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陆军士兵训练伤病的影响及综合干预效果研究
2024-11-07姜杨黄宝宏周志雄
摘要:对我军陆军士兵应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进行体能训练干预,以观察其对士兵功能水平、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体能水平以及主观感受度的影响。采用以下方法:从某军区陆军一线作战部队选取205名陆军士兵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将205名士兵随机分成实验组(n=103)和对照组(n=102)。实验组士兵采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士兵采用陆军传统体能训练。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士兵的FMS得分、训练伤发生率、体能素质等指标进行测试与评估。得到以下结果:在FMS 7个单项测试中,实验组士兵有5项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军事训练伤病的评估中,实验组总伤病率由58.3%下降到30.1%,对照组总伤病率由56.9%上升到61.8%,实验组伤病率对比对照组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体能素质上,实验组的各项体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通过主观感受量表调查显示,实验组士兵对身体运动训练体系非常认可,主观接受度较高。取得以下结论: 基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设计的军事体能训练方案能够改善陆军士兵的身体功能性障碍,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且能够有效提高士兵的体能水平,综合效果较好,值得陆军大规模推广。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陆军士兵;训练伤;军事体能;部队
中图分类号:G804.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4-0388-09
引言
在我军部队的常规训练中,陆军士兵的军事体能训练内容有基础的力量、耐力、速度以及灵敏协调等训练,还包含有格斗训练、匍匐穿越、越野行军等专项军事体能。从近些年的研究来看,欧美等国家在军事体能训练中运用大量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进行部队常规体能训练,军事体能训练相对科学化,且有一套相对固定的体系,对于提升部队的战斗力较为有效[1]。我国士兵军事体能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虽然不低于欧美等军事强度,但是训练伤高发,严重影响了部队士兵的战斗力。主要是由于我军现行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都较为传统和单一,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2]。尤其一线作战军官缺乏新的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而且在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训练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没有清晰的训练思路,容易导致训练安排的不合理[3]。我国目前有关军事体能训练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单一军种和新兵训练等领域[4],很多研究与部队士兵的实战训练结合不紧密,且研究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繁杂,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军事体能训练体系,不利于在一线作战部队中进行大规模推广。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在2012年左右被引入到国内,是一套相当成熟且先进的训练体系[5],它更加注重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率,设计上以多关节、多维度的功能动作为出发点,包括神经对肌肉动作的控制,强化身体的本体感觉等在内的多种训练模块,目的是减少训练中的动作代偿,提前预防运动损伤以及全面提升体能水平[6]。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最早被引进并应用于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领域[7],随着国内外对其研究的深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与学校体育教学如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中[8],以及儿童青少年体适能以及武警、消防官兵等特种行业[9]。本研究在总结陆军一线士兵实战体能需求的基础上,基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整合设计出一套科学化、系统化且易于推广的陆军军事体能训练方案,并将其引入到一线作战部队的日常军事体能训练中进行研究并观察其效果,以期对我军部队军事体能训练规范化和体系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实验研究对象从某军区陆军一线作战部队随机选取205名陆军士兵。其中实验组士兵为103人,对照组士兵为102人,两组对象参与为期16周的训练干预实验。通过对两组实验对象基本情况进行对比,不具备统计学差异。基本情况见表1。
1.2 实验干预方案
1.2.1 FMS指标评估与测试 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测试人员对两组士兵各进行一次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受试士兵依次完成深蹲、跨栏步、直线分腿蹲等七项动作模式的测试,受试对象重复三次动作,测试人员分别从正面、侧面和背面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并记录最后得分。评分标准:FMS测试总分为21分,每个动作满分3分,评分标准依次为完成测试时有痛感(0分)、无法完成测试(1分)、能够完成测试但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要求(2分),以及能够按标准要求完成测试(3分)。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主要是从人体的平衡、稳定和灵活性三个维度入手,七项动作模式的测试对应人体在肌肉力量、体态、灵活性等不同问题的评价,其中深蹲、跨栏步、直线分腿蹲和体旋稳定性四个动作模式可以有效评估出身体左右两侧的对称性。深蹲、肩关节灵活性、躯干稳定俯卧撑三个动作模式可以有效评估出胸椎和肩关节的稳定性、对称性以及灵活性。深蹲、跨栏步、直线分腿蹲三个动作模式可以有效评估髋、膝、踝三个关节的灵活、稳定及对称性。通过七项人体基本动作模式测试,来找出身体肌肉和关节存在的不稳定和不对称性,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纠正训练,来解决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代偿和弱链,达到预防和降低运动损伤的目的[10-11]。相关研究表明,FMS 测试得分与运动或训练损伤的发生率呈显著相关,测试为14 分以下人群其受伤概率是14分以上人群的2.3倍,尤其是双边测试得分不一致的人群受伤概率会大大增加[12]。
1.2.2 伤病问卷及现场调查 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部队军医会对205名受试士兵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同时进行伤病诊断。主要调查和诊断内容是受试士兵近16周训练以来的伤病发生情况,包括有无训练伤,在进行何种训练时发生的损伤,发生训练伤的时间,发生训练伤的部位,训练伤对身体的影响等。军事训练伤的判断标准是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指士兵在进行军事训练中发生的骨骼、肌肉和软组织等部位的损伤,包括拉伤、扭伤、劳损伤、破裂伤等情况。并在干预训练结束后,对实验组士兵进行主观感受调查,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的主观接受程度,对训练方法和内容的评价,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满意度等。
1.2.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验设计与干预 两组受试士兵的体能干预训练时间均安排下午4点到6点之间,为部队每天下午的正常体能训练时间,训练时间为1个半小时。如无特殊安排,一周训练6天,周日休息。实验组士兵由教官带领依照设计好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进行体能训练,对照组士兵则依照陆军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两组受试士兵除每天90min的军事体能训练不一致以外,其他时间训练安排均保持一致,执行部队每日规定的军事训练任务。对照组受试士兵训练干预方案见表2,实验组受试士兵训练干预方案见表3。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前后运用SPSS 22.0对评估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受试士兵的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的均值和标准差(Means±SD)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受试士兵自身前后的指标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Samples T Test)分析和处理,两组受试士兵训练前和训练后指标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分析和处理。两组受试士兵训练前和训练后伤病指标数据采用列联表检验(contingency table)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前后两组士兵的FMS得分及伤病预测对比
在16周的训练干预实验前,在对两组士兵的功能性筛查通过对比(表4)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士兵在各项得分上没有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士兵的整体平均得分较低,尤其是在14分及以下的人群中,实验组为26人,占全组的25.2%,对照组为22人,占全组的21.5%。研究表明,FMS总分在14分及14分以下的人群,运动时发生损伤的概率是14分以上人群的2.3倍。由实验前测试可知,两组士兵存在功能性障碍的人数较多,在训练中发生损伤的概率较高。
经过数据对比可以观察出,实验组在FMS七项测试中较自身训练前均有提升,其中在深蹲、跨栏步、直腿主动上抬、肩关节灵活性四项测试的得分提升明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测试较训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FMS七项测试中较自身训练前,只有四项得分提升,包括总分在内的其他四项指标得分均有所下降,且在跨栏步、直腿主动上抬和体旋稳定性三项提升较少,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只有躯干稳定性俯卧撑一项提升较大,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陆军传统体能训练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上肢力量训练内容较多有关。在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在深蹲、跨栏步等七项测试和总得分上,实验组士兵成绩均超过对照组。其中,在深蹲、跨栏步以及直腿主动上抬相较对照组士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直线分腿蹲、肩关节灵活性和测试总分相较对照组士兵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可以说明,实验组士兵的身体基本运动功能水平提升较大,在实验结束后功能性动作障碍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士兵。
2.2 实验前后两组士兵训练伤发生率的对比
经伤病调查问卷统计及军医现场调查,两组士兵在实验前训练伤的发生率均较高,实验组总训练伤病率为58.5%,对照组总训练伤病率为60%,经统计对比(见表5),两组士兵伤病率在训练前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从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病数据来看,实验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由58.3%下降到30.1%,对照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由56.9%上升到61.8%。通过列联表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组在拉伤、扭伤、破裂伤等全部五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对训练损伤的预防具有一定效果,优于陆军传统体能训练方案。
2.3 实验前后两组士兵体能水平的对比
2.3.1 实验前后两组士兵力量水平的对比 引体向上用于评价士兵上肢肌肉群力量水平,立定跳远用于评价士兵下肢肌肉群力量水平,平板支撑用于评价士兵核心肌肉群力量水平。通过数据对比(表6)中可以看出,在训练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士兵在三项力量水平测试中均有提高。通过组内对比发现,实验组在三项力量素质与自身训练前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在上肢力量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他两项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在实验后对两组对比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三项测试力量水平的指标上均有非常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1)。
2.3.2 实验前后两组士兵速度水平的对比 100m跑也是陆军部队用于评价士兵速度能力的主要指标。通过表7对比发现,在干预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士兵在速度能力的测试中均有显著提高。通过分析得出,实验组士兵的提高幅度要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士兵在100米跑测试上的速度相比对照组平均快了0.59s。
5公里武装越野是部队评价陆军士兵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部队评价士兵作训能力的核心指标,同时本研究加入了最大摄氧量测试作为综合评价士兵耐力水平的指标。从表8可以看出,实验组在5公里越野的测试中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虽有所提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训练后数据对比,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最大摄氧量方面,两组与自身训练前对比均有提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两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士兵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2.3.3 实验前后两组士兵耐力水平的对比
2.3.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平衡和灵敏水平的影响 单足闭眼站立作为评价士兵平衡稳定能力水平的测试指标,从表9来看,实验组在训练后较之前成绩平均提高244.42秒,对照组在训练后较之前成绩平均提高29.64秒,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平均多233.84秒,两组指标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10m折返跑作为评价士兵灵敏协调水平的测试指标,表中看出,实验组在训练后较之前成绩平均提高0.8秒,对照组在训练后较之前成绩平均提高0.12秒,实验组相较对照组快0.77秒,两组指标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1)。
3 讨论
3.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陆军士兵FMS和军事训练伤的干预效果分析
我军陆军士兵在日常作训中,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部队训练的难题,严重影响了我军战斗力的形成。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军陆军士兵的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海军和空军士兵,尤其是陆军一线作战人员的军事训练伤病率多年来居高不下。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存在着多方面原因,其中造成此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训练方式不合理,训练方法不科学[13]。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作为国际先进的训练理念已经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许多良好的效果,其训练核心是在提前检测出运动员受伤风险因子,然后施加训练干预,能够预防和减少运动训练伤病的发生率,提高运动员训练效率,促进其专项体能水平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尝试从运动训练的角度探究如何减少军事训练伤,提高陆军士兵体能水平。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引入到陆军士兵的日常体能训练中,对陆军士兵进行训练干预,以此来检验其对部队军事训练伤的预防干预效果。
在16周的训练干预实验中,根据实验组训练前测得FMS各项得分,可以评估出陆军士兵在进行军事训练中易发生伤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在体旋稳定性、直线分腿蹲和过栏步这三项动作模式中表现最差,有35人三项得分均没有超过2分,说明我军陆军士兵在身体一侧出现不平衡时稳定性表现最差,在日常进行军事体能训练时主要关注点在力量和耐力训练上,缺乏对核心肌肉群和髋膝踝内部支撑肌群的训练,不能在训练中时刻良好的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导致受伤概率大大增加。有21人在直腿主动上抬测试中得分只有1分,说明士兵在进行力量训练中更多关注前侧肌肉链的训练,忽视了后侧肌群的训练,通过调查得知,陆军士兵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时,以徒手或负重深蹲,鸭子步、蛙跳等方式作为主要的下肢肌肉群力量训练手段。长期训练,虽然能提高下肢肌肉群力量,但是更多的是前侧肌群的训练,后侧肌肉群缺乏有效的训练手段,导致大腿前后肌群力量不对称,腘绳肌的主动收缩能力差,所以在主动直腿上抬上得分较低。通过测试得知,士兵在七项动作模式测试中躯干稳定俯卧撑表现最好,有83人得了满分3分,通过调查可以分析出,我军陆军士兵在进行基础体能训练中,单双杠练习、俯卧撑、引体向上是主要的力量训练手段,因此上肢力量较强,所以在躯干稳定俯卧撑这项动作模式上表现最好。因此,实验组根据FMS得分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动作模式及准备训练和功能性纠正训练这两个模块,能够从加强陆军士兵单边力量、支撑稳定性肌群、肌群柔韧性和灵活度这几个角度入手,去着重解决士兵存在的问题。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干预方案中安排的再生与恢复训练,能够从多方面解决陆军士兵在训练后肌肉过度紧张,乳酸堆积过多的问题,较传统放松中只进行单一的静力性训练效果更好,减少士兵在训练中过度疲劳的问题,同样减少了因疲劳训练发生训练伤的概率。通过16周的训练干预实验,实验组在FMS总分和各单项得分上均高于对照组,可以看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中的动作模式及准备训练和体态纠正训练这两个模块能够有效解决受试士兵的功能性障碍,增强其基本运动功能表现。同时,根据两组士兵实验前后的训练伤病率对比,实验组士兵在16周的身体功能训练干预后伤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陆军士兵训练伤的预防效果值得肯定。
3.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陆军士兵体能水平的干预效果分析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干预方案根据陆军士兵的作战和训练特点,主要将训练分为动作准备及纠正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速度与多方向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平衡稳定性训练、能量代谢系统训练以及再生和恢复八个模块,在每个训练模块设计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且易于部队施行的训练手段来发展士兵的综合体能水平。并根据陆军士兵在执行作战训练时的不同体能需求,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干预方案的目标定位解决陆军士兵四个方面的需求:(1)在16周的实验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在发展陆军士兵力量水平的训练时,设计出以功能性力量训练[14]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15]两个模块为核心,主要使用实心药球、软式药球、MINI带、TRX悬吊系统等功能性器械对陆军士兵进行力量训练。在训练中强调陆军士兵的综合性和实战性,训练中不只是强调发展某一块大肌肉群的力量,而是全面提高士兵在执行任务时上下肢的协调发力能力,在训练中能够使全身各肌肉群得到有效刺激,避免出现肌肉力量弱链,有利于其执行高危任务所需肌肉力量的全面提高。(2)现代战争强调士兵的快速性、机动性。尤其在进行作战时,速度能力影响到士兵的作战能力甚至是生命。通过短距离冲刺快速移动到作战位置是陆军士兵在战斗中获得战术优势的重要因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在加强士兵速度水平的训练时,以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和速度与多方向训练两个模块为核心,采用抗阻弹力带、小栏架、跳箱等功能性器械对士兵进行训练,通过观察时间安排在每周一效果最好,这时候士兵一般身体疲劳得到恢复,训练欲望和神经肌肉兴奋性均较高。(3)耐力水平是士兵的基础指标,也是陆军士兵的核心指标,根据士兵作战体能需求设计出的能量代谢系统训练模块[16],主要目的是提升士兵的耐力水平,采用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本研究表明,在进行训练时以有氧耐力训练为基础,穿插进行中高强度的无氧间歇训练,能显著改善士兵的呼吸能力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在训练过程中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士兵在进行长途行军等耐力活动时的持续时间和体能储备。(4)陆军士兵在执行各种军事任务过程中常常需要快速机动到指定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不断地变换身体的位置和方向,又要有高度的快速反应能力,以保证身体能够快速躲避突然出现的各种危险[17],士兵的平衡和灵敏协调能力在这些情况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速度与多方向训练模块中,通过使用标志桶、跳台、小栏架等器械设计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手段[18]能够强化士兵神经系统对肌肉控制的功能,同时应用药球、平衡垫、bosu球等器械进行平衡稳定模块训练能够加强其身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协调发力能力,核心部位的稳定性,能够有效提高其在快速移动中不断变换方向和位置的能力,增强战斗效率。
通过16周的训练干预,实验组士兵的神经和肌肉系统得到充分激活,大部分士兵在训练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上下肢协调配合发力的能力得到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得到加强。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士兵的综合体能水平较对照组士兵有显著提升,可见根据部队设计出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验干预方案,不仅能够预防和降低军事训练伤病的发生率,同时能够加强士兵的综合体能水平。实验组士兵在进行根据陆军士兵作战特点安排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训练后,体能水平能够满足每天长时间高强度的军事训练。
3.3 陆军士兵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主观感受分析
在16周的训练结束后,实验人员对实验组的每名受训士兵进行了主观训练感受评价的调查,了解实验组陆军士兵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主观感受如何,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0所示。受训士兵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安排主观感受最好,说明了陆军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且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严重影响了陆军士兵的训练积极性和训练效果。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合理,方法和手段多样,容易调动士兵的训练热情,同时提升了训练的质量。同时在调查中,有70%的士兵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安排的训练量和强度较部队传统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合理,且能够提升自己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士兵在训练干预实验的中期普遍感觉体能较以往有较大水平的提升,同时在进行大强度训练后,肌肉酸痛的情况越来越少,体能恢复情况良好。由此可见,针对陆军士兵设计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较陆军传统体能训练效果更好,且易于被士兵接受,普遍反映情况较好,值得进行大规模推广。
4 结论
(1)通过16周的实验可以看出,采用基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设计的军事体能训练方案的实验组士兵,其FMS得分与训练伤的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实验组士兵的训练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从实验前的58.3%下降到实验后的30.1%,而对照组则从56.9%上升到61.8%。结果表明通过提前检测并针对性地纠正士兵的运动功能障碍,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因训练导致的损伤发生率,效果显著。
(2)实验组各项体能监测指标的测试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力量、速度、耐力和平衡稳定性等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相较于部队传统的军事体能训练方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提高士兵的综合体能水平,增强其在军事训练和一线作战中的能力。
(3)实验组士兵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的主观接受度较高,反馈显示其对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和训练强度的科学安排表示满意。此套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不仅能提高士兵的体能水平,还能增强其训练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且训练方法和手段易于在一线作战部队中推广,对提高我军当前军事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具有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杜宝宇,闫琪,刘妍.中美军事体能训练特点对比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8):73-80.
[2] 宋小波,王斌,张丹璇,等.不同预防措施对军事训练伤影响的系统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8):64-72.
[3] 孙鲁琨,范真真,彭霈,等.功能动作筛查(FMS)预测新兵军事训练伤的队列研究[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2,43(5):602-606.
[4] 仲显彬,李柏苇.实战化训练背景下部队体能训练问题与对策[J].军事体育学报,2017,36(4):15-17.
[5] 李卫,阙怡琳,石煜,冯海涛体能训练前沿理念与实践创新——第二届中国国际体能大会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114-128.
[6] 李燕,赵焕彬.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进展与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2):10-14
[7] 康灵,林松,李玲,夏忠梁.中国身体功能训练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47(1):125-130.
[8] 王结春,李春,王鹏.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程“翻转式”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46(4):382-386.
[9] 闫琪,刘妍,杜宝宇.应用现代体能训练方法提高陆军士兵军事体能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8):20-25.
[10] COOK G,LEE B, BARB H. 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 - part 1[J].National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6(1):5.
[11] COOK G,LEE B, BARB H.(2056).Pre-participation screening: the use of fundaments as an assessment of function - part 2[J]. National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6(2):8.
[12] Cook G.动作-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体系[M].张英波,梁林,赵洪波,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439.
[13] 杨杰,杨飞,黄文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预防军事训练伤的作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4(1):62-64.
[14] 刘瑞东,刘建秀,李庆.功能性与传统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比较研究——基于下肢运动生物力学、FMS和运动能力测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5):79-87.
[15] 尹军,肖敏敏,谭振则.两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案对身体姿态控制影响程度的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39(3):118-124.
[16] 李学亮,李春满,房作铭,等.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变向速度影响的Meta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3):288-298.
[17] 郭冬冬,王斌,林惠茹.士兵军事体能训练表现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8):51-57.
[18] 杨中皖,能量转化视角下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4):396-400.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Function Training on Training Injuries and Diseases of Army Soldie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Effect
JIANG Yang1,HUANG Bao-hong2,ZHOU Zhi-xiong3
(1.Social Sports Department,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Sports, Hefei 230051,China;2.Military Sports Training Center,Training and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Beijing 100072,China;3.Institut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ports,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tervene in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for our Army soldiers using the physical exercise function training system, in order to observe its impact on the soldier's functional level, occurrence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ies, physical fitness level, and subjective perception. Method: 205 Army soldie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frontline combat units of a certain military region for a 16-week experiment. The 205 soldie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experimental group (n=103) and a control group (n=102).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oldiers received physical exercise train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soldiers received traditional Army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The FMS scores, training injury incide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of soldi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were tested and evaluated. Result: In the 7 individual tests of FMS, soldie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5 of them, and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In the evaluation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ies, the total injury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ecreased from 58.3% to 30.1%, while the total injury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increased from 56.9% to 61.8%. The injury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In terms of physical fitnes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physical fitness indicator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ive perception scale surve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oldiers highly recognized the physical exercise training system and had a high subjective acceptance. Conclusion: The military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program design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ody movement function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physical functional disorders of Army soldier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military training injur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hysical fitness level of soldiers.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is good, and it is worth promoting on a large scale by the Army.
Key words: physical exercise function training; Army soldiers; training injury; military physical fitness;troops
(责任编辑:叶松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