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市马铃薯新品种筛选试验

2024-11-11白凤巧

中国果菜 2024年10期

摘 要:榆林市马铃薯以鲜食、中早熟品种为主,缺乏晚熟、高淀粉、抗晚疫病品种。为了筛选出适宜榆林市及其周边区域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以‘希森6号’为对照,对引进的1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中薯50’薯形圆形,薯皮白色,薯肉白色,商品率90.91%,产量5 058 kg/667 m2;‘中薯24’薯形椭圆形,薯皮黄色,薯肉浅黄色,商品率83.14%,产量4 172 kg/667 m2。这两个品种商品性状好、产量高,适宜在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筛选;产量;商品性状

中图分类号:S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038(2024)10-0071-05

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4.10.014

Screening Test of New Potato Varieties in Yulin City

BAI Fengqiao

(1. Shaanxi Wubao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Yulin 719000, China; 2. Shaanxi Potato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Yulin 719000, China)

Abstract: The potato varieties in Yulin city are mainly fresh and early maturing varieties, lacking late maturing, high starch, and late blight resistant varieties. In order to screen out varietie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this region and meet market demand, a screen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17 introduced potato varieties using ‘Xisen 6’ as a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Zhongshu 50’ had a round shape, white skin, and white flesh, with a commodity rate of 90.91% and a yield of 5 058 kg/667 m2. ‘Zhongshu 24’ had an elliptical shape, yellow skin, and light yellow flesh, with a commodity rate of 83.14% and a yield of 4 172 kg/667 m2. These two varieties had good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 yields, making them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promotion in the sandy and grassy areas of northern Yulin.

Keywords: Potato; variety screening; yield; commodity properties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汇之处。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北部是风沙草滩区,属于灌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旱作农业区[1-2]。榆林市全境平均海拔1 300 m,年平均气温为10 ℃,年日照时数2 593.5~2 914.2 h,全年平均降水量316~513 mm,主要集中在7—9月,这3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3[3-5]。榆林市是我国马铃薯的五大优生区之一,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00 000 hm2以上,占陕西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60%以上[6-8]。

近年来,榆林市北部风沙草滩区马铃薯品种更迭较快,但主要为外来品种,这些品种属于中早熟鲜食品种,产量高,黄皮黄肉[9-10],如‘V7’‘希森6号’‘实验一’‘沃土5号’等[11-13]。榆林市鲜食品种优良,但缺乏淀粉含量高、抗晚疫病、抗疮痂病的品种,尤其疮痂病在榆林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薯形外观的商品性,而且没有较好的防治方法。为尽快选育出更多适合本区域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本研究引进了17个马铃薯品种(系),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以筛选出商品性好、更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17个优良品种(系)由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这些品种(系)分别是‘中薯50’‘中薯24’‘中薯620’‘中薯31’‘中薯42’‘中薯567’‘中薯早43’‘中薯685’‘中薯861’‘中薯704’‘中薯49’‘中薯早45’‘中薯早39’‘中薯WN11’‘中薯568’‘中薯591’‘中薯566’,以当地主栽品种‘希森6号’为对照。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行长4.5 m,行距90 cm,5行区,每行20株,共100株[14-17]。两行保护行,小区之间相邻,四周及重复之间有距离,宽2 m[18-23],便于记载观察。

1.3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实验园内进行,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牛家梁镇榆卜界村,北纬38°22′35″,东经109°45′37″,海拔1 080 m。沙壤土,地块平整,前茬作物为谷子。

1.4 栽培管理

4月29日播种,机械起垄、人工点种,5月21日培土,人工锄草3次。底肥为羊粪1 000 kg/667 m2、六国化工复合肥(10-15-20)25 kg/667 m2、生物有机肥40 kg/667 m2,追施马铃薯专用肥(10-15-20)20 kg/667 m2、尿素15 kg/667 m2、硝酸钙镁5 kg/667 m2、硝酸钾15 kg/667 m2。灌水11次。防治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蚜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6次。

1.5 测量指标及方法

株高:在盛花期调查,从土壤表面到主茎顶端的高度,每小区随机测量10株马铃薯高度,取平均值。

商品薯率:单薯质量150 g(含)以上为商品薯;收获时,每小区块茎按照大小分级后称质量,占小区总产量的比值为商品薯率。

晚疫病:每小区随机、均匀选择10点取样,每点调查1株,每株分中、下部位各调查5片叶(每株10片小叶),按照公式(1)(2)计算病叶率和病情指数。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叶片总数×100 (1)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该级代表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数值×100 (2)

早疫病:同晚疫病。

疮痂病发病率:收获时,每小区随机选择10株,调查发病薯块数和总块茎数。发病率为发病薯块数占调查薯块总数的比值。

二次生长率:收获时每小区随机连续调查15株,共调查45株。二次生长块茎数占调查薯块总数的比值为二次生长率。

空心率:收获时每小区挑大个块茎调查30个块茎,共调查90个。空心块茎数占调查薯块总数的比值为空心率。

1.6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的新复极差法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

各参试品种4月29日播种,9月23日降霜,于9月28日收获。其余物候期如表1所示。由表知,供试品种出苗期在5月29日—6月2日,最早的是‘中早薯39’和‘中薯31’,为5月29日;最晚的是‘中薯566’和‘中薯568’,为6月2日。现蕾期在6月11日—6月22日,最早的是‘中薯WN11’,为6月11日;最晚的是‘中薯42’,为6月22日。开花期在6月20日—7月15日,最早的是‘中薯WN11’和‘中薯591’,为6月20日;最晚的是‘中薯42’,为7月15日;‘中薯早43’和‘中薯568’不开花,表现落蕾。成熟期在8月14日—9月21日,最早的是‘云薯502’‘中薯早43’,为8月14日;最晚的是‘中薯566’,为9月21日。生育期为77~113 d,最短的是‘中薯早43’,为77 d,最长的是‘中薯42’,为113 d。

2.2 植株形态特征

由表2可知,在茎色方面,‘中薯566’为深蓝色带褐色,‘中薯WN11’为绿带褐色,‘中薯685’‘中薯早43’‘中薯568’‘中薯24’和‘希森6号’为绿色,‘中薯591’和‘中薯31’为褐色带绿色,‘中薯620’为褐绿色,‘中薯50’为绿褐色,其余品种为深绿色。叶色方面,‘中薯早43’‘中薯685’和‘希森6号’为绿色,其余为深绿色。花繁茂性方面,‘中薯早43’和‘中薯568’为无花,出现落蕾现象,‘中薯早45’开花少,‘中薯685’‘中薯704’‘中薯早39’‘中薯620’‘中薯24’‘中薯50’和‘中薯861’开花中等,其余开花繁盛。花冠色方面,‘中薯566’为紫色,‘中薯早39’和‘中薯早45’为浅紫色,‘中薯50’为蓝色,其余开花品种为白色。在株高方面,最矮的是‘中薯568’,为51.6 cm,最高的是‘中薯31’,为106.4 cm,其余在55.2~94.7 cm之间。

2.3 块茎性状

由表3可知,薯形方面,‘中薯WN11’为扁圆形,‘中薯50’为圆形,其余品种为椭圆形。在皮色方面,‘中薯566’‘中薯24’和‘希森6号’为黄色,‘中薯685’‘中薯704’和‘中薯568’为浅黄色,其余品种为白色。在肉色方面,‘中薯566’‘中薯567’‘中薯620’和‘希森6号’为黄色,‘中薯WN11’‘中薯31’‘中薯49’‘中薯42’‘中薯50’和‘中薯早45’为白色,其余品种为浅黄色。在表皮方面,所有品种都光滑,在芽眼深浅方面,‘中薯566’表现中等,其余品种芽眼都浅。供试品种的商品薯率为63.60%~93.74%,其中‘中薯早39’商品薯率最低,为63.60%,‘中薯早43’商品薯率最高,为93.74%。

2.4 小区产量比较

不同品种产量见表4。由表知,有6个品种产量比对照‘希森6号’高,其余品种比对照低。产量从高到低依次是‘中薯50’‘中薯24’‘中薯620’‘中薯31’‘中薯42’和‘中薯567’,产量分别为5 058、4 172、4 113、401、3 635、3 437 kg/667 m2,增产率分别为47.19%、21.41%、19.69%、16.78%、5.78%和0.04%。方差分析发现,只有‘中薯50’达到极显著水平,‘中薯31’‘中薯42’和‘中薯567’与‘希森6号’(CK)处在同一水平,差异不显著。

2.5 抗病性及块茎生理缺陷

由表5可知,参试品种,未见早疫病发生。在8月10日晚疫病调查中,‘中薯566’‘中薯42’和‘中薯24’晚疫病发生等级为1级,‘中薯WN11’‘中薯567’‘中薯31’‘中薯620’‘中薯49’‘中薯568’‘中薯50’和‘中薯861’达到3级,其余品种晚疫病达到5级。‘中薯685’疮痂病发生率达到80.5%,其余品种未见发生。

在二次生长方面,‘中薯31’发生率达到50.6%,‘中薯早45’发生率达到55.4%,其余品种未见发生。在空心方面,‘中薯早43’发生率达到36.5%,‘中薯42’发生率达到40.6%,其余品种均未见发生。

3 讨论

本试验比较了马铃薯的生育期、植株形态特征、块茎性状、产量等,以产量和块茎性状为主要考核指标。试验表明,与对照‘希森6号’相比,增产幅度在10%以上的有‘中薯50’‘中薯24’‘中薯620’和‘中薯31’,产量分别为5 058、4 172、4 113、4 013 kg/667 m2,增产率分别为47.19%、21.41%、19.69%和16.78%,只有‘中薯50’达到极显著水平,‘中薯24’和‘中薯620’达到显著水平,‘中薯31’与对照在同一水平。在单薯质量大于150 g以上的薯块商品率方面,‘中薯50’‘中薯24’‘中薯620’和‘中薯31’分别为90.91%、83.14%、74.16%和67.82%,对照‘希森6号’商品率为81.86%,仅有‘中薯50’和‘中薯24’超过对照‘希森6号’。在二次生长方面,‘中薯31’二次生长率达到50.6%,其他3个品种未有二次生长。综上,‘中薯50’和‘中薯24’可以在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推广,‘中薯620’可适当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庆隆, 杨辉, 陈占飞, 等. 榆林马铃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1: 35-37.

[2] 方玉川. 陕西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10): 4-6.

[3] 张耘. 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科技支撑集约经营——榆林市农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 中国发展观察, 2008(Z): 52-58.

[4] 高凤宏, 张芙蓉, 方玉川, 等. 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化开发思路与建议[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2): 10-12.

[5] 汪奎, 方玉川, 吕军, 等. 晋薯16号在榆林市的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J]. 园艺与种苗, 2020, 40(12): 41-42.

[6] 李善才, 刘凤莲, 高纯香, 等. 陕北地区早熟马铃薯费乌瑞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马铃薯, 2005(3): 177-188.

[7] 韩伟, 方玉川, 李生龙, 等. 陕北地区夏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J]. 吉林蔬菜, 2009(2): 32-33.

[8] 方玉川, 汪奎, 吕军, 等. 陕北地区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中国马铃薯, 2020, 34(2): 65-71.

[9] 孙梦晴, 叶佳丽, 刘溢健, 等. 不同马铃薯品种干旱适应性与其钾素营养特性的关系[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4, 42(2): 1-12.

[10] 王雯, 焦智辉, 郭纪元. 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品种综合评价[J]. 寒旱农业科学, 2024, 3(3): 231-235.

[11] 朱炎辉, 崔长磊, 王敏, 等. 马铃薯新品种‘希森6号’的选育[J]. 中国马铃薯, 2017, 31(5): 317-318.

[12] 王珍珍, 梁希森, 孙莎莎, 等. 马铃薯‘希森6号’一年多点示范试验结果分析[J]. 农学学报, 2021, 11(6): 13-18.

[13] 吴岳, 钟子毓, 张良, 等. 金华市非粮化新垦地春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农业与技术, 2023, 43(20): 20-23.

[14] 常勇, 汪奎, 方玉川, 等. 陕西省榆林市马铃薯新品种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3): 27-28.

[15] ; 张圆, 方玉川, 汪奎, 等. 榆林市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8): 170-172.

[16] 高青青, 方玉川, 汪奎 等. 陕西榆林市马铃薯优良品种引进比较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17): 52-54.

[17] 权守菊, 张生梅. 互助县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青海农林科技, 2009(1): 93-95.

[18] 杨世林. 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种子世界, 2009(17): 41-42.

[19] 苏年贵, 张建玲. 晋西南山区墒情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中国马铃薯, 2011(2): 69-72.

[20] 胡志魁, 刘惠萍, 蒲志强, 等. 西吉县水地设施拱棚+地膜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中国马铃薯, 2011(2): 73-75.

[21] 李启立, 蒋先文, 张金龙, 等. 盘县马铃薯新品种(系)比较试验[J]. 中国马铃薯, 2011(4): 193-196.

[22] 权守菊, 张生梅. 互助县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青海农林科技, 2009(1): 93-95.

[23] 关倜, 汪奎, 方玉川, 等. 榆林北部中、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中国果菜, 2023, 43(3): 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