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新质人才培养视阈下的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

2024-11-07徐志伟刘红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10期

摘 要:财经高校是为国家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是财经高校的使命和担当。新质生产力发展使得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出现新的跃升,对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过研究以数字新质人才培养视阈下财经人才核心素养改革为主线,凝练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内涵,发现培养过程现存问题,结合财经高校实践提出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财经高校;数字新质人才;核心素养

2023年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典型特征,与高质量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财经高校是为国家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做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经高校文章”,做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经高校之为”,基础是主动识变,准确识别企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变与毕业生能力素养之间的“缺口”;关键是主动应变,及时主动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调整专业目标定位,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目标是打通堵点,实现“企业要什么”“学生缺什么”“学校教什么”三者之间的有效畅通,不断提升财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适应度。

数字新质人才核心素养是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口

1.劳动资料的变革需要财经高校培养数字新质人才。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资料和条件。传统劳动资料包括劳动工具以及生产用的建筑物、土地等有形要素。随着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聚力量,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和制高点,数据正在快速成为新的劳动资料,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特征。据预测,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总就业容量将达到4.15亿人。这既意味着新兴产业和新兴岗位人才需求的激增,同时也意味着传统财经类工作中的劳动资料发生根本变革,大量低端、重复性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替代。如果不能主动应变,有效进行知识体系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因供需结构性错位引致财经人才供给的结构性过剩。因此,通过数字新质培养实现与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劳动对象的变革需要财经高校培养数字新质人才。劳动对象是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既包括森林、矿产等自然物,也包括人类各种形式的加工物。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对象也逐渐呈现由以自然物品为主向加工物为主,由以有形物品为主向以知识、创造为代表的无形物转变。这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因此,财经高校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更应强调交叉融合,学习方式更应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自我发现解决方案,学生评价更应多元,最终目标更应基于问题导向和任务导向,在数字场景运用数字工具创造性解决经济运行或企业运作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财经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调整迭代,适应新劳动对象的需要。

3.未来劳动者的变革需要财经高校培养数字新质人才。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进行价值创造的主体,对人类社会的财富创造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的学生就是未来新质生产力创造过程的劳动者。新一代高校学生是“网络一代”,是“数字一代”。无论是知识获取途径,还是知识学习方法,乃至知识交流平台都已经高度适应,或者说,高度依赖数字网络途径。因此,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主要责任主体,高校也应重新调整培养的目标定位,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与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对话”方式,这样才能适应新一代未来劳动者的学习需求。

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及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1.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凝练。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自我、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和能力的集合,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其中,知识是核心素养的表层,是显性的,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专业供给和课程供给,或者说,特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对应特定的知识体系;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内核,是隐性的,是学生经过专业培养和课程训练所获得的结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能够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这个期间内实现核心素养内核的最大化增值。

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合格劳动者,需要对财经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打造核心素养进行重新定位和解构。在方向上,数字新质人才的核心素养需要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多元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相结合,需要与可持续的知识迭代和自我发展相结合,并由此具化为专业知识、辩证思维、信息收集、量化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时间管理、自我认知十一个关键要素。

2.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问题。长期以来,财经人才培养过程的知识体系“窄、单、旧”,学生的内核能力“低、慢、差”,导致核心素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财经人才产生错位偏差。知识体系层面的问题集中在:一是专业设置过细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难以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多元复杂问题;二是课程设置相互割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顺利实现知识点的相互迁移和综合运用;三是授课内容更新速度偏慢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陈旧,难以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融入原有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内核能力层面的问题集中在:一是能力起点较低,较难完成复杂性、创新性、合作性的工作任务;二是能力提升较慢,较难通过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实现能力水平的纵向跃升;三是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实际用人单位对于高素质财经人才的迫切需求。

为了进一步精准定位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短板,在2016年财经类院校工作会议上,天津财经大学提议财经高校共同开展学生成长学情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学生的视角描述大学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努力和学习收获等情况,以便发现学生能力缺口,识别培养短板,优化培养实践。会议商定每年春季学期对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调研,每个学校可以获得本学校各专业调查数据以及参与调查院校整体水平数据,便于各高校知道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异以及自己改进工作后的效果。2017年开始,天津财经大学联合28所国内财经高校建立横向调查网络,连续八年开展学情调查。迄今已有40万余名大学生参与,获取有效信息2,500余万条。

通过首次学情调查的结果分析,学校发现被访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的能力缺口:数字基础薄弱(65.66分)、量化分析能力欠缺(67.64分)、书面表达水平不高(68.1分)、解决问题能力较差(66.58分)、信息收集方法手段不足(70.52分),以上五个方面恰恰是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链”上的五个关键环节。财经高校亟须开展适应财经学科、学生特点的,以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系统化改革。

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1.构建“五域并举”的培养定位。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需要聚焦数字知识、数字技能、数字交流协作、数字问题解决和数字伦理道德五大培养领域,确定“五域并举”培养定位。其中,数字知识领域启发数字意识、形成数字思维、理解数字化运行原理;数字技能领域培养数据获取、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操作能力;数字交流协作领域引导数字情境下互动交流、团队协作;数字问题解决领域助力学生提出数字解决方案、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现实问题;数字伦理道德领域激发伦理道德意识、遵守数字空间行为规范。“五域并举”培养定位的目标是要实现五个转变:培养目标由传统场景下掌握知识向数字场景下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工具转变,培养机制由各自为战向“校、院、师、生”四位联动转变,培养过程由多环节条块分割向“五域并举”协同推进转变,培养方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先”转变,培养评价由延迟反馈向及时评价转变。

2.形成“导谋引动”的运作机制。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财经高校的系统化改革。学校需要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导谋引动”运作机制,“校、院、师、生”全方位联动实现资源统筹,为核心素养“五域并举”培养提供强力支撑。具体来看,学校“导”顶层设计是基础。学校应成立专门小组,领导改革方向,凝练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领域。职能部门推动学校顶层设计落深、落细,如教务处牵头数字课程体系设计、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党委教师工作部或人事处部门统筹数字课程教师引进、支持企业家进课堂活动开展,图书馆等支持部门建设数据资源、举办信息素养大赛,科研部门举办系列讲座助力“研学”通路打造。通过多方联动构筑培养“导引器”。院系“谋”培养特色是支撑:院系需要基于自身专业基础,围绕“数字+财经”特色,开设实验班,申报新专业,通过“数字+专业”深度融合构筑培养“助推器”。教师“引”探究兴趣是关键:教师主动转变育人观念,围绕五大培养领域开展创新引导。教师要基于高阶性任务,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牵引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头抬起来”“脑转起来”“手动起来”,构筑培养“加速器”。学生“动”实现增能是目标: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资源,改革数字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构筑课堂知识向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的“转换器”。

3.推进“课师教训”的系统改革。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要推进课程、教师、教学、实训及实习等方面的系统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上,需要建设以数字基础课、数字核心课和数字专业课为支柱的课程体系,奠定人才培养改革基础。具体包括:革新数字基础课程,重点更新数学、统计学两类数字基础课程,补充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文本统计分析和算法等教学内容,夯实数字知识基础;新建数字核心课程,重点是新建信息素养、量化分析、数字工具、学术写作、数字安全与商业伦理等数字核心课,提升学生数据获取、分析、挖掘及可视化等数字技能,强化数字伦理道德规范;场景化数字专业课程,重点是结合专业特色与应用场景,开设数量足、成色高的“数字+专业”融合课程,以解决复杂现实问题为导向引导交流协作,强化数字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师培养上,需要学校多方用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主体支撑。具体包括:激励数字教学创新,重点是通过设立“奖教金”等方式,对教学成果给予奖励,鼓励教师数字教学育人实践,激发教师数字教学创新;开展数字教学培训,重点是依托“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等平台载体开展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相关培训,推动教师数字知识更新与数字教学技能提升;聘请高管进课堂,主要是聘请数据科技公司高管进课堂,基于数字场景开展实践性教学,充实师资队伍。在推进数字课堂教学上,需要建设以推进数字场景教学改革为牵引,建立多时空数字学习模式和过程性学业考核模式,积累形成样板式数字案例库,优化数字人才培养场域。具体包括:首先,利用数字教学平台,探索以实体课堂教师分配任务为牵引,以在线教学工具为依托,形成师生之间、线上线下的全天候互动学习交流;其次,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留痕,对学生日常课业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提升过程性考核权重;最后,挖掘数字平台上保留的优秀学生课业作品,形成数字教学资源案例库,通过推进数字知识、数字技能、数字问题解决“三域”学习自然转换,让学生在数字场景学习中得到素养训练。在创设数字育人实践上,需要铺设三条通路创设数字育人实践,通过“自我赋能”助力数字人才培养实效。具体包括:铺设“竞赛”通路,通过参与竞赛提高学生数字技能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铺设“研学”通路,依托学术讲堂、学生科研项目,使学生得到核心素养研学训练,筑牢数字知识根基;铺设“实训”通路,建校内实训平台,开设数字虚拟仿真课,使学生得到数字仿真场景训练,提升数字学习场景体验。同时,大力建设数字新质人才实践基地,寓实践学习于数字现实场景,提高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4.形成“学情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成长质量做出科学客观评价是推进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一环。学生成长质量评价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接受数字核心素养教育后,应该在哪些主要方面获得成长才能有利于服务学生数字新质财经人才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学生在这些方面是否获得了切实的成长。但目前的高校办学效果注重对学校的学术声誉、办学条件评价,大学排名多以学校的财政资源、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水平主要评价指标,学生成长过程质量的跟踪方法和评价方式欠缺。学生在大学里的切身体验及发展,要么被学生在校生数、师生比等数字掩盖,要么被简化为单纯的学业成绩。建议财经高校沟通构建“学情导向”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通过学生的视角描述大学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努力和学习收获等情况,以便于发现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影响作用。评价体系的目标是通过纵向追踪与横向对比分析学情数据,从课程、教师教学、院校环境、学习策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成长、学生满意度等多维度全面了解本校人才培养过程变化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关系,为优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加强育人过程质量监控、推进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龙宝新.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理与行动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4(7):122-132.

[2]张务农,胡蝶.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2024(8):4-10.

[3]罗瑞志,杨如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3):42-48.

[4]周海涛,朱元嘉.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时代价值、逻辑进路与行动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4(7):4-8.

[5]王淑娉,陈海峰.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价值、内涵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1):215-220.

[6]李佩洁,王娟.高校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J].社会科学家,2021(8):156-160.

[7]吴画斌,许庆瑞,陈政融.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8):116-121.

(作者单位:徐志伟,天津财经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室;刘红梅,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卜 珺]