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
2024-11-07黄腾飞
《学习方法报》历史中考版 2024年16期
材料 研读(素养对接——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材料一 “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中国人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了,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
——顾维钧在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顾维钧为何会在签字仪式上发表上述讲话?对此,你有何感想?
原因:巴黎和会上,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感想: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弱国无外交,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进而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掌握话语权。
材料二 1925年,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提出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解决的办法是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具体讲,一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概括苏联实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苏联工业的发展状况。
历史背景:经过新经济政策,苏联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苏联长期落伍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体系不完备;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
发展状况:努力向工业化过渡;政府决定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