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三国的

2024-11-07张佳玮

小品文选刊 2024年11期

我小时候初读三国,看的是《三国演义》连环画。

后来能读字书了,就读《三国演义》,读罢回头一想,觉得连环画颇有意思:毕竟小说是字,得想象;连环画却许多人物的形象,脑海中定了型。关羽则戴冠有璎,青龙偃月刀;曹操则大胡子,时常挺胸凸肚;张飞必带头巾,战马超时摘了;张郃与赵云的头盔相似,马超戴了狮子盔,诸葛亮羽扇纶巾,徐晃戴黑巾,刘备前期戴巾,后期戴冠。人物也褒贬分明,比如我至今记得韩遂与马超内乱时,韩遂被斩一臂,画面角落里畏缩着;马超舞剑大战,威风凛凛。英雄与非英雄,高下立判。

再一想,连环画篇目也不按《三国演义》回目,却多是短句,还爱用地名:《战长沙》《甘露寺》《白马坡》《五丈原》《铁笼山》。我是后来看了京剧,才觉出这是京剧风格,《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合起来就是著名的《失空斩》嘛。

读演义的三国,是为一折。苏轼《东坡志林》里写,宋朝孩子听说书,“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我小时候也是如此。

我小学时,电视剧《三国演义》上来了,大合我心意。以至于同期在国内流行的红白机游戏《霸王的大陆》,我也喜用刘备势力。189年刘关张并州起兵,想法子到荆州,收了徐庶、魏延、黄忠与诸葛亮,大展宏图吧!

再年长些,看了一位叫周大荒先生所写的《反三国演义》,是从徐庶回马时改写,以蜀汉为主角写架空。最后天下也归汉了,曹植曹彰跑塞外去了,马超赵云也结亲家了,完美。

大概何时觉出异样的呢?

先是读《三国演义》,读多了,觉得曹操虽是奸雄,却也有有趣处。到曹操死,罗贯中引《邺中歌》,末尾一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真有曹操风范。老三国里也给曹操加了戏,奸雄之外,别具英豪气象。甚至鲁迅先生也在一篇写魏晋风度与酒关系的文章里,写他佩服曹操。

终于到能读《三国志》了,一读之下,未免大惊:

——原来汉末天下十三州,曹魏一度九州半,东吴两州半,蜀汉只益州。

——原来曹操在《三国志》里,还真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原来演义里赵云长坂坡斩的五十多名将、诸葛亮借东风烧藤甲草船借箭,都是小说虚构的!

这是又一变。撇了小说读史,便觉三国实是曹魏为主角,蜀汉搁到历史长河里,实只割据一方而已。

我猜许多翻案三国的爱好者,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有种“读演义时幼小的自己被骗了”之感。

但时光再流逝,读得再多一点点,感觉又不同。

比如,发现曹操在史书中的评价,除了超世之杰非常之人外,似乎也被说是酷虐变诈。

比如,发现刘备被说是机权干略不如曹操,但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年纪长了,才觉出这八个字有多难。

比如,明白了诸葛亮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行君权而国人不疑,比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形象还要高大。

比如,看明白了东吴的起家与势力构成之后,明白了周瑜鲁肃在赤壁之时面对的内外压力有多大,明白了当时二十多岁的孙权做决定有多难——当然也顺便明白了孙权老来做那些破事,动机是什么。

明白了曹操与袁绍事实上的关系后,甚至开始有点佩服袁绍——毕竟他一度雄视天下,真也不是充话费送的,而终于败亡,其实也跟自身寿命有关——也反过来能理解(虽然不喜欢)曹操的某些行为逻辑。

当然到最后,还是会回到开头:兜兜转转,从喜欢小说里的蜀汉,到了解正史的蜀汉,最后还是难免会喜欢回蜀汉。

民间的口碑,朴素的愿望。人心自有一杆秤。

三国归晋,蜀汉已亡。司马家算是得自曹魏,是胜利者。

但陈寿还是小心翼翼地,在《三国志》里称刘备为先主,说他有汉高刘邦之风,英雄之器。

西晋的张辅,公然提出:大家都说曹操处有中土,是压倒了刘备,他却觉得刘备胜出。理由是曹操忌克,安忍无亲,所以董昭和贾诩都只能装傻,荀彧和杨修等都被害死。行兵三十余年,无不亲征,功臣谋士,都没有列土之封,仁爱不加亲戚,惠泽不流百姓。

不如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弘而大略。

又夸诸葛亮达治知变,王佐之才,关张都是人杰。如果让玄德据有中原,那将和周朝比肩啊!

——一句话:曹操赢了,刘备没赢,但蜀汉品质好啊……

选自“张佳玮写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