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2024-11-11刘越曾逸萱

摘要: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农业内部自身的脆弱性和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时刻都在警示着要提高农业经济韧性。依据2015—2022年中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利用模型实证分析验证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农业经济韧性的增强,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即不仅能够提高本地区农业经济韧性,对邻接地区也有促进作用。鉴于此,提出了强化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赋能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因地制宜地提出农业经济政策的发展建议,以期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效率;农业经济韧性;影响效应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5-0494-07

引言

农业是一国之根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坚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体现发展农业经济的坚定信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不确定难料、风险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更是要做好应对各类危机的准备,要“稳得住、起得来、有效益和可持续性”[1]。2022年和2023年的一号文件中都毫无例外强调,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的各类不确定的风险和挑战,确保粮食产量安全。要立足国情农情,提高农业产业韧性,推动以己供满足己需的农业强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不确定因素对农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2023年党中央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要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确保农产品的物流畅通。由此可见,农产品的流通网络畅通与否,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低与否对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安全以及农业经济的韧性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农产品流通效率作为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不仅反映了当前流通领域的发展情况,更决定了未来农民收入和农业农村发展程度,这也是当前研究“三农”问题的重点。

1 文献综述

韧性一词最初被生态学家Holling用于评价生态系统在遭受冲击后的自我修复能力[2]。之后在其他领域的逐步被应用,由此产生经济韧性。Martin等较为全面地将经济韧性解释为面对冲击的脆弱性、抵御能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等四个方面。Cellini和 Torrisi认为经济韧性考察的是当地区受到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以及在冲击后恢复到以前水平的程度。农业经济韧性近年来逐渐被关注,有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来对农业经济韧性进行测算的[3],也有学者认为农业经济韧性主要包括抵抗力和重构力两个方面。在梳理我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研究中发现,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张明斗等利用指标体系对中国2009—2018年31个省的农业数据分析得出中国各省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区域间的差异呈不断缩小的趋势[4];霍松涛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在不断增强,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与超变密度[5]。李九林在对安徽省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中发现,近五年皖北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主导因素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皖中地区则源于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皖南地区的整体韧性水平较低,在于难以形成规模化[6]。二是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唐莹则通过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来评价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得出应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发挥农业基础设施的韧性培育作用[7]。在数字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也有学者从数字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的重要媒介[8]。

农产品流通效率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乡村振兴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杨海丽等研究表明农产品流通效率与乡村振兴的耦合程度在空间分布上正在从低向高过渡,且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9]。王朝晖,唐芳等学者试图从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去寻找与农产品价格波动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农产品流通体系可以通过农产品供求、市场预期、经营成本等因素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应建立长效的农产品流通机制体系的策略[10]。江雪通过分析国内商贸流通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影响效应,发现两者之间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完善国内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韧性[11]。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已为农产品流通效率赋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农业经济韧性的研究还是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已有部分文献涉及农产品流通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计划,但鲜有学者直接探讨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农业经济韧性之间的直接关系。鉴于此,本文依据经济韧性的抵抗风险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变革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模型,深入挖掘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增强农业经济韧性提供经验证据。

2 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

农产品流通效率是指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流通产出与流通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农产品流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其效率的提高能够优化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时间,减少农产品的流通费用,提高农业经济系统的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一方面,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除了物质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外,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都会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农村人口的流出速度,加固当地的农业经济韧性。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涉及的环节众多,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加进,催生农产品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流通从传统粗放式发展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转变,提升农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创新变革能力。

2.2 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

农产品的流通本身就是一个跨时间、跨地区的环节,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农产品流通涉及不同区域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需要依据区域本身的比较优势来制定计划,通过贸易来促进地区间的要素流通,形成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可以帮助各区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互补。同时,借助农产品交易平台,打通信息壁垒,打破时空限制,拓宽农产品交易市场,增强本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减少区域间贫富差距的拉大,实现整体均衡发展。

2.3 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传导效应

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使得和农产品流通相关的其他环节的专业化分工逐渐细化,推进农村的农产品服务和增值加工业等新兴产业的加深和延长,诱发新的消费方式,刺激市场需求,加深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挖掘不同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一体化供销模式,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国内、国外的大循环。

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国31个省份,主要研究的时间段范围是2015—2022年。搜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农产品流通相关变量数据来源与《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各个控制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另外还有一些数据来源于我国农村、粮食和第三产业发展统计年鉴以及各个研究地区统计公报。研究中那些无法搜集得到的数据则需要通过插值法来进行赋值。

3.2 变量选取

3.2.1 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农产品流通效率(CEAP)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基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内涵,在借鉴孙先明,白乌兰(2021)[12],徐瑶,何永达(2022)[13]文献的基础上,从农产品流通产业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流通投入、流通产出来测算,其中农产品流通投入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农业从业人数、政府对交通运输财政支出、限额以上农产品批零业总额。农产品流通产出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农产品交易额、农产品出口额、交通运输增加值。表1给出了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计算指标。

3.2.2 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农业经济韧性(AEDR)作为被解释变量。参考郝爱民和谭家银[14]所构建的粮食体系韧性评价体系,对这一变量进行解释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抵抗风险能力、适应能力调整和创新变革能力。表2从三个维度反应了具体的指标。

3.2.3 控制变量 农业经济韧性不仅受到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故在模型中引入了控制变量,分别是城镇化率,用URB表示;地区生态环境,用ENV表示;城乡收入差距,用UIG表示。

城镇化率(URB):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收入会不断增加,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在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来源逐渐增多,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不再将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这一趋势必然对农业产出带来抑制效应。城镇化率主要通过城镇人口与区域总人口占比来反映。

地区生态环境(ENV):农业生产与地区生态环境紧密相关,通过对生态的开发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农业产出增加,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而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这一变量主要通过水土流失面积与区域总面积占比来反映。

城乡收入差距(UIG):城镇与乡村劳动力的收入来源不同,这也就导致城乡收入出现差距,这一差距的增大会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进而导致农业发展缺乏劳动力支撑,但是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也会使得农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变量主要通过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例来反映。

3.3 模型选择

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是如何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问题进行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如下模型:

[AEDRij=α1+α2CEAPij+α3Zij+λi+χj+εij] (1)

上式(1)中,AEDR是被解释变量,代表的是农业经济韧性,CEAP是解释变量,反映的是农产品流通效率,Z反应的是控制变量,[λ]和[χ]反映的是固定效应,其中前者反映的是个体层面的固定效应,后者反映的是时间层面的固定效应,i表示的是具体研究对象,j代表的是具体时间。

4 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实证分析

4.1 基准分析

分析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影响,逐步地加入控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模型分析显示,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的影响系数为0.325,这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即农产品流通率每提高一个单位,农业经济韧性也就提高0.325%。分析基准回归模型(2)-(4)可知,通过控制变量的添加,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的影响系数发生了改变,从0.325下降为0.314,且通过1%显著性检验。得到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会增加农产品流通水平,而风险抵抗能力以及创新变革能力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较大。分析各个控制变量对农村经济韧性的影响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负面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可能在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会有更多的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而外出务工,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建设。城镇化率与地区生态环境则显著正向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这也表明农业经济发展韧性较高的地区对城镇化率以及地区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助力乡村振兴。

4.2 空间效应分析

为了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影响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继续从空间层面进行考虑,进行空间效应分析。首先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业经济韧性是否在空间层面有自相关性进行分析,构建了邻接矩阵和莫兰指数,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业经济发展韧性莫兰指数的P值都要小于0.05,且Z值都大于1。表明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业经济韧性在空间层面上相关性较明显,同时不同省份之间的邻接效应也是比较明显的,具备空间模型分析的基础。

为了对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如下:

[AEDRij=α1+ρWAEDRij+α2CEAPij+ηWCEAPij+α3Zij+μWZij+λi+χj+εij] (2)

式(2)中,W 表示空间权重矩阵,ρ、[η]和[μ]反映了不同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第一个反映的是农业经济韧性,第二个是反映的是农产品流效率,第三个反映的是控制变量。对上面的模型进行检验,且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表5的结果:

表5从三个方面反映空间模型回归结果,分别是杜宾、误差以及滞后三个方面。对上述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模型中的三个空间效益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对应的结果分别为0.258、0.286、0.274,表明在不同空间模型中农产品流通效率都会正面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上下游产业的衔接。通过分析空间溢出和邻接作用,其中SAR模型的rho值为0.315,SDM模型的rho值为0.116,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各个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韧性都受到邻接地区的影响。分析SAR模型可知,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每提高一个单位,邻接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会提高0.315%。分析SDM模型回归结果可知,农业经济韧性带来的邻接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系数为0.116。对控制变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负面显著影响农业经济韧性,说明收入的拉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城镇化率和地区生态环境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城镇化率和地区生态环境正面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尤其是城镇化率带来的影响最大,这也表明农业经济发展韧性与城镇化水平紧密相关。

为了深入挖掘两者在空间上的影响效应,将空间效应划分为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如表6所示,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值分别为0.218、0.149和0.052,均在1%下水平显著,与上文的研究结果一致。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直接影响效应和总效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直接效应要小于间接效应,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并不会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带来空间效应。城镇化率(URB)和地区生态环境(ENV)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且都是正面影响,这也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当地和邻接地区的农业经济韧性,地区生态环境变量也会对农业经济韧性带来相同的影响。

4.3 稳健性分析

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稳健性进行检验,本研究运用了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一个是固定效应方法,另一个是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测度方法,结果如表7所示。经分析可得,农产品流通效率显著正面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表明上文所得到的回归结果均具有稳健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效率是助力农业经济韧性提高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5—202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农业经济韧性和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指标体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基准回归结果得出,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使引入控制变量,结论依然成立。而城镇化率对农业经济韧性有负面效应,生态环境对农业经济韧性有正面效应。第二,从莫兰指数分析中得出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农业经济发展韧性之间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不同省份之间存在邻接效应。第三,从SDM、SEM和SAR多个空间模型分析中得出农产品流通效率均会正面影响农业经济发展韧性,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在优化本地区的农业经济韧性的同时,对周边其他地区也有促进作用。第四,通过稳健性分析,即使替换了被解释变量,结论保持不变。

5.2 建议

一是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作用,强化农产品交通运输建设、运输设施建设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相关部门要鼓励农产品流通体系新模式,大力发展相关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建设,普及各类生鲜团购渠道和平台,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直接获取性,并以此推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较少低端无效供给,增加高端有效供给,以流通促振兴。二是科技赋能,促进农场品流通的空间协调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在双循环与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下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就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利用信息化、数智化建设,整合内外部资源,减少中间环节,多渠道地展开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销模式,提升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扶持建立农业产业链的自动分拣技术、冷链等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产品信息的可溯源化,实现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衔接。三是关注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农业经济韧性影响的异质性,受内外各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地区的发展呈现差异,需因地制宜地发挥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韧性培育作用。农业经济是多个产业、多个区域不断融合、不断交叉的结果,注重弥补农业经济韧性体系的短板,提升成熟地区的优势,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促进系统内各维度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网评论员.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N].农民日报,2022-11-01(001).

[2]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1):1-23.

[3] 蒋辉,张驰,蒋和平.中国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1):20-32.

[4] 张明斗,惠立伟. 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识别[J].世界农业,2022(1):37.

[5] 霍松涛. 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23,39(6):1-3.

[6] 李九林,滕璐. 安徽省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J].华东经济管理,2022(11):75-78.

[7] 唐莹,陈梦涵,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3):292-300.

[8] 赵巍,徐筱雯. 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8-90.

[9] 杨海丽,郭昊,邹建涛. 双循环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效率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动态演进机制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23(2):85.

[10] 唐芳. 流通市场要素与非市场要素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机理[J].商业经济研究,2022(13):142.

[11] 江雪,商贸流通业效率对农业经济发展韧性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3(12):164-167.

[12] 孙先民,白乌兰.新格局下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1(23):118-119.

[13] 徐瑶,何永达,华东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11):73-75.

[14] 郝爱民,谭家银.数字乡村建设对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0-24.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ilience

LIU Yue, ZENG Yi-xuan

(Wanjiang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8,China)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Faced with the internal frag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external environment, it is always a warning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5 to 2022, and uses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to verify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ilie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efficiency helps to enhance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there is a certai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the local agricultural economy, but also promote neighboring area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f strengthen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mpowering the circ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ith technology, and propos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 policies tailored to lo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ilience; impact effect

(责任编辑:叶松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