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优势塑造中国式农技推广

2024-11-08樊凡崔彩贤

摘 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展开。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需要跳出就农技推广谈农技推广的思维框架,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看,尤其需要将农技推广置入党的农村工作来理解和定位。将农技推广充分置入党的农村工作,不仅是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更好转化为农技推广效能的客观需要,也是以中国式农技推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结合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组织起来”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路和办法来解决国家发展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难题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经过对当前中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践的总结和追问,发现以党建引领加快构建农技推广共同体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制度优势;农技推广共同体;中国式农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4)06-0061-10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做好“三农”工作和破解“三农”难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的号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尤其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更好发挥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比2012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科技兴农、科技助农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2]在这样的情境中,探讨何谓中国式农技推广道路,不仅是在“三农”领域提炼和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征程中巩固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支撑。综合来看,目前学界关于我国农技推广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

1.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3]有学者基于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增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源头产出与供给能力、鼓励和发挥多种主体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承接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以及推进若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是促进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策略”[4];有的学者认为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具有外生性的政府主导向内生于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转变,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其需要“以制度的完善形成内生的激励机制”[5];也有学者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内卷化现象的分析,认为“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升,迫切需要从科研评价体制、内生动力、转化主体,以及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重构。”[6]

2.关于农技推广模式的研究。“模式”一般指的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它标志着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7]有学者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和归纳将我国农技推广模式分为推广机构主导型、政府科技项目带动型、市场引导型和第三方主导型四种类型[8];也有学者在总结各地近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将涉农高校的农技推广模式分为试验示范基地、校地共建综合服务、校企专项合作以及直接服务经营四种模式[9];也有研究指出我国的农技推广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下组织再造、社会化组织有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农科教协同推广,随着对农技推广公益性的强化,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将更为基础和关键[10]。随着农技推广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增强,不少学者开始倡导“科技+服务”的农技推广模式,认为“构建农技推广多元协同模式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农技推广模式。”[11]

3.关于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研究。如何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是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的主要问题[12]。有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3]。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农技推广体系还不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不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期盼。”[14]由此,“加快完善‘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发挥金融在支持农技推广中的作用、提高农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以及加快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能力是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着力点”[14];也有学者认为 “建立‘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农业创新体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构建、优化平衡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平台化农技推广和成果转化体制以及重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激励机制是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15]

整体上看,当前学界对农技推广议题的研究,尽管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模式以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有可拓展的空间。由于中国的农技推广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开展的,这些可拓展的空间特别体现在从中国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体系等方面的差异看,关于中国农技推广议题的研究,还有待走出以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来看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维误区,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域。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由于农技推广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技推广效能,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就成了走好中国式农技推广之路的基础和关键。基于此,本文将农技推广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工程,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需要跳出以农技推广来谈农技推广的思维框架,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域并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来研究该问题。

1.要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深化提供思路和方法,是以对农技推广体系的恰当的理解为前提的。由于农技推广不仅涉及多个环节中的多个不同主体,要使农技推广成为体系,处理好不同主体的关系是基本前提,其中如何将不同主体组织团结起来实现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体化”是关键。以“一体化”来推动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需要处理好“一体”和“多元”的辩证关系。由于“中国的力量不是靠多元,而是靠一体”[16],要在坚持“一体”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多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征中国传统实践智慧的“共在存在论”能为我们带来启发。“共在存在论是以‘共在’而不以‘存在’作为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在共在存在论中,存在不构成问题,共在才是问题。共在是可选择的未定状况,是创造性的动态互动关系,所以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在存在论意味着共在先于存在,只有选择了共在方式,存在才具有在世意义。”[17]这即是说,农技推广所涉及的不同主体如果没有很好地“共在”,那么这些不同的主体就很难充分彰显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为推动农技推广所涉及多个主体的“共在化”,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18],需要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

2.要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深化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切入点不合适,研究发现和研究结论就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做好研究设计的基本前提。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上说,有效的、好的研究设计要能够容纳研究对象的各种可能状态,尤其是要考虑到研究对象最坏的状态,因为在研究对象的“各种可能状态中,最好的和比较好的状态无须考虑,因为它们没有形成社会困难,而在坏的各种可能状态中,只需要考虑最坏的,它就已经代表了所有困难,如果连最坏的困难都能够解决,那么其他困难自然就不在话下了。”[19]对本文来说,好的研究设计不仅要能够容纳农技推广所涉及的多个主体的合作困难,而且要为破解这些合作困难提供方案。这意味着,如何更好构建农技推广工作所涉及多个主体的合作框架,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关键。将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避免研究发现和研究结论的片面性。

3.要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深化提供思路和方法,既要考虑农技推广工作的一般性,也要考虑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的特殊性。由于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走中国式农技推广之路,“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20]。从这个方面看,不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不但需要将农技推广置入党的农村工作中来理解,而且需要将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嵌入其中。这意味着,将农技推广工作充分深刻置入党的农村工作中来理解,并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嵌入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中,不仅能拓展已有研究的视角、增加已有研究的背景信息、丰富已有研究的内容,而且具有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实践者和研究者提出新的问题、给出新的思路和对策,进而推进既有实践的改革创新以及理论研究的发展。

三、目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探索及需破解的主要矛盾

近几年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每年都会发布关于做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年度通知。回顾2017年以来的历次通知,不难发现,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不断健全农技推广的体系,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以及不断增强农技推广体系支撑服务“三农”中心工作的作用。为了有效提升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效能,学界和政界提出了多种对策和建议。有的认为要从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和转化机制等方面来优化农技推广体系;也有的认为要从凸显公益性、服务性和协同性以及推进农技推广社会化和延伸农技推广链等方面出发来重塑当前的农技推广体1cca4a8c146d0ed5a3a9a3b45d56c77c系。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21]这为深化当前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在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中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代方位,稳定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畅通社会化市场化技术服务渠道,加快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技推广服务格局”[22],并“在2025年基本建成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构建涵盖主要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农业标准化服务推广体系”[23],全国各个地区加快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步伐。其中,比较典型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优化农技推广机制和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支撑的探索。例如山西省通过省级重塑机构、市县规范设置和乡镇设立专岗等途径深化体系改革和稳定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定向培养公费农科生、分层级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和重实效实施协同推广计划来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能力素质,通过创新包联机制、拓展工作职责和丰富服务形式来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推广公益主责,通过创设省级奖项来激发基层干事活力。

2.对“纵能到底、横能到边”的农技推广体系的探索。例如山东省通过构建“省市县乡”四级纵向联动、“产学研推用”五方横向协同的联结机制来突出“大协同”,构建完善推广机制,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树立典型来注重“大提升”持续强化推广效能,通过关键领域的平台建设和技术供给来聚力“大集成”,突破关键瓶颈短板,通过规范农情监测、开展精准对接、强化示范引领以及开展集中攻坚来抓好“大推广”畅通“最后一公里”。

3.对汇聚合力、服务一线农技推广体系的探索。例如广东省通过深入实施农技“轻骑兵”乡村专项行动,以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导,统筹科研和乡土专家力量,建设1+51+100+10 000农技推广体系(即建设1个省级和100个县级农技推广驿站,联动5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认定培育万名农村乡土专家),依托品种、技术、装备3个载体,推动人才和科技下沉,开展全产业链、全方位农技服务。

4.对优化体系结构、强化公益职能以及区域化农业技术服务新模式的探索。例如江苏省通过构建以“网状服务架构、条块管理模式、精准定位目标、多元协同队伍、技术产业融合”为主要特点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打造“一区域一特色”农技服务品牌,推进农业技术区域化服务,强化公益推动县域农业科技供给新模式以及夯实根基推进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建设等途径,来破解基层农技推广职能整合力量不足、服务缺位的农技推广服务之困[24]。

尽管以上改革与建设农技推广体系的做法各有各的侧重,但是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朝着农技推广体系一体化和系统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的。为了不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找到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关键。毛泽东曾经敏锐地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25]“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等相结合的推广体系”,而“充分调动政、产、研、学、用等各方面力量”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与改革的关键。

基于“共在存在论”,我们发现:一是从客观方面看,虽然农技推广工作涉及社会、市场以及政府中的多个主体,但由于相关链接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以及系统集成的不广泛和不深入,这些主体更多只是碎片化的个体性存在,还没有走向整体性的“共在”,这导致并加剧了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中的队伍不稳、素质不高、一盘散沙与各行其是;二是从主观方面看,在这种一盘散沙和各自为政的情境中,农技推广所涉及的不同主体常常出于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只是善于从自身的利益看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tgFcfz9JiDtKzgoNpuTGTg==、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1],以致出现了部门利益化的问题和异化发展的现象,这进一步导致并加剧了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中的主业不突出、公益性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除此之外,当前的农技推广工作也缺乏一个能够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有力领导核心,还没有突出系统思维、将系统治理落到实处,还没有促成多元推广主体的深度融合,还没有实现多元推广主体的场景互通和功能互补,这不仅侵蚀了农机推广体系的“一体化”程度,而且使“多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更好发挥,造成了农技推广效能的低下和农技推广资源的浪费。

因此也可以说,当前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如图1所示)就是农技推广涉及的多个主体还没有被共在化,还未形成农技推广共同体,这是制约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更好、更充分释放效能的关键因素。

四、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进行的。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靠总结经验成长起来的”[27],如何更好结合中国共产党善于用“组织起来”“团结就是力量”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国家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难题的优良传统、基本经验,以及基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就成了本部分尝试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此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又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1]从历史上看,“组织起来”和“团结就是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家发展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难题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方法。结合这两个基本经验和重要方法,我们通过对既有研究与相关实践的反思发现,通过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来将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各个不同主体更好组织并使他们团结起来,同时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充分嵌入农技推广体系,使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更好转化为农技推广效能,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并以此来塑造中国式农技推广的根本途径。

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把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落实到公共事务治理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并将这些优势充分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落实治理有效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28]由于在我们国家农技推广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共事务,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看,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就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将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落实到农技推广工作上来,使具体的农技推广实践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制度优势赋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与框架如图2所示)。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29] 205《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应当注重发挥科技教育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把农业农村发展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有研究表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执政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30]。从实际来看当前的农技推广之所以普遍存在着科研和生产“两张皮”[29] 47以及“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2]等瓶颈问题,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农技推广体系“一体化”不足以及多元主体的“各行其是”,而这又是因为在当前的农技推广体系中缺少一个能够统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有力领导核心。与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中国的农技推广工作是在社会主义这个大前提下展开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其最大的优势[31]。客观地说,农技推广是一个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工作,要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离不开党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全面领导,只有确保党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才能保证农技推广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已经在诸多方面释放出了巨大的治理效能,但是目前还鲜见将党建引领嵌入到农村工作的农技推广方面。

以党建引领农技推广,也是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看农技推广工作的必然要求。由于当前还鲜见党建引领农技推广,如何更好将党建引领嵌入到农技推广的实际中以“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21],有必要从党在其他领域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寻找经验。从历史上看每当有重大的政策和措施需要落实的时候,党一直都有向基层派工作队的传统,而始终遵循党在农村工作诸多方面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本经验,是新时代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例如,为了做到精准扶贫,我们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贯彻执行”[32], 打赢人类历史上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战中,围绕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基层党建的做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的组织涣散问题,而且通过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制度推动了中央决策部署的充分落实、引导了社会资源的下乡。再例如,“十八大以来,各地社区所建立的党建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搭建了平台。”[33]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重大举措为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基本经验遵循[34]。其中,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选派工作队、建立工作站以及延伸工作链条等途径来“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不仅是实现农技推广体系“一体化”的根本保证,而且是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障。

(二)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中心开展有组织的农技推广

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特别需要处理好粮食安全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仅会塑造各农技推广主体的偏好,而且往往会诱使农技推广主体变得越来越短视和趋利。由于“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18],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5]的情境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为“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18]以及更加突出全面深化农技推广体系与改革工作的重点,需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中心开展有组织的农技推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只为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基础和平台,而且为更好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指南。

在这里还有必要讨论的是,在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中心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关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尽管需要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36]不少人误以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要将农技推广工作交给企业、交给市场,而政府只要做好“守夜人”的角色即可。其实,在我国的党政文件中不难发现“引导”和“主导”这两个词会被经常使用。从字面意思来看,“引导”指的是带领、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广义上指的是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带动某事物的发展;“主导”指的是统领全局、推动全局发展。尽管这两个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差别不是很大,但在党政机关的文件中这两个词的用意有很大的差别。在党政机关的文件中,凡是涉及到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领域,多用“政府主导”;凡是涉及到经济领域,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5]而多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实事求是地说,农技推广工作本质上是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要更好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应对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特别需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制度的差异及其所具有的优越性。有学者指出:一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出发才能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37],这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得以可能的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二是“从文明形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模式,采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新路,成功探索了以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38],社会主义也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定语;三是“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差异,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的组织管理方式存在根本区别”[39],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特别是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注重发挥公有制重要作用的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40],在其中尤其需要将公有制的巨大制度优势转化为“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的治理效能。

(三)以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嵌入农技推广工作为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看,农业的现代化助长了农业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农业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又拓展和深化了农业的现代化,尽管在当前出于对农业规模化和工业化的反抗,以及在受剥夺和依附的情境下争取自主权与生存权,使支配生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的逻辑进一步远离市场,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小农化”的运动[4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农业现代化的出现是建立在去小农化的基础和前提之上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农业的现代化与农业的规模化是相育相长的关系。一方面,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强化了农业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需要;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使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大国小农将长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42]。中国要实现的农业现代化虽然也离不开农业生产与经营的规模化,但其并不是以去小农化为基础和前提的,而是以小农的广泛参与为条件的。据最新的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户均不超过10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43]。

相较传统小农来说,现代小农是“社会化小农”,尽管小农的社会化大大提升了农户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但同时也对国家的保护和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4]。也许在遥远的未来中国的小农户可能会消失,但是在小农户将长期构成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绝对主体的情况下,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成了更好推进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41]。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进程中,由于农技推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更好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优势,激活基层科协和农技协、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45]295,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队伍共建以及业务共通等形式,拓宽农技推广领域、延伸农技推广链条以及“村社集体再造”[46]和“以村集体为基础推进农业的组织化”[47]等方式将农技推广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效能,并以农技推广来“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2]。

为了使农技推广工作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更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明确提出“国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等创新推广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这意味着中国的农技推广工作实质上是国家力量的体现。基于我国的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需要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诸种显著优势在农技推广工作中落到实处。在其中,尤其需要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及“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30]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全面充分嵌入到农技推广工作中。

(四)以“农民拥护不拥护和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农技推广效能的重要标准

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农技推广主体常常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还没有从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出发开展农技推广工作,这使不少农技推广工作失去了吸引力和生命力。虽然“供给保障有力、绿色高质高效、产业链条完备、竞争优势明显”[45]290是农业强国的重要1im7SjoOcCenGbalic7okA==标志,但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来看,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更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努力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48],将“农民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效能的重要标准。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需要广泛调动广大农民和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尤其离不开他们的广泛参与。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广大农民和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扎实推动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如果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能释放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效能,甚至不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它不仅会失去农民、失去生命力,也会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的有效推进和落实。在这个问题上,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一是可以通过提升人员队伍服务能力、做好知识更新和人员素质提升、完善丰富针对性技术服务内容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效率;二是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开展农民满意农技员推介活动;三是可以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增强农技推广工作的主动性;四是可以通过推进农业科教云平台以及农技推广App的应用和普及,实现农户与农技人员、专家之间的实时沟通互动。

要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效能的重要标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要让人民感到普遍满意,根本上取决于采用了新技术的农产品能否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这即是说在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中,要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规范农业生产过程[29]89-94。通过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来加快建设“供给保障有力、绿色高质高效”[45]293的农业强国,特别需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能够让人心安、让人民感到满意。

由于“农民拥护不拥护”和“人民满意不满意”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这些张力尤其体现在“一分耕耘未必会带来一分收获”“丰收并不意味着收获”以及“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方面。为了缓和这些张力,在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中特别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惠农力度,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保障在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五、结 语

对中国来说,依照“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的总要求深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公共管理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要善于从政治上看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这样才能看清其底色和全貌。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的发展经验不同,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富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以中国式农技推广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在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党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中心,以将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嵌入农技推广工作为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这不仅能深刻彰显释放和提升农技推广效能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中国式农技推广工作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且能在塑造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特征与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03-0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 新华网.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EB/OL].(2022-12-24)[2023-07-05].http://www.news.cn/politics/2022-12/24/c_1129230368.htm.

[3] 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EB/OL].(2024-04-26)[2024-07-05].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4ZjE5N2NmMDAxOTA1ZTUwY2ZhMTM1OWY%3D.

[4] 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3):378-385.

[5] 熊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外生向内生转变的机制与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11):83-92.

[6] 袁伟民,赵泽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内卷化:困境表征与破解进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2):104-113.

[7] 秦宣.“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J].前线,2010(02):28-32.

[8] 王济民,刘春芳,申秋红,等.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02):48-53.

[9] 彭凌凤.农技推广模式的创新探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农技推广的模式比较[J].农村经济,2017(02):104-109.

[10] 陈俊红,龚晶,李芸,等.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机制创新及经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04):25-29.

[11] 沈费伟.农技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模式研究——发达国家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9(06):172-178.

[12] 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4-7.

[13] 郭海红.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9(01):86-98.

[14] 本刊两会报道组.切实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科技产业,2017(03):30-31.

[15] 郭海红.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9(01):86-98.

[16] 费孝通.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M]. 张冠生,记录整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334.

[17] 赵汀阳.共在存在论:人际与心际[J].哲学研究,2009(08):22-30.

[18]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BE/OL].(2024-07-18)[2024-07-19].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40718/a41ada3016874e358d5064bba05eba98/c.html.

[19] 赵汀阳.初始状态的博弈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6(12):5-16.

[20]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4-9.

[21]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求是,2023(06):4-17.

[22]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议在山西运城召开[BE/OL].(2023-10-08)[2023-12-05].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0/content_6907709.htm.

[23] 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BE/OL].(2023-08-18)[2023-12-05].http://www.moagov.cn/zxfile/reader?file=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pzlaq/202308/P020230818505534665645.pdf.

[24]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会议典型发言材料[Z].2023.

[2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26]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2.

[27]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N].人民日报,2021-08-27(01).

[28]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E/OL].(2019-11-05)[2023-06-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05/c_1125195786.htm.

[29]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30] 金文成,靳少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现实基础、国际经验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23(01):18-32.

[31]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求是,2021(18): 4-15.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4

[33] 曹海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J].政治学研究,2018(01):95-98.

[34] 朱淑君.近代中国基层治理变革的设计、争议与困境 ——以城镇乡地方自治区域问题为中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4):23-30.

[3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BE/OL].(2013-11-27)[2023-06-05].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zhuanti/xxgcsbjszqhjs/2013-11/27/content_1814694.htm.

[36] 习近平.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EB/OL].(2020-05-23)[2023-06-05].http://www.gov.cn/xinwen/2020-05/23/content_5514220.htm.

[37] 周跃辉.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中国经济奇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06):21-28.

[38] 张博卡,刘靖北.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演进与内在逻辑[J].理论视野,2022(09):46-52.

[39] 骆前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征与优势——基于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1(05):9-19.

[40] 宋俭,刘淋淋.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2(04):9-16.

[41] 杨·杜威·范德普勒格.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斗争[M].潘璐,叶敬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

[42] 陈军亚.韧性小农:历史延续与现代转换——中国小农户的生命力及自主责任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9(12):82-99.

[43] 乔金亮.确保小农户在现在农业中不掉队[J]. 经济日报,2021(05):7-27.

[44]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8.

[45] 唐仁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M]//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6] 王海娟,胡守庚.村社集体再造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163-172.

[47] 潘璐.村集体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01)112-124.

[4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BE/OL].(2015-02-01)[2023-06-05].http://www.gov.cn/zhengce/201502/01/content_2813034.htm.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Shap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 Analysis of the Deepening Path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FAN Fan,CUI Caixia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To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are unfolding nationwide.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requires stepping out of the mainstream thinking framework that discusse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olely in its own context and viewing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governance.Particularly,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and posi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within the Party’s rural work.Integra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fully into the Party’s rural work is not only an objective necessity to better transform the advantages of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into the efficac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but also a rightful pursuit in accelerating the building of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hinese style.Combin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xcellent tradition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solv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challenges through it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organizing” and “unity is strength”,and after summarizing and questioning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it is found that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ommunity led by Party building is an effective path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Key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stitutional advantages;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ommunity;Chines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责任编辑: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