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学校体育“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主题、建设方略和工作实施
2024-11-07汪俊张振华
摘 要:梳理“十四五”时期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建设主题,理清学校体育的实施方略和路径。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从终身体育的视角审视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从为国育才的目的调整与改革教育方式及模式,从“立德树人”出发做好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以“三全育人”为中心做好学校体育实践路径的设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使学校体育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育人空间,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借助这一研究的价值,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学校体育的建设,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做好“十四五”时期学校体育的新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主题;建设方略;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24)04-0380-08
引言
俗话说“心有高标,方可远行。”为了推动我国迈向“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的生活,开启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针对未来怎么变、如何变,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擘画了从“十四五”规划到“二〇三五”的宏伟蓝图。基于此,《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2020—2025年)规划》中为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注重贯彻高质量发展主题”的新使命和“加强体教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1] 。显然,这一表述已成为开辟学校体育新境界、新场景、新蓝图、新局面的重要指南,推动今后学校体育迈向新征程的根本遵循。那么,如何充分认识和造就这一重要历史目标在学校体育的实现,深刻理解其的新要求、新方式、新主题,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公平,去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就成为必须思考、必须回答好的命题。做好这一研究,努力把握新形势新要求,明晰这一路径和范围,找准自己的方位开好局起好步。自觉把这一理论体系贯穿于学校体育的研究和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起更加全面的教育体系,发挥好学校体育在“十四五”人才培养的新作为,就成为未来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如有研究指出,“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出现比较完整、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统一的整体。”[2]
1 正确认清制约学校体育“十四五”新征程存在的问题、科学把握时代任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按照《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导要求:“我国体育事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的主题,也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 那么要推动学校体育继续深化好《“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新征程的建设与发展,就要明确新征程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新发展的出发点是什么,决策和部署是什么,变了什么、怎么变、变到哪里去?也就是说,要把发展愿景转化为发展方式和实际行动,就必须把准新发展的界分和指向是什么,工作的任务和布局是什么,方法和路径是什么等一系列关键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方能坚定不移地把新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方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健全体系,提升体育教育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做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正如有研究指出,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在发展中逐步前行的过程,为了防止和克服只认识概念而不懂得实质,显然只有认清未来工作的内涵与特点才能“纲举目张”[4]。
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5]那么,从体育教育来看,这一基本矛盾主要集中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的方面。“不均衡”指的是如何让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体育教育不均衡,实现“体育教育公平”。“不充分”指的是如何提高乡村及薄弱学校的体育教育质量,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都能共享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因而,如何完成《“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对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这一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和根本遵循。为此,如何正确认清制约“十四五”新征程中学校体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公平有效的教育体系,实现“体育教育从有到优”高质量目标的发展,就成为未来必须努力的方向。为此,有研究指出,我国学校体育70年建设与发展的特性有三个表现,一是其从重视知识传授,到强调能力发展,再到全面素质的提升。二是其从服从政治需要,到服务社会建设,再到促进人的发展。三是其从外延式的粗放发展走向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6]。
理论表明,系统功能的发挥,既取决于要素的水平,又取决于结构的合理性。那么,要解决学校体育“十四五”时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改变在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的资源方面,既存在着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的供给不均、供给不公的缺憾,也存在着学科体系发展不够科学、总体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美好体育活动追求的这一不足。抓好“十四五”期间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这一机遇期、窗口期和关键期。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实施目标时就必须明确针对性,那么,就要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公平,去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为此认为,学校体育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根本性的问题,才是可为的。
其一,要使学校体育各个方面与“建设高质量发展体系”和“建成体育强国”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各个领域的改革都能体现这一基本特性,提升体育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在发展理念上,要以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向质量全面提升阶段迈进,充分发挥好学校体育课程在“十四五”时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发展方式上,要以高质量为抓手推动学校体育体制机制的完善,统筹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率,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在发展要求上,要高标准补齐短板、高水平提升教育能力、高素质建设教师队伍、高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在发展目的上,一是将宏观教育改革和微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整体提升学校体育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二,全面提高对学校体育在育人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要让教会、勤练、常赛作为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推使体育课程的设计更具逻辑性、科学性、衔接性,体育教学的实施更具创新性、适切性、实效性。那么,就要充分关注以下方面:一是怎么上好体育课,让学生喜爱体育课,使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享受运动乐趣。二是怎样让学生真正掌握健康知识、学会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增强体质。三是怎样让学生参与运动成为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怎样做好校园赛事,组织全员参与体育竞赛活动,实现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标。
其三,以做好“立德树人”工作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相关评价改革。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己任,做好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塑造,实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简而言之,就是把“业”变成“道”,使知识转化为“德性”,让学习者认识自己,认识人生,看见高处,胸有大道。为什么?因为,德性具有品格化、气质化、行为化的特征,会转化成为习惯。是感知客观、形塑主观、健康成长的人生根基,是青少年获得本领、奔向理想、通往社会的车道。那么,按照“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校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园地。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在品学上帮助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就不可能是好老师。同理,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莘莘学子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不能给予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德性浸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熏陶,整天只要求他们苦记死背知识、苦学死练技能,就不可能是一所好学校。
其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7]。那么,加快缩小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人群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每个学生学习起点的公平。使乡村孩子、弱势人群孩子、边远地区孩子能享有更多更好的体育教育,就必须提供足够丰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服务的选择性,为这些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学习条件,比如课内要有个性学习的条件、课外要有个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校园要有不同层次的竞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享受体育、热爱体育、学会体育。为此,各级政府要从普及、公平、优质、体系完备等方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部署。健全育人机制,提质培优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育硬件的建设,不断为学校配齐运动器材、建设好体育场馆设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运动条件。
其五,学校体育要突出知识性、教pmtnoQqcnOSuZZp1nrReN6a5UkA+oRc+O1pMw4XwbTY=育性、应用性、发展性等协同育人相结合,改革课程结构,推进教育教学的综合化、个性化,推进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技能与应用相结合,加快教学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尊重差异。设立体育课程和项目的“超市”,把体育课程与学生的优势、兴趣和风格相匹配,努力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获得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二是精准匹配学习策略,促进深度学习。努力寻找适合于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获取运动经验,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三是深化评改,突出评价的目的是发展人。把结果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学习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激发评价活力。四是深化体改,把提升学习获得感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学习体系,切实提升课程体系和教学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总之,上述认识可见,由于“规划”的运作,来自不同时间、空间、元素、部分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因而,“历史的实践表明,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进程。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只有精准地把握其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的规定,发展才能科学有效。”[8]显然,识别其任务与部署,明确其发展指向与要求,阐明其重心和主体,分析其路径与实施,把这一机制互动共生的关系厘清,才能真正认识和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2 正确谋划学校体育“十四五”时期的工作内容和部署,落实高质量的发展观
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学校体育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但当前在学校体育的教育中还存在着难以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教学环境条件差、教师能力不强等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制约。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美好体育活动的追求。惟此,改变这种不充分、不均衡的制约性,向人民提供满意的体育教育,实现学生最大发展区的发展,推进学校体育从不完全令人满意的教育,走向完全令人满意的教育——高质量的体育教育。船桨划得整齐一致,大船才能行稳致远。其突出的主题是“推动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其贯穿的主线是“教育强国提升现代化水平”,其根本指向是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发展目标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为此,着力解决学校体育在发展中课程、教学、师资、条件等各方面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增强改革的系统性,促进课程、教学、师资、条件等各个方面协调配合,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力、协同一致,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精准完成新时代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使命与任务,就成为未来必须完成的工作。正如有研究指出,“开展优质教育、优质教学、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是对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与解答。”[9]
从工作部署来看,要恪守“高质量教育”这一任务的实现,就必须围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中“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的要求上着力下功夫。在思想上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发展理念上要体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在发展方式上要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和任务,推动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实现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把上足体育课变成上好体育课,围绕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以足球进校园为抓手,学科核心素养为路径、终身体育是引领。在体育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内容和形式、种类和品质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用,普及优质教育供给,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这个根本目的。
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处理好体育课程的德育性与技艺性在人生中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养育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大情怀的人。避免发生体育教育只驻足于学科目标,却割裂于“立德树人”,或脱节于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的情况。
(3)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推进学习与应用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增强综合素质,给力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素养、体育品格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从工作实施来看,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要求,就要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
其一,系统总结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刻分析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满意为最高标准”,根据新时代人民对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广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社会关系和生活变化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以全局观点、战略眼光、全球视野谋划“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把握好“从有到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在目标设计上对标高质量,瞄定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远景目标,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其二,加快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优化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从体育教育的内容、质量和数量上,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在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的供给和效用、数量和种类,不断扩大体育优质教育的惠及范围,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满足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特长发展的需求。破解学校体育在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的不充分、不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动力之源。
其三,从已有学校体育实施的政策来看,一是教育质量的互构与互释,主要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尺度ao1jBPHmzEzGHiOsgXq18sZbnb4ROgt8hB59pMSDdBM=,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禀赋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着力扭转传统教育不科学的导向。以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学校体育教育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二是课程和教学质量的互构与互释,主要以《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分类课程实施,以《体育教学大纲》的学练形式介入实践,以“终身体育”目标取向为学业要求,以“会锻炼、懂健康、爱运动、有方法”去评价教学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指向,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建设方略来看,按照只有最丰富的生动感悟,才能达成实践最真实的认识的观点。那么,唯有在多彩的运动中学生才能掌握运动技能强健体魄,只有充实的掌握了健康知识才能有良好习惯的形成,唯有人人都融入竞赛中才能真正地锤炼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唯有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才能实现“四位一体”的教育目标。显然,要做好这一回答,完成这一要求,就要认真做好设计。
其四,要完成“运动素养”的目标,就要因材施教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就必须有面向人人的竞赛。要完成“健康素养”的目标,让学生养成健康习惯,就必须给予学生健康知识的丰富体验。要完成“品格素养”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创设品格体验的环境,给予学生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特长发展的任务。
其五,要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教学类型、学习方式、学业评价等多方面下功夫,推进课内教学、课外训练、校园竞赛三大体系走向融合。实施“以学定教、课外练习、多彩竞赛”相结合,促进学习能力的习得形成运动经验,教会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其六,体育教师要有较高的站位,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主线,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观念的及时转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解决学习“懂、会、乐”的缺失,以高标准和严要求使自己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体育教育者。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感、成就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体育教育。
其七,要从改革创新、面向未来,补齐短板、特色发展和凝心聚力、协同育人的3个方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破解“学校体育在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的不充分、不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动力之源。
3 正确把握学校体育“十四五”时期的工作重心和主体,迈好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教育结构体系是对国家教育状况架构的成熟、定型和稳定的描述。那么,没有发展目标的明晰,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架构的牵引,发展方式就缺乏清晰。为此有研究指出,“一定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0]
其一,从根本遵循来看。“十四五”时期学校体育的工作重心,就是以“立德树人”、素养发展、因材施教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会运动技能,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增强综合素质,让学生不断成长、成材。为中国腾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人才基础,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仰者、践行者、捍卫者。为此,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学校体育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再简单地延续学校体育历史文化的已有状态,不能再简单地固守学校体育改革的已有经验,不能再简单地重走学校体育实践的已有路径。那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加快体育教育现代化,提档升级开启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做好终身体育目标建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功能清晰是做好一种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认清学校体育的发展重心在于培养人的本质规定与方向,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自觉地理解《教育十四五规划》的精神,深入贯彻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将发展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体育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根本上健全终身体育的培养机制。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足球进校园为抓手,以课外俱乐部为平台,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做好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转换,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重教技轻练习、唯结果忽视应用的顽疾。努力在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的实效性上下更大的功夫,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在“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讲话中所指出,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我们要学深悟透大会精神,努力把握新形势、新要求,聚焦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狠抓落实,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新作为[11] 。
(2)好的实践,就在于把经验世界、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三者之间建立联系与对话。以足球进校园、活动进校园、竞赛进校园等为抓手,着力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运动、形成高水平的终身体育体系。促进体育教学由基本技能掌握走向运动技能专项化的发展,解决好学校体育存在的十五年体育教学教不会一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持续多年下降、校园无竞赛难以培养出高水平运动人才的三大问题。克服教学忽视应用的不足,学习忽视运动性、个体性、群体性、社会性知行合一的不足,以致促使学生终身体育运动能力的养成。正如有研究指出,“新时代教育品质三大调整方向依次是:一是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素养提升,促进学习能力的习得。二是建立新型协同教育培养模式,解锁教育质量制约因素。三是建立新型终身学习的培养模式,提高培养层次实现人才质量持续升级。”[12]
(3)遵循学习是一个由“知识理解”到“知识应用”再到“知识创新”的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类型、学习方式、学业评价等多方面下功夫,有序协同统筹优化,不断提高执教能力。打造“金课”努力匹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实现教有所执,学有所长,弱有所扶,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丰富的美好学习的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感、成就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才能形成高水平的终身体育运动能力。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在2018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答好新时代教育的时代之问,就是从过去“以规模求生存、以规模求效益、以规模求发展”的外延粗放阶段,走向“以质量求提升、以结构求优化、以效益求提高”的内涵质量发展阶段,让高质量的教育惠及更多的学生[13]。
其二,从行动实施来看。主体不强、发展就不强,主体质量不高,水平就不高。那么,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敢于挑战、勇于奉献、致极求精、忠职敬业的教师队伍。那么,谁佩戴着教师的光荣称号,谁就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四有”的好教师。对此,有研究发现,“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在经济发达地区,优秀教师为学生带来的学习成长是较差教师的三倍。”[14]
(1)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建设主体,要坚守卓越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积极实践、躬身示范,践行“四个服务”。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做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与时俱进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采取新举措,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健全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和课程体系,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保障学生获得高水平的学业质量。凡有所学,皆有性格。给力学生形成“有人格的品质、有身体的品质、有智慧的品质”,实现学生最大发展区的发展,促进人才提升服务民族复兴。
(2)教师要做好学校体育的工作实施,就必须根据终身体育的培养特点和学科核心能力素质发展的要求,构建起有效教与学的路径及方法,提升教与学质量,摆脱低效、无效。教师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学练结构”和“情境结构”两种方式为引领,科学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注意营造学习的具体情境。细化教学各个环节,使学习组织有系列性、教学内容有层级性,教学过程有方法性,解决好学练的有效性。把优质教学、优质学习理顺于教学设计的应用,构建起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曾如苏霍姆斯基所说,“建立学习跟知识之间的和谐,是学校面临的最重要的实际和理论问题之一”[15] 。
(3)教师不片面等待教育资源,不片面拔高物质资源。深挖潜力,用好财力、物力,组织整合好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好各种现代教育手段。要以精诚感染人,不断提高教学的感染力,不断创设学习机会和条件,激励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各种积极性。以“爱教、善教”“教懂、教会”为抓手,以三大素养为基、应用能力为本,打造出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的成长环境。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引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推动情境营造和学练质量相结合,保障学生获得高水平的学业质量,实现学生最大发展这个根本职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16]
4 正确找好学校体育“十四五”时期高质量的发力点,整体提升教育水平
正确找好学校体育“十四五”时期高质量的发力点,提升教育水平,就成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建议从以下7个方面提升教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设好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现从“有效教”到“有效学”的转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这将是一个针对未来社会,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实现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社会形态。”[17]
其一,从教育思想入手,准确识变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内涵,根除“不均衡、不充分”弊端加快推进体育教育高质量目标的实现。在目标设计上对标高质量,打通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与“有人格的品质、有身体的品质、有智慧的品质”的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以“科学规划+深度学习”为引领,多角度、多路径、多情境的组模,对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进行调整与升级,挖掘教学潜力,深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其二,从教学目标入手,实现知识尺度与人的尺度统一。打造学科边界、知识边界、学习边界、课堂边界相互融合、协同发挥,促进知识效率、教学效率、学习效率大幅提高,解决知识体系、教学体系、学习体系不相匹配的问题。从学生的优势、兴趣和风格入手,转变教学模式,推送教学与个性化、精准化匹配,解决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难的问题。提高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融合程度与转换效率,解决体育学不会、学不好的问题。促使教学场所转向更加开放和多元,着力从教学主体设计转向学习主体设计,着力将教学方法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向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学习体验增大学习认知和体验,解决高质量优质教学的问题。
其三,从课程设置入手,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解决传统课程设置只有运动能力的目标确立,没有把个性的知性与社会服务情怀的德性融合。为此,要求课程设置要在加强品德上下功夫,做好“立德树人”,厚植爱国、爱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情怀。推进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给学生“硬实力”运动技能能力、健康方法的落实,还要给学生“软实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和社会责任的养成。正如教育家亨森所说,“我们每写一条课程标准,每设置一门课程,不仅要考虑它的学科依据,还得明确它的目的指向——我们的公民是否需要这样的素质呢?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的接受可能、兴趣爱好、生活基础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18]
其四,从教学类型入手,在增长知识上下功夫。围绕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类型多种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构建,着力回答好“质量是教育的核心”的这一根本问题,解决运动技能教不会的问题。一是,要求注重“学练结构化”的教学方式的构建,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在学与用的融合,改变体育教学的低效、无效、负效。二是,重视“情境结构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多样化、多种化的教学活动之中增进学习成效,实现学习的“懂、会、乐”。注重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个性选择。如以“分层教学”解决个性化教学难题,以多样化教学类型解决综合知识能力的问题,以“组合训练法”解决学练结构效用性难题。三是,以“足球进校园”为抓手,以课外体育俱乐部为平台,提高各项运动技能的教学质量,稳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高水平的终身体育运动的能力。
其五,从学习方式入手,探索直观启发、方式启发、情境启发、方法启发、迁移启发等属性特征与实践要领,促进把知识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形成深度学习。推进学生自学为主的“学导式”与老师教学为主的“主导式”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课外竞赛相结合。突出学的主导地位,促使学习方式与各种活动协调融合,着力回答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懂、会、乐”的失缺,学生喜爱体育活动不喜爱体育课的不足,导致运动技能教不会的问题。不断创设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复合学习情境。着力透现出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学习要有自由度的深度学习聚成,是其设计的内在逻辑。
其六,从教与学方法上入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融合,靶向匹配个性化学习走向精准,解决体育教学情境性不足、学练结构有效性不强、知识性与应用性不融合等问题。以智慧课堂、深度学习为引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互联网+”为趋势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情境的衍生与融合,增强效率性。以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依托,把抽象的知识、技能练习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其生动有趣具象化增添学习乐趣。以全链条化、数字化为载体,线上线下一体化实现传输便捷,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会说话、可互动、可对话的方式和手段,确保学练结构的过程能消除低效、摆脱无效、产生高效,实现体育教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正如有研究指出,没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粗糙”[18]的教学方法。
其七,从学业评价入手,推进学业评价与学生成长需要的知识范围相匹配,把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着力回答好“学习质量和应用能力”的这一问题。由基本技能的掌握转向专项化运动技能方向的发展,解决学力目标的“知识量”脱节、“实践运用力”不足等问题。把被授予的知识量,转化为会有效地运用、会运动的能力,实现体育技能与实践会用的联姻。发挥学业评价的教育导向,推进课内教学、课外训练、校园竞赛三大体系走向融合,实现考核与应用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解决校园无竞赛、无负荷、不能培育出高水平运动人才的问题。
5 结语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总之,优质教学的核心既在于资源的投入,也是主人翁精神的投入。那么从我国社会矛盾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角度来看,由于受国情的制约,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存在着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持续过程。显然,学校体育短时期内难以快速消解“人民满意教育”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难以全部满足广大学生对美好体育学习的渴望。为此,做好“十四五”规划的建设,就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从多方面着力做好工作。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机制弊端,为实现高质量教育教学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成功的学校体育建设依赖于各种条件的整体发展,学校体育要建设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肇因不仅在于资源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把诸多条件的有效整合。即把资源投入、现有条件和创造条件着力有机结合一体,把发扬传统与创造新鲜经验有机结合,才能提升体育教育水平,不断促进学校体育走向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的转变。正如有学者在《体育课程学》一书中认为,“体育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19]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2020-2025年)规划[Z/OL].(2021-04-01)[2023-12-18].http://www.haodangke.com/doc/383c11585132.html.
[2] 李木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J].新华文摘,2021(4):114-115.
[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EB/OL].(2021-10-25)[2023-04-15].http://news.sohu.com/a/497509425_121119505.
[4] 余小波,范玉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进[J].新华文摘,2021(6):119.
[5]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6] 张振华.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23.
[7] 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J].党的生活,2020(11):1-2.
[8] 李正涛.中国教育公平的新阶段:公平与质量的互释互构[J].新华文摘,2021(4):2.
[9] 余小波,范玉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进[J].新华文摘,2021(6):119.
[10] 林尚立.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J].新华文摘,2021(4):111.
[11] 林慧青.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N].中国教育报,2018-10-26(02).
[12] 刘骥.科技变革与新型劳动者需求:教育如何有效应对[J].教育经济评论,2018(2):48.
[13]央广网记者.2018年全国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暨中国教育科学论坛在京召开(ZOL1.(2018-01-2S)[2023-01-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0517603853810200&wf-spider&for-pc.
[14] 庞立场.新时代教育科研管理的转型与发展[J].管理研究,2018(24):58.
[15] 程翔章,曹海东.世界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的命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236.
[16] 张西立.在新发展阶段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新境界[J].新华文摘,2021(7):4.
[1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18] 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32.
[19] 张振华.体育课程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扉页.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Theme,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Work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eriod
WANG Jun1,ZHANG Zhen-hua2
(1.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and Art Teaching,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1000, China;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3,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orts out the task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onstructs the theme, and clarifi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path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examin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mprove the level of tal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adjust and reform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odes for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We should do wel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rting from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do well in the desig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taking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as the center. We should make solid strides in all takes and mak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ecome a fertile soil for the growth of talents.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spa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rain qualified talents in line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he country. With the help of the value of this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eriod and do well i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eriod from a new higher starting point.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me; construc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path
(责任编辑:叶松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