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适合针灸
2024-11-08赵增凯徐昭
针灸凭借立竿见影的疗效,在短视频上又火了一把,许多人都想尝试这一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然而,毕竟是扎针,不能随意尝试,哪些人群适合接受针灸成了“好奇的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梳理针灸的适用范围和人群,读者朋友们可做了解。
针灸的基本原理
针灸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生理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经络,中医认为是人体的能量通道,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穴位是通道上的关键节点,每个都与特定的器官或功能密切相关。当毫针被扎入穴位时,通道内的能量受到刺激,便能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这种作用可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平衡阴阳,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针灸的作用机制复杂,既包括局部效应,如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也涉及全身反应,如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功能等。最新研究表明针灸刺激可引起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物质,从而可以有效缓解疼痛。
针灸可治疗的常见疾病
1. 疼痛类疾病: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针灸可疏通经络,对全身各个部位的疼痛症状都有良好效果。例如,对于头痛患者,刺激特定穴位,可有效缓解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症状;颈椎病患者通常被颈部酸痛、肩背不适折磨,针灸不仅能舒缓肌肉紧张,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腰痛是现代人的常见困扰,无论是急性扭伤还是慢性劳损,针灸都能快速缓解疼痛,让患者“直起腰杆”。
2.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经络的功能包括现代医学中神经的功能,因此可通过调节经络功能改善神经系统症状。例如,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等问题,针灸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面瘫患者及时针灸干预可加速面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病程,让患者重展笑颜。
3. 各个器官疾病:穴位分布于体表,但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针灸可通过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治疗脏腑疾病。以肺为例,哮喘患者因呼吸道痉挛、分泌物增多而呼吸困难,针灸可缓解支气管痉挛,减少炎症反应,有效控制哮喘发作;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被咳嗽、痰多困扰,针灸可化痰止咳,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复发。又如脾胃,胃痛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可调节胃肠道功能,减轻胃酸分泌,缓解疼痛不适;对于便秘患者,针灸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排便功能,让患者摆脱便秘困扰。五脏六腑的疾病均可通过针灸治疗或缓解。
4. 妇科疾病:中医朴素辩证法用阴阳看待万物,如人体内气属阳,血属阴;经络、脏腑也分属阴阳,而疾病是阴阳不平衡导致的,针灸可调节人体内阴阳,从而治疗疾病。例如,许多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是阴阳不和之证,针灸通过调节气血、改善子宫血液循环,平衡阴阳,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围绝经期女性常有心烦易怒、潮热出汗等症状,这是体内阴虚化热的表现,针灸可调节内分泌功能,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帮助女性平稳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针灸的适用人群
1. 慢性病患者:慢性病患者是针灸治疗的首选对象。慢性病难以根治,症状反复发作,出现症状时,可通过针灸特定穴位,有效改善症状。
2. 亚健康人群:许多人没有明确疾病,却常疲劳、失眠、情绪低落,中医认为这都是阴阳不平衡的表现。针灸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压力,提升整体身心状态。
3. 对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者:有些患者或疾病采用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或出现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此时针灸可成为新的选择,作为一种温和的治疗方式,针灸在具有治疗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4. 希望减少药物使用:长期服药给生活带来不便,不少患者也担心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希望少吃一些药。针灸是很好的替代疗法,通过刺激人体自身调节功能治疗疾病,无需依赖药物。对于某些慢性病,针灸有助于控制病情,从而减少药物剂量。
针灸的禁忌证
1. 出血性疾病患者:皮肤内扎入毫针一般不会出血,如果有少量、点滴状出血也属于正常情况,可自行止血。然而,血友病、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接受针灸治疗,此类患者凝血功能较差,一旦针灸时出血,可能难以止血。有轻度出血倾向患者,可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施针,但不可自行操作。
2. 严重心脏病患者:面对扎针,难免紧张、恐惧,同时针灸对神经有刺激作用,因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高风险心脏病患者不适合针灸,这类患者心脏功能不稳定,针灸刺激可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慢性稳定性心脏病患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可酌情选用温和手法针灸。
3. 孕妇:孕妇并非完全禁忌针灸,但一些特定穴位不可使用,如刺激足三里穴、合谷穴等穴位容易引起子宫收缩,孕期禁针。孕妇接受针灸治疗时,必须由专业中医妇科医生评估,选择安全穴位,采用温和手法,确保母婴安全。
4. 皮肤感染者:局部皮肤感染、皮疹、溃疡等患者,感染部位及周围区域不宜行针。针刺可能加重感染,甚至导致感染扩散。待皮肤病变痊愈后,可考虑针灸治疗。如果遇到全身性皮肤病,建议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针灸的注意事项
接受针灸治疗时,安全至关重要。首选正规医疗机构,由具备资质的医生操作,不建议在家自己学、自己操作。治疗前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避免空腹或过饱;治疗后休息片刻,多饮温水,避免剧烈运动。针灸过程中可能出现轻微不适,如酸、麻、胀、痛等感觉,属于正常现象,中医称之为“得气”;如果感到头晕或局部剧痛,应立即告知医生。出针后偶尔有出血,可用干净棉球按压止血,个别患者可能出现皮下出血,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