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分化小农户的路径选择

2024-11-08张超冯星源

摘 要:小农户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主体,在组织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较差以及农业技术滞后等因素影响下,易产生不合理分化,进而引发土地权益和农村经济等方面诸多问题。实现小农户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衔接,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小农户生产目的与实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探讨小农户主动与被动的分化,主动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重点在于引导发挥优势,被动分化小农户的衔接任务则更应关注保障机制的健全。在此基础上,依照中国发展现实特征及小农户分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从多元价值追求角度入手,提出了主动分化小农户发挥合作优势、提升经营能力、引导产业技术升级以及被动分化小农户保障合法权益、解决实际困难和健全社会化服务等多条有效衔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小农户分化;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0.1;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6-0071-12

引 言

“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这决定了小农户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其作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坚持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充分发挥小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因此,如何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方式赋能小农户农业生产,充分激发小农户主观能动性、实现其与现代化农业有效衔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命题。

改革开放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小农户主体地位的确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就进入我国学界的研究视野。20世纪末,随着小农户局限性的逐渐凸显,学术界开始对其发展前景进行探讨,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小农衰亡论”和“小农稳固论”[1]。前者认为,小农户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发展需改造甚至消灭小农户[2];后者则认为过于激进的农业现代化策略并不可取,我国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重视小农户的现代化,提高其地位[3],构建适应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其兼业化经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4]。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至此,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成为学界相关研究的重心。

关于小农户分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农户分化的内涵解析、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必要性、衔接载体及实施路径等方面。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农户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主要在其承包地上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经济主体[5]。根据家庭劳动力和收入中农业与非农业比重的不同,可以将小农户的分化类型划分为纯农户、兼业农户和非农户三类。兼业农户则可进一步划分为非农兼业户与农业兼业户[6],其结构和性质朝着纯农户性质比重下降、兼业农户及非农户性质比重上升的方向发展[7]。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人力支撑与传承农耕文明的载体[8],小农户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农业中占据不容忽视的主体地位和主要作用[9]。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对于优化农业生产流程以及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经营体系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这种衔接将有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从而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与经营效益[10]。

关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有效载体选择的探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入的演变过程。早期研究主要围绕农产品和土地作为衔接的载体,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种传统方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因此,研究视角逐渐转向以农业社会型服务为载体,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对农户组织形式认识的深化,更是对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问题的深入反思[11-12]。尽管研究视角发生了转变,但共识是,小农户要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必须借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推动力。这些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洞察力,成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后盾。他们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帮助小农户提升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与现代农业的顺利对接。

在衔接路径选择方面的研究,随着政策环境的优化和导向的明确,主流研究逐渐聚焦于服务带动型和产业链整合型两大方向[14]。服务带动型路径强调通过提供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生产技术和市场销售问题,从而提升其参与现代农业的能力。产业链整合型路径则注重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中,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以上两种路径的效能发挥都离不开农民的组织化。农民组织化不仅能够帮助小农户更好对接市场和服务,还能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然而,现有的衔接路径将现代农业的衔接群体限定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参与农业生产”的范围内,这无疑排除了一部分规模农户以及不断增加的离农农户。

在当下城镇化与工业化齐头并进的浪潮中,小农户群体的分化现象愈发显著。从“在农”的坚守,到“兼业”的徘徊,再到“离农”的选择,每一步分化都可能具有不合理、不均衡的隐患。特别是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经济结构中,这些小农户面临着更多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这些由于不合理分化导致的小农户在现代化农业转型中的处境尤为艰难,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难以顺利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就小农户本身而言,他们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并非被动承受者,而是拥有多种选择和可能性的主体。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应仅追求高效与规模,更应尊重农民自主选择的权利,扩大衔接群体范围,基于主观需求而非生产经营方式探讨小农户分化,从而给予小农户更多关注。例如,那些选择“离农”的农户,在城市缺乏稳定的住所、职业和收入来源,往往在城市的边缘挣扎,一旦陷入非农收入困难的境地,随时可能选择重返农村,重拾农事[15]。

以往衔接路径研究中对衔接群体的限定使得因不合理分化而产生的小农户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困境。他们不仅要应对生产环境和发展机遇的巨大变化,还要努力寻找自己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位置,这种困境不仅不利于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也阻碍了他们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基于不合理分化小农户难以融入现代化农业的现实问题,本文重新审视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基于小农户分化的主观因素,探讨更符合小农户实际需求的衔接路径,以期推动分化小农户有效融入现代农业体系,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一、中国农业现实特征与小农户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的普遍特征,更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各不相同,这源于现实特征的差异。例如,英国采用集约式、综合性的种植和畜牧管制制度提高土地生产率,但这一方法在美国并不适用,间接导致美国30年代国民经济停滞。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间,也存在于欠发达国家[16]。因此,在讨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现代化衔接前,应对我国农业结构性特征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在小农户既是我国现今农业主力军、也是未来农业现代化重要参与者的背景下,探讨小农户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土地细碎化致使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下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9.179亿亩,排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而人均耕地约1.5亩(世界平均水平0.206公顷约3.1亩),排名第118位,整体资源禀赋具有人多地少的特点。同时,我国农村改革中“按人分配”的土地分配制度必然导致农户经营的土地往往分布在家居周围、互不连接、但在一定合理距离之内,即土地细碎化[17]。土地改革早期,较少的土地承载了较多的农业生产力,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偏低,严重影响粮食产量[18]。随着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细碎化导致耕种技术效率的低下[19],而规模经营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分割的固定资产(农具、收割机等),带来农业产品成本的降低[20]。如图1所示,我国粮食总产量增速放缓,意味着农产品总量不足的矛盾已经转为结构性矛盾。受土地细碎化的影响,农业的特殊均衡并不能随着小农户生产要素的改变而改变。成本上,小农户耕种成本相较现代化规模农业较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存在效益低、竞争力不足的问题[21]。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粮食进口规模持续增加,出口量远小于进口量,存在粮食安全隐患,农业国际竞争力不足。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小农户占据重要地位,但土地的细碎化决定了其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首先,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缺乏有效合作和联合。由于小农户个体经营规模小,彼此之间的合作和联合程度较低,导致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不易形成规模效应,面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时很难通过自身力量有效抵御。其次,在现代化农业体系中,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加之龙头企业本身的逐利性[22],使小农户在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过程中极易处于劣势,单个小农户不得不独自面对大市场,进而造成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益较低。小农户独自参与大市场,极易产生市场信息的不对称[23],小农户很难判断市场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难以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从而导致生产过剩或供应不足。这种情况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因价格波动而影响农户经济收益。组织化程度较低以及长期以来市场信息的闭塞,致使小农户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容易遭遇市场排斥[24],限制了小农户生产效益的提高,甚至促使其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

(二)城乡差距过大致使小农户经济基础薄弱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跟不上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25],越来越多的小农户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消费的需求。根据结构转变学说代表性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和投资往往从必要的“初级活动”转向各类第二产业活动,然后进一步扩大到第三产业的稳定变动。这种稳定变动带来了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条件是各部门人均产出的提高以及劳动力从人均产出较低部门向人均产出较高部门转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市依然薄弱,从图3可以看出,尽管农村消费水平近十年来明显提升,但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严峻。小农户出于收益最大化驱动选择城市作为发展目标,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加之土地退出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部分土地的利用率不足甚至荒废,进而破坏粮食产能。粮食产能一旦遭到破坏,要恢复往往极为困难,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现代农业已摒弃传统农业局限于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模式,展现出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pzRz+AVJKwRu/6NwbFnRTfoc25I2EBlAXciMwSAspRI=。在此模式下,城市中融入了农业生产,农村也嵌入了工业发展,形成了一种协调统一的布局。这一变革促使农业从单一的初级生产向多元化、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转变,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以及广泛的社会化服务。为实现这一转变,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支撑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包括购买高性能农业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型农业技术等。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经济差距使得我国小农户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在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中很难承担必要投入,即使有意愿改造农业生产方式的小农户,由于现代化农业设备价格高昂、缺乏足够资金也无法引进先进设备,难以扩大种植面积或养殖规模,进而影响农业产值和生产率的提升。另外,新型农作物品种往往需要较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农户由于资金不足,加之人力资本的长期投入不足,迫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长此以往,小农户逐渐被现代农业边缘化,难以融入现代农业体系,被迫退出现代农业生产。

(三)产业结构不均衡致使农业发展落后

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变为现代的农业部门,而是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加快农业产出和提高生产率。相较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依然落后。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的差额逐年拉大,发展极不平衡。舒尔茨认为,城镇工业增长的地理差别通过资本向农业生产的流入和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流出,对农业发展和农户收入产生影响[26]。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用于农业生产,资本涌入到农业生产中来,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是这种发展对小农户而言,从学习新技术到投入使用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竞争力越来越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7],进而出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间的不匹配。小农户生产的现代化直接体现为小农户的产业升级[28],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但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使得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普遍面临技术落后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更限制了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衔接。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但由于年龄、身体、资源禀赋等约束以及市场风险的难以预估,大部分小农户无法独自实现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29],只能继续以传统的农耕方式进行生产。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是关键,但小农户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不仅延缓了农业现代化步伐,也导致不合理分化的产生。

综上,我国土地细碎化、经济发展落后以及供给结构不均衡的现实特征,使小农户农业生产遭到组织化程度低下、经济基础较差和农业发展落后等多重因素的掣肘。因此,小农户单凭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现代农业的高效对接。这不仅加速了小农户分化的步伐,也极易产生不合理分化。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小农户分化是必然趋势,这种分化并不意味着农业产能的下降,也不代表小农户的消亡,但过度分化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主观需求下分化小农户的划分

我国现阶段的小农户并非依靠传统农业的“小农”[11],他们已经伴随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程被植入了现代农业的特征。无论是主动分化小农户还是被动分化小农户的产生都源于土地细碎化、城乡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均衡的现实特征以及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经济基础差、技术落后等制约因素。按照劳动力和收入中“农”和“非农”的比重差异进行划分仅仅体现了小农户分化的“量”,而小农户分化的“质”并不能从中有所体现,即分化并非对所有小农户都是合理的。我们需要关注分化小农户在面对相同制约因素时不同的预期和需求,帮助他们实现符合分化特征的预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以人为本”推动小农户的分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小农户分化的原因与目的,本文将小农户的分化划分为农业生产中处于劣势、为获取更高报酬产生的主动分化,以及农村基本生产生活难以维持、为满足实际生产生活需求产生的被动分化。实际上,产生这两类分化的现实特征和制约因素是一致的,差异在于小农户分化的目的和实际需求。基于此,本节根据分化小农户的内涵和产生途径对其进行划分。

(一)主动分化小农户

1.小农户因务农收入较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不足而主动分化。土地细碎化导致小农户普遍组织化程度较低,但小农户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传统经营理念使其宁愿处于生产效率较低的传统经营状态中也不愿参与市场竞争[30]。即使有扩大生产意愿的小农户增加了农业投入,但面对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其竞争力仍显不足,难以使实际产出价值有所增加,进行的是对生产没有实际贡献的“零价值劳动”[31]。动态二元理论中,进行零价值劳动的这部分农户,可以在不消耗除了转移费用外任何其他成本的前提下,将劳动转移到其他方面(如工业化)[32]。相同的成本投入往往在城镇比在农村能获得更高收益,这样的零价值劳动造成小农户经营动力不足,进而主动放弃改造农业,选择前往城镇[33],这部分农户自然产生分化直至完全退出农业生产。

2.城乡差距导致农村经济基础普遍较差,小农户经营成本加重产生分化。首先,传统农业对现有技术状况的任何变动都有天然的抗拒力,每一项农业技术都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实践不断改良而逐渐被采纳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具体到小农户,其选择新技术则意味着打破过去常规,需要承担技术要素投入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小农户作为主观个体,会通过经验验证新技术给自己带来的额外收入是否高于其前往城镇创收[34]。相较进城工作,改造现有农业带来的收益并不确定。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小农户不仅需要适应新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还要应对日益增加的生产成本,由此产生巨大经济压力。一方面,小农户需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然而,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资金有限的小农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小农户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生产资料,生产规模受限,很难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这进一步增加了改造成本。这种实践对比和不平衡导致了小农户更乐于参与工业现代化进程而不愿参与农业现代化改造,进而产生分化。

3.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小农户与现代化企业投入回报差距的不断扩大进而产生分化。这种不平衡不仅导致农业的相对落后,而且使一部分小农户在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工上面临巨大挑战。由于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农产品无法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大削弱了小农户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市场竞争力。由此,许多小农户选择转行或完全放弃农业生产,转而寻找其他生计方式。即使那些坚守在农业领域的小农户,也面临着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不仅抑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在这种背景下,小农户向规模农户的转化变得尤为困难。小农户不仅需要克服技术水平的限制,还需要面对资金、市场等多方面挑战。此外,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扩大生产规模,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等多个因素,这使得小农户较难参与现代农业价值链,在利益分配上更是处于劣势[35],进而产生分化甚至退出农业生产,转向其他产业。

(二)被动分化小农户

1.小农户与规模化、专业化农业生产部门间竞争挤压效应不断显现[36],由此产生分化。随着现代农业供给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资本由其他部门涌向农业部门。相较传统小农户,这些资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更雄厚的资金、更广泛的信息和销售网络,因此能更好完成现代化农业的目标,从而创造收入。在规模生产经营的资本运作下,虽然国家对粮食价格进行规制,但规模化、公司化经营使得小农户通常只能处于依附地位,企业一方面凭借实力将生产和市场风险转嫁给农户,另一方面又将农户的收益限制在生产领域而自己独占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23]。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增长,加之数字化的普及和高端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农产品的盈利种类逐渐向有机、绿色、健康等高端农业方向转移。在此大背景下,传统小农户无法承担高昂的前期投入和维护运输成本,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生产,从而被迫退出农业生产。

2.城乡差距导致小农户实际生产生活需求难以满足,进而产生分化。我国虽然已经迎来刘易斯拐点,但农村依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34],为解决城镇劳动力短缺和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通过“三挂钩一维护”等政策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截至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2%,较改革开放初提升48个百分点,城镇化人口增量超过欧洲人口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城乡之间协调不足问题。小农户市民化的主要目的是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虽然城乡整体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因诸多原因仍存在明显差异[37]。为了追求更好的医疗、福利设施及良好的子女教育资源,小农户更愿放弃农业生产转向城镇劳动。这部分小农户进城,往往意味着永久性退出农业生产,同时,其下一代投入农业生产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3.产业结构不均衡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其他产业,造成农村生产条件落后,进而使小农户产生分化。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技术普及滞后等原因,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理念等仍然停留在较为落后阶段。在没有现代化机械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小农户往往只能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大型农场或农业企业,难以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工,削弱了其在现代化农业中的市场竞争力,迫使其转向兼业或退出农业生产。同时,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加剧了农业领域的资源分配问题,当大量资源被投入到工业或其他高利润行业时,农业领域的投入捉襟见肘,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技术的滞后。小农户在面对技术落后和市场风险时,往往缺乏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加之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去应对市场变化,也无法及时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因此难以承受的风险和先天脆弱性使其不得不产生分化甚至退出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小农户面对相似的制约条件会表现出主动和被动两种截然不同的分化类型(如图5所示)。这种分化导致不同类型下的小农户具有各自独特的需求和特点。因此,在探讨如何将这些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时,不能简单依据他们参与农业生产的方式或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来假定衔接路径的一致性。相反,应当从分化产生的内在动机出发,对不同类型的分化小农户分别进行分析和讨论,才能确保衔接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分化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理论逻辑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技术和组织两条路径[7]。基于此,许多学者从充分挖掘生产力的角度探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理论逻辑[38]。有机衔接并非单方面的一厢情愿而是双向共赢的过程。因此,接下来本文从分化产生的主观需求入手,讨论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衔接的理论逻辑,并据此对分化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合理路径予以聚焦。

(一)主动分化小农户的衔接逻辑

主动分化小农户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引导这部分小农户发挥自身优势是实现其与现代化农业衔接的关键。

1.对因生产经营动力不足产生分化的小农户,促进其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关键在于充分激发其扩大生产的积极性。首先,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给予小农户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外部条件限制,提高生产效益。其次,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激发小农户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体化经营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小农户市场竞争力。最后,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也是激发小农户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包括提供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等金融服务,以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服务能够降低小农户的生产风险,提高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从而使小农户更愿意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提高生产效益。

2.对因经济差距加重经营压力而分化的小农户,需通过提高生产效益实现与现代化农业的衔接。短期内,重点在于通过帮扶措施减轻小农户的经济压力,提高经营效益,确保他们能够稳定参与农业生产。长期而言,必须注重对小农户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培养提升,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为缓解小农户的经济压力,要加强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通过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降低小农户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经济成本,减少小农户的风险负担进而提升经营收益,增强发展动力。同时,加大对小农户教育培训的投入,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班,向小农户普及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收益。此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力度,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这不仅可以为小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的支撑和保障。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还要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完善,通过构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将小农户纳入其中,使他们能够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提高经营收入,减轻经济压力。

3.对因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投入回报差距扩大而产生分化的小农户,应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创新优化,实现与现代化农业有效衔接。实施引进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发展新业态等多方面产业结构创新,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增加小农户的收入来源,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创新还能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从政策、企业和社会等多层面综合施策,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小农户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另外,农业产业结构的创新要动态关注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确保小农户能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真正受益。

(二)被动分化小农户的衔接逻辑

对于被动分化的小农户,衔接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在于健全保障机制。提供规模化服务以保障不完全竞争下小农户的合法权益,突破农村发展瓶颈解决小农户实际困难,持续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健全社会化服务。

1.对因挤压效应处于不利地位的分化小农户,衔接现代化农业的关键在于提供为他们规模化服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小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依赖于其他经营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39]。这种依附关系可能导致衔接过程出现不平等和不稳定情况。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小农户往往难以获得与大型农业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为保障小农户的合法权益,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共同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市场信息分享等规模化服务,帮助小农户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土地作为小农户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其合理利用和流转对于小农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决定彻底退出农业生产的农户,应在尊重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落实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完善农民宅基地退出机制,为小农户建立小型家庭农场和联合经营提供有力支持。鼓励和支持小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为资本下乡和小农户科学经营提供便利,帮助被动分化的小农户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收益增值。

2.对因实际需求难以满足而产生分化的小农户,衔接重点在于强化制度保障,突破农村发展瓶颈。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小农户能够共享发展成果。首先,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小农户在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减轻经济压力,保障基本生活。其次,完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稳定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农业再保险机制,有效降低小农户参与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强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韧性和能力。同时,政府应充分利用乡村振兴优惠政策,加强财税支农体系建设,在财政支农和税收惠农方面给予小农户适当倾斜。金融机构应更好落实普惠金融政策,为小农户经营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另外,农业主管部门还应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购买商品化农业技术及服务,为两者衔接提供公益性技术支持,解决小农户农业科学技术需求。

3.对因农村生产条件落后而被动分化的小农户,应持续提升生产条件、优化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紧密结合。其一,政府应通过投资、补贴等手段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依托公益性服务机构提升生产效益。无论小农户选择何种融入方式,如共营、入股、代耕或托管,都应依托公益性服务机构,聚焦农技应用、信息汇集、金融保险等关键环节开展服务。同时借助现代农业经营优势,如自觉性、组织性和协调性,弥补小农户在理念、组织和技术上的不足,优化融入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而引导小农户低成本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现现代化转型[40]。其二,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让“专业人干专业事”,通过服务规模化促进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的农业服务提供者能够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同时小农户不再需要承担高额地租压力,从而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农业生产本身,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其三,以社会服务帮助小农户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通过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有效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出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分化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现代农业的特点之一在于农业生产功能除了满足基本食物需求以外,更多体现在对农业多元价值的需求[41]。满足不同分化类型小农户的多元价值需求,实现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衔接,主要有两种思路(见图6)。其一,以引导发挥小农户独有优势为核心,通过发挥小农户合作优势,降低小农户经营难度,引导小农户技术升级。其二,以健全保障机制为重点,旨在保障小农户合法权益,解决小农户实际困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以上思路,本节将就具体衔接路径展开讨论。

(一)主动分化小农户的衔接路径

1.激发小农户内生动力与自身能力,发挥合作优势。创新经营主体,通过鼓励小农户积极“抱团”,发展合作社经济,解决土地细碎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竞争力。首先,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农5d91a93f09f551e36c1a5319674c59cf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了,不但可以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还可以发挥调节作用,防止两极分化[42]。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分摊小农户大型农机设备使用、技术采纳等成本,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产量和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缺乏组织导致生产动力不足的小农户提供长效的、内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创新以小农户为主导的新型组织载体。中国当前大部分合作社都是“假合作社”[43],许多合作社由“大户”主导或控制,合作社的核心经济目标也被精英们过滤,现存的垄断被加固,农民与商业之间的不平等被维持[23],导致小农户在合作社内部不断边缘化。要以血缘、宗亲等相联系,建立以小纯农户和兼业小农户为主导的新型村庄集体组织,让小农户通过共同合作、共享资源、分享经验、分担风险等方式共同开展种植、养殖和销售,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合作优势。重视集体与小农户之间的衔接稳定性和持久性,以村镇为单位进行引导,适度扩大规模,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充分发掘食物、工业原料、贸易、经济增长、就业与收入、生态与环境、文化、旅游与休闲等经济功能。

2.提高生产经营效益,降低小农户经营难度。政府应积极建立和运用宣传平台,依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团体,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农业数字化、机械化宣传,提升现代农业推广服务对小农户的吸引力[44]。在国家原有的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之外,推广院(校)地共建、专家大院等农业技术服务模式。比如中国科协推广的科技小院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在近20个省份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此外,应加大构建灾害预警恢复平台、健全农机设备租赁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要素投入,便利农户生产,减小外部风险,引导小农户勇于尝试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小农户,使其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项要求。从种植、收购到再加工,因地制宜建立完善联动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现代化生产手段联动小农户耕种模式,吸引小农户主动参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并实现增收,打造农业发展新业态。

3.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小农户进行生产技术升级,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强化科技驱动,推动产业链升级,结合地域特点和市场需求[45],通过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提升小农户的产业竞争力。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企业为引领,建立加工原料基地并将小农户以契约的方式纳入产业链,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率,扩宽、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中国县域经济优势,完善从农产品种植、收割到再加工的全产业链结构,使小农户不脱离农村即可实现增收,不仅出售农产品,更出售农产品的二次、多次加工品和高端农产品。同时,发展乡村产业的目的是农民增收,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让广大小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使其能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生产力联合。借助数字媒体、电商等数字化手段招商引资,扩宽销售渠道,提高特色品牌知名度,开拓多元化特色市场。加强科技服务载体和平台建设,搭建集“农技需求-交流培训-农资交易-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服务数字化平台,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精准化、智能化服务,助推农业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整合资源,以创新电商平台为基础,健全市场转化机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以市场反哺产业和科研,实现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积极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加强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地区的小农户通过观光农业、生态园、农家乐等形式实现多元化创收,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转换,帮助小农户因地制宜增产增收,顺畅衔接农业现代化。

(二)被动分化小农户的衔接路径

1.提供规模化服务,保障小农户合法权益。由于体量小、竞争力弱,许多小农户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面临边缘化和不合理分化风险。实施规模化服务,将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升小农户经营地位,通过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解决规模化、公司化经营产生的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矛盾,保障其参与现代化农业的经营权益。比如江苏的“农户+农户+合作社”“联耕联种”模式[46],以及重庆梁平围绕当地水稻、柚子产业特色及农户不同需求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等[47],都是在不进行土地流转的情况下,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将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土地退出机制,实现耕地有序流转,维护兼业和非农小农户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通过创新农村集体财产管理体系,壮大集体经济,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制改革,成员确权、清产核算,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归属,实现小农户离地不离农,强化股权设置和管理,折股量化,保障集体资产增值和集体成员分红。

2.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突破农村发展瓶颈,解决小农户实际困难。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缩小城乡社会服务差距。首先,应以政府为主导从教育、医疗、社会公共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政府主导”不等同于“政府包办”,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带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的合理流转与高效协同。其次,发挥县域优势,以县城为核心提升公共服务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通过县城带动周边村镇创造小农户就医、就业、就学等公共服务生活圈,实现县域内“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同城同待遇。以此促进农民返乡创业,扩大县域人口回流规模[48],填补县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人才缺口。同时,对彻底退出农业生产的小农户,完善农民工就业支持体系,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和权益保障水平,并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49]。此外,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吸收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典型经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问题。循序渐进、统筹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数字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

3.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提升生产条件。首先,加强农技推广。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据统计,我国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50%,农技推广依然不充分。要激励科研机构向农村研究倾斜,尽快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其次,强化信息汇集。利用大数据将农技服务内容、技术类型与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精准匹配,帮助小农户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各类农业信息及时传递给小农户,帮助他们把握市场机遇,调整生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加大政府补贴范围和力度。结合实际对小农户加大补贴、提供支持,如发放新作物种子、新型肥料,提供保育支持等,促进小农户具备再生产基础条件。通过补贴和补助使小农户或小农户集体能以可承受的价格购买专业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等社会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政府应加强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检查工作成效,确保提供优质服务。

五、结论与讨论

由于中国土地分布细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的现状,小农户普遍面临组织化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及产业技术滞后的困境。要实现与现代化农业体系有效衔接,需要充分考虑小农户的分化现象,重视不同分化状态下小农户的具体需求和特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提供个性化衔接方案。由此,本文从主观意愿与实际需求出发对分化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的衔接路径进行探讨,将分化小农户归纳为因生产动力不足、生产经营成本加重及投入回报差距扩大产生的主动分化小农户,以及因竞争挤压效应显现、实际需求难以满足和生产条件落后产生的被动分化小农户。

针对不同类型分化小农户,本文尝试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衔接路径。具体而言,主动分化小农户可通过发挥合作优势、降低经营难度和鼓励技术升级的路径引导小农户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与现代化农业的有效衔接。被动分化小农户可通过保障合法权益、满足实际需求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来实现与现代化农业有效衔接。这些衔接路径关注小农户的主观意愿和实际需求,注重激发小农户的内在活力和潜力,通过合作机制、规模化服务、产业技术升级及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手段,帮助小农户克服组织化程度低、经济基础薄弱及产业技术滞后等困难。总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衔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根据农业发展进程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只有密切结合国情、农情,始终从小农户实际需求出发,分类解决好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实现与现代化农业的有效衔接,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安印,陈卫强.小农户存在的价值审视与定位[J].农业经济问题,2019(07):73-83.

[2] 赵磊.“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J].学术研究,2005(05): 36-42.

[3] 贺雪峰,印子.“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兼评农业现代化激进主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6(02):45-65.

[4] 杨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07):60-73.

[5] 张红宇.大国小农: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抉择[J].求索,2019(01):68-75.

[6] 刘然.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供需耦合协调理论探究——基于生鲜电商为介质的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3(01):106-118.

[7] 郭庆海.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问题,2018(06):25-37.

[8] 熊磊,胡石其.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找寻:重庆案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07):31-37.

[9] 阮文彪.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经验证据、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19(01):15-32.

[10] 宋建平.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理论与政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9(10):53-60.

[11] 叶敬忠,豆书龙,张明皓.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J]. 中国农村经济,2018(11):64-79.

[12] 李明星,覃玥.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回溯、时代内涵、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2(11):71-82.

[13] 张延龙,王明哲,钱静斐,等.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1(08):135-144.

[14] 武舜臣,胡凌啸,赵策.分化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1):101-109.

[15] 孟秋菊,徐晓宗.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21(01):23-37.

[16] PETER C T.The Turnip,The New Husbandry,and the English Agricultural Revolu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9,83(03):375-395.

[17] 许庆,田士超,徐志刚,等.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08(02):83-92.

[18] 万广华,程恩江.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J].中国农村观察,1996(03):31-36.

[19] 黄祖辉,王建英,陈志钢.非农就业、土地流转与土地细碎化对稻农技术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11):4-16.

[20] 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46(03):59-71.

[21] 魏后凯.中国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政策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7(05):2-17.

[22] 严海蓉,陈义媛.中国农业资本化的特征和方向: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资本化动力[J].开放时代,2015(05):49-69.

[23] 张铭.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重要性[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0):216-217.

[24] 熊雪,聂凤英,朱海波.西部脱贫地区小农户如何有效对接农产品电商市场——基于有限能力视角的重庆市秀山县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3(04):68-89.

[25] 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10.

[26] 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郭熙保,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96-205.

[27] PACK H,TODARO P.Technological Transfer,Labour Absorp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69,21(03):395-403.

[28] 王晓毅,罗静.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与小农户现代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3):64-74.

[29] 陈义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社再组织化——以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例[J].求实,2020(06):68-81.

[30] 刘兵.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J].农业经济,2022(10):74-75.

[31] BERDJ K.Disguised Unemployment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1957:4-6.

[32] PAUL S,MYUNG J.Technology Adoption and Firm Profitability[J].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7):952-962.

[33] 骆永民,骆熙,汪卢俊.农村基础设施、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与非农就业[J].管理世界,2020,36(12):91-121.

[34] 王亚楠,向晶,钟甫宁.劳动力回流、老龄化与“刘易斯转折点”[J].农业经济问题,2020(12):4-16.

[35] 胡凌啸,王亚华.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球视野与中国方案[J].改革,2022(12):89-101.

[36] 翁鸣.中国粮食市场挤压效应的成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11):29-39.

[37] 万广华,罗知,张勋,等.城乡分割视角下中国收入不均等与消费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22,57(05):87-105.

[38] 洪名勇,张安琪.农民视角下的乡村振兴:选择、困境与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23(10):70-78.

[39] 曾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4(03):86-87.

[40] 孔祥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05):20-22.

[41] 罗必良.小农经营、功能转换与策略选择——兼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0(01):29-47.

[4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141-148.

[43] HU Z P,ZHANG Q F,JOHN A D.Farmers’ Cooperatives in China:A Typology of Fraud and Failure[J].The China Journal,2017,78(01):1-24.

[44] 董志勇,赵晨晓.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02):80-88.

[45] 李大垒,陆迁,高建中.区域品牌生态系统对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1):127-137.

[46] 张锋.江苏联耕联种模式探究[J].江苏农村经济,2017(02):65-66.

[47] 苑鹏,丁忠兵.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模式:重庆梁平例证[J].改革,2018(06):106-114.

[48] 彭青.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的对策探讨[J].理论探讨,2023(02):161-168.

[49] 朱鹏华,刘学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35年发展目标与实践方略[J].改革,2023(02):47-61.

Path Choice for Dividing Smallholder Farmers in Chinese Styl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ZHANG Chao1,FENG Xingyu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2.College of Economic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

Abstract:Smallholder farmers in China are often divided due to factors such as poor organization,weak economic foundations,and outdat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This can lead to issues with land rights and the rural economy.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it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small farmers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mall farmers in a “people-centered” way,focusing on guiding and utilizing the advantages of actively differentiated small farmers in modern agriculture.The interface of passively differentiated small farmers should prioritize the soundness of the guarantee mechanism.Based on China’s development reality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small farm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the paper proposes several paths for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Chinese styl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tilize the benefits of cooperation,enh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ies,guide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of small farmers who actively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and ensur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ose who are passively differentiated.Additionally,practical difficulties should be addressed,and social services should be improved.

Key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smallholder farmers differentiation;urban rural differences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