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的实践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4-11-07胡慧霞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工作愈发重要。事业单位的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不仅关系到单位自身的稳定运营和长期发展,更与国家的财政安全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对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的实践与优化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事业单位在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财政体制改革带来的政策变化和资金压力,要求事业单位必须精准地编制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也对事业单位的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优化预算编制策略,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二、事业单位收入预算编制的实践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原则
1.完整性原则
事业单位在编制收入预算时,须确保所有收入来源都被纳入预算中,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性收入、捐赠、投资收益等所有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1]。完整性原则要求预算不遗漏任何可能的收入来源,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在编制收入预算时,须对各项收入来源进行准确的预测和估算。基于充分的市场调研、历史数据和单位发展目标,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和模型,确保预算数据的准确性[2]。
3.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在编制收入预算时,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包括预算与单位发展战略的一致性、预算与单位资源的匹配性等方面。
(二)收入预算的主要来源
1.财政拨款
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收入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用于支持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营和特定项目的实施。财政拨款的数额和分配方式受到政府财政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和事业单位绩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事业单位需密切关注政府财政政策的动向,了解政策调整对拨款数额和分配方式的影响。事业单位还需积极提升自身绩效,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
2.事业性收入
事业性收入是事业单位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或销售产品等方式获得的收入,通常与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市场需求密切相关。事业性收入的稳定性和增长性对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事业单位需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制定合理的业务策略和服务价格。
3.其他收入
除了财政拨款和事业性收入外,事业单位还通过捐赠、投资收益等方式获得其他收入。在捐赠方面,事业单位需积极宣传自身的公益属性和社会价值,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在投资收益方面,事业单位需要谨慎选择投资项目,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收入预算编制的流程
1.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与分析是收入预算编制的起点和基础。在该阶段,事业单位需广泛收集与收入预算相关的各种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市场数据、政策数据等。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事业单位需注重数据的来源和质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预算编制与审核
在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可以进行预算编制工作。预算编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市场需求、政策变化、单位发展战略等。在编制预算时,事业单位要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可行性。预算编制完成后,需要进行严格地审核,目的是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5]。在审核过程中,事业单位需对预算的每一项收入和支出进行仔细核对,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预算调整与反馈
预算调整与反馈是收入预算编制流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YVrJT2JTVTZxsOkjnTmNs/KoK12YxWNb2AotzlLiIpc=能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情况,如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对预算的执行产生影响。事业单位还要建立预算反馈机制,收集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和数据,为下一轮的预算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收入预算编制实践中的挑战与问题
1.收入预测存在不确定性
收入预测是收入预算编制的基础,预测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政策调整以及突发事件等外部因素。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消费者需求、竞争格局的变动等,都会对事业单位的收入产生重要影响。政策调整也是影响收入预测的重要因素,政府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调整都可能对事业单位的收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也可能对事业单位的收入产生重大影响。
2.预算编制方法存在局限性
预算编制方法是影响预算准确性和合理性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事业单位往往发现现有的预算编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预测,但历史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未来的情况。特别是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难以准确反映未来的收入趋势。同时,现有的预算编制方法往往缺乏灵活性,一旦预算编制完成,难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实践中,事业单位经常需要根据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对预算进行调整,但现有预算编制方法往往难以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具有重大影响的变化,现有预算编制方法往往难以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考量和预测。
3.预算执行与监督困难
预算执行与监督是确保预算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在实践中,事业单位往往发现预算执行与监督存在较大的困难。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情况,如市场环境变化、政策调整等,事业单位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事业单位内部往往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难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外部审计机构往往难以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审计。预算执行与监督过程中还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事业单位可能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如挪用预算资金、虚报预算执行情况等。
三、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编制的实践
(一)支出预算的编制原则
1.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强调支出预算的编制应基于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是必要且合理的。该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对各项支出进行严格地审核和评估,确保支出与单位的业务活动、发展目标以及政策要求相匹配。例如,对于一项新的设备采购计划,事业单位需要评估该设备是否真正符合业务需求,是否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或降低成本。如果设备采购并非必要,或者存在其他经济、合理的替代方案,那么该支出就不应被纳入预算。
2.节约性原则
节约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充分考虑资源的有限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精细管理,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该原则强调在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业务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浪费和支出。例如,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无效和低效支出,推广节能减排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集中采购、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等。
3.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充分考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原则强调支出预算应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确保每一笔支出都能带来相应的回报。例如,对于一项新的投资项目,事业单位需要评估该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风险收益比等指标,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符合预算要求。
(二)支出预算的主要分类
1.人员经费
人员经费是事业单位支出预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员工的薪酬、福利、社会保险等费用。这部分支出是事业单位维持正常运转和履行职能的基础,对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一家科研机构来说,科研人员是其核心力量,在编制人员经费预算时,需要给予科研人员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业务经费
业务经费是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责、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的支出,包括日常办公费、业务活动费、培训费等。该部分支出是事业单位实现其职能和发展目标的直接投入,对于保障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一家医疗机构来说,业务经费预算包括医疗设备购置、药品采购、医疗服务费用等方面的支出。在编制预算时,医疗机构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各项费用的标准和规模,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其他支出
除了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外,事业单位还需要考虑其他支出,如设备购置、维修、基建等费用。该部分支出通常用于改善事业单位的硬件设施和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在设备购置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的性能、价格、使用寿命等因素,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进行购置。在维修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维修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
(三)支出预算编制的流程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支出预算编制的起点,也是确保预算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事业单位需要全面梳理和分析自身的业务需求、发展目标、资源状况等因素,明确预算期内需要投入的资金规模和方向,要分析单位的业务需求,如科研项目的实施、教育培训的开展、公共服务的提供等,明确这些业务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和时间节点。要分析单位的发展目标,如提高服务质量、扩大业务范围、提升管理水平等,明确这些目标对资金的需求方向和优先级。要分析单位的资源状况,如现有资金的规模、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资产设备的配置等,明确预算期内可动用的资金规模和限制条件。
2.预算编制与审批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事业单位需开始编制具体的支出预算。预算编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根据需求分析结果,明确预算的总规模和各项支出的具体金额,将预算分解到各个部门、项目和活动中,确保预算的细化和具体化,对预算进行审查和修改,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准确yOO0EyUwhKuGOcjlHtqkFtaPHtZ3m/exODjPTEJealQ=性。预算编制完成后,需要经过审批程序才能生效。审批程序通常包括内部审批和外部审批两个环节。内部审批由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层和相关部门负责,对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外部审批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负责,对预算的合规性和规范性进行审查。
3.预算执行与监控
预算执行与监控是支出预算编制的最后环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进行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高效利用。为了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事业单位要明确预算执行的责任部门和人员,明确预算执行的流程和要求,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轮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四)支出预算编制实践中的挑战与问题
1.支出预算刚性不足
支出预算刚性不足是指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预算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动。在实践中,支出预算刚性不足主要表现为预算调整频繁、超预算支出以及预算外支出等方面。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时预测不准确,未能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二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预算控制机制。
2.预算执行中存在浪费现象
预算执行中存在浪费现象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制度缺失或人为因素等原因,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或产生不必要的支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也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在实践中,预算执行中的浪费现象主要表现为资金挪用、重复购置、过度装修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二是部分人员缺乏节约意识,过度追求奢华和舒适。
3.预算监控与评估缺失
预算监控与评估缺失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和评估体系,无法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地跟踪和评估,导致预算的执行效果不佳,难以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预算监控与评估缺失主要表现为监控手段单一、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往往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由于评估体系不完善,往往难以对预算的执行效果进行准确地评价和分析。
四、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的优化策略
(一)收入预算编制的优化策略
1.提高收入预测的准确性
收入预测的准确性是收入预算编制的基础。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历史数据、市场趋势、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事业单位应定期更新预测模型,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创新预算编制方法与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可以运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和技术来提升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采用滚动预算法,将预算期与会计期间分离,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间。该方法可以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高预算的灵活性。
3.完善预算执行与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收入预算的有效执行,事业单位需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与监督机制。明确预算执行的责任部门和人员,确保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轮预算编制提供参考。
(二)支出预算编制的优化策略
1.强化支出预算刚性管理
支出预算刚性管理意味着预算一旦确定,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超支。一是建立健全的预算制定和审批机制。预算制定应基于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和财务状况,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的监控和管理。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执行的跟踪和报告制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报告。对于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事业单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调整。
2.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益
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益是优化支出预算编制的重要目标。一是优化预算管理流程。事业单位应简化预算管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提高预算管理效率。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的考核和激励。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执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预算执行情况与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激发员工参与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大预算监控与评估力度
加大预算监控与评估的力度是确保支出预算编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完善的预算监控体系。事业单位应建立包括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第三方评估在内的预算监控体系,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地监控和评估。二是加强预算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事业单位应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三)实现预算编制与单位战略目标有机结合
1.将预算编制纳入单位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事业单位发展的指导蓝图,预算编制是实现战略规划的重要手段。将预算编制纳入单位战略规划是优化预算编制的首要步骤。事业单位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应充分考虑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确保预算编制与战略目标协调一致。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应紧密结合战略规划,明确各项预算的具体用途和目标,确保预算方案的有效执行。
2.确保预算与单位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确保预算与单位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是实现预算有效执行的关键。为了确保预算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与战略目标的对接机制,确保预算编制与战略目标协调一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偏差。
3.促进预算与单位管理深度融合
促进预算与单位管理深度融合是实现预算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为了促进预算与单位管理的深度融合,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确保预算管理流程顺畅和高效。事业单位还应加强预算管理人员与管理层的沟通和协作,确保预算管理的顺利推进。
五、结语
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的实践与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等措施,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实现稳定运营和长期发展。未来,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工作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事业单位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策略,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同时,事业单位也应加强与其他单位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单位收入与支出预算编制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引用
[1]廖泓.浅谈公立医院预算编制工作的安排[J].财经界,2021(20):181-182.
[2]尹晓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J].理财,2024(03):61-63.
[3]陈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金融文坛,2023(10):135-137.
[4]郑筱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财会学习,2022(18):74-76.
[5]李云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及运用探究[J].商讯,2022(17):41-44.
作者单位: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责任编辑:韩 柏 王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