不应失去与人为善、为民造福的初心。如果好心之后,持“好心没好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又会走向另一面。因为,好心办好事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办事是要出于好心的,需要端正好动机和初衷,更要想得周全、做得真实、办得用心,才能把好事真正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