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浪潮下的挑战与应对
2024-11-07李宇鑫
《学习方法报》历史中考版 2024年16期
材料一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
——玻利瓦尔 我决不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决没有好下场!
——章西女王 ]
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为何会发出上述呼声?体现了什么共同精神?
原因:玻利瓦尔所处的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当地人民深受其害;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进一步加强了对章西女王所在国家——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共同精神:不畏强暴,英勇不屈,不怕牺牲,坚决反抗殖民统治,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材料二
[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拉津斯基 ]
如何理解拉津斯基说亚历山大二世像“两面神”?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扩展到俄国。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农奴制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同时也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解放后,成为自由雇佣劳动力,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俄国向近代化迈进。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因此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农奴制的一些残余,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农民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在改革过程中还爆发了空前严重的农民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